1956年2月下旬,空军工程部在北京召开的修理工厂厂长会议上,要求空军上海13厂于当年完成米格-15比斯(ΜиГ-15Бис)飞机的试修,并于1957年转入成批修理。首架米格-15比斯飞机的试修,仅用5个月就试飞合格。到12月,又完成4架大修任务,均于当年交付,圆满地完成空军工程部下达的任务,工厂荣获1956年上海市军事工厂厂际竞赛一等奖。米格-15比斯飞机自从1956年开始试修,至1974年停止修理,19年中共大修1204架。
此后,我军对米格-15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型改进工作。因部队、航校作战与训练急需,经空军首长批准,空军工程部于1958年8月20日向空军13厂下达将米格-15歼击机改装为乌米格-15(У ΜиГ-15)高级教练机的任务,要求1958年试改装2架,成功后再成批改装。为此,工厂专门成立设计班子,从有关工厂调来乌米格-15飞机的图纸资料和部分零件,并确定飞机结构力求与乌米格-15原设计相同,飞机改装后外形、强度、重心要达到原设计要求等5项改装原则。
改装工程从1958年9月7日开工,到11月15日试飞合格,61个工作日就完成试改装任务。经改装的飞机空机重量为3720公斤,比乌米格飞机轻4公斤;飞行高度在1000米和1万米时,最大速度分别为1010公里和960公里/小时,达到乌米格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起飞时机头略重。在爬高、平飞时重心很好;飞机纵向平衡及操纵性能良好;在1万米高空时,座舱增压正常,前后舱氧气供应良好;特设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符合要求。改装的结论是:质量是好的,可以出厂担负部队与航校的飞行训练任务。改装后飞机使用寿命为250小时,期限2年。
飞机改装成功后,苏联顾问也承认:“你们这样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工人们称这架飞机为“争气机”。1958年11月,空军司令部、空军工程部为表彰工厂改装歼击教练机成功,授予锦旗一面,旗上题词:“十三厂全体同志,祝贺你们改装喷气教练机成功,为空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该项改装在1958年空军工程部跃进成果展览会上,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接着,空军工程部又下达任务,要求在1959年内改装123架。大批量改装与试改不同,沿用修配式手工操作,难以满足质量与进度要求。为此,工厂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钣金、钳焊零件的制造工作划出,成立专业工段,按图纸、样板、铆接型架及模胎,进行批量的专业生产;扩大地面铆接,整体上机组装,解决改装周期长的关键问题;编制改装的工艺技术文件以及推行标准化工作等。从而不仅使米格-15的成批改装任务提前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而且使铆接、钣金工人学会了使用模线样板、模胎、铆接型架等制造工艺,为工厂后来制造飞机打下了基础。1958~1960年,共改装成乌米格-15教练126架。
1959年7月,空军13厂又接受空军下达的将米格-15比斯改装为教练机的任务。比斯改成乌比斯与米格-15改成乌米格-15的主要区别,在于要解决燃油载油量问题。由于单座舱改为双座舱,使油箱舱空间减小,燃油量随之减少,飞机航程缩短,作战半径减少,影响飞机性能。因此如何解决飞机载油量问题成为比斯改装的关键。
厂技术科组织力量在改装米格-15基础上,汇集群众建议,进行分析,编制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除座舱之外,不改变飞机外形,只在飞机内部加几个小油箱。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安全可靠,但是它只能载油1080公升,飞行30~36分钟,难以满足全部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第二方案是在左右机翼下增加2只固定副油箱,可充分利用原有结构强度潜力,经计算不会影响整个机翼的强度。载油量可达1312公升,飞行40~45分钟,可以完全满足航校和部队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这个方案虽好,但挂副油箱作全特技飞行,在中国空军及苏联米格飞机系列中还从未有过,存在一定风险。
经空军工程部审查,同意工厂分别用两种方案各改装1架飞机。工厂立即成立改装比斯飞机专业小组,并充分依靠工人、技术人员攻克了改装中的各种难关。如在第一方案改装中,由于机体内部空间的限制,加装油箱和其他机件就发生矛盾,安排结果1只Y-3整流器无处安装。后经老工人王仁度反复考虑,想出将整流器装在炮舱缝隙里的好办法。又如第二方案制造副油箱,原设计为铆接,工作量很大。老工人许阿法为了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动脑筋将铆接改为点焊,经试验证明点焊有足够的强度。这一改革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副油箱的表面质量,而且使施工简化,生产周期缩短。
经过努力,分别于1959年9月底和12月中旬完成两个方案的改装任务,并经试飞获得圆满成功,空军工程部来电表示祝贺。第一方案保持飞机的外形,又加了足够的配重,使飞机重心有很大调整,试飞员李贵昌评价:“这是改装飞机中性能最好的一架。”按第二方案改装的飞机,带160公升副油箱,经简单、复杂、高级和高空特技飞行,试飞员邹承鑫评价:“与比斯飞机性能无差别。”为了进一步证实第二方案带160公升副油箱做全特技飞行的可行性,工厂于1959年秋派杨世骧去沈阳飞机制造厂请教该厂的苏联设计顾问、米高扬的助手谢苗诺夫。谢苗诺夫认为从强度角度看不安全。回厂后经工厂技术人员再度进行详细分析、计算,认为仍包含在原设计安全裕度以内,可以实现。为确保安全,去南京航空学院对副油箱做了静力试验,又去南昌飞机制造厂做了整只机翼带副油箱的静力试验,均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能确保安全可靠。最后从改装的工艺性、维护性、油量及满足部队与航校训练科目等方面全面权衡,选定按第二方案实施。从1960年按此方案转入成批改装至1969年止,共改装飞机212架,从未发现使用及强度上的问题,证实改装方案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