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11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温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典力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3 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温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典力作,推荐80后的来坐坐,定会收获不少。
  30年前,也许一件鲜艳一点衣服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今,大街上满是花里胡哨的年轻人踏着合拍或不合拍的节奏追逐着时尚的脚步。
  30年前,走上几里路看一场电影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现在,歪坐在沙发上随意的按着遥控器上的换台键也许还觉得无聊。
  30年前,“爱”这个字可能是恋人之间怎么都不好意思开口讲出来的,眼前,恋人之间“爱”这个字讲出来何以如此轻松。
  ……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历史,看看这三十年,中国的种种变化吧!
  

  1.谈恋爱。此前整整十年,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他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但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恋爱终于还给它本来的面目。
  

  

  2.《望乡》。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反响程度竟达到了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  
  

  3.德国大众。德国大众公司在这年开始跟中国政府谈判。那时的中国,大街上除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公共汽车和老气横秋的“上海”、“红旗”。
  

  4.烫个“鸡窝”最时髦。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8年6月8日:虽然单调的灰色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但是妇女开始涌向百货商店,从有限的供应品种种选购衣料。在城市,新时兴的卷发和电烫发型(这些长期以来都被斥为资产阶级和西方的影响)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5.最早的出境游。能到香港探亲然后购物的人最值得羡慕。
  6.范思哲。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来到中国。
  7.劳力士。戴这表的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的人的梦想,也是被伪造最多的品牌表。
  

  本年焦点:不良少年引领时尚。
  在街头出现寥寥几个外国人就必遭围观的年代,伟大的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游唱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他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捉摸。
  在现在服装业发达的时代,我们对喇叭裤鼓掌。
  

  1979年:
  1.首次出现电视商业广告。我国电视广告事业,由上海率先开始。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条广告是:幸福可乐,在三月播出。
  

  2.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建交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3.《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的梦中情人。
  

  4.《跟我学》(FOLLOW ME)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高潮。
  

  5.跳舞热。跳舞从电影中的故事里内蔓延出来,女青年们纷纷涌入涉外餐厅,抱着外国男人准确地踩着舞步,25年来第一代涉外婚姻就此播下了种子。
  

  6.公共场所出现裸女画。北京新机场大楼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出现全裸的女性画像,要不是画的是少数民族,还略带抽象,估计有人恨不能立即把画家袁运生当作高级流氓送进秦城监狱。谁都得佩服北京人的精神,那么远的机场,能走得动的一半儿都去看了。
  

  7.首次接触国际级选美小姐。印度片《奴里》的女主角扮演着普纳姆迪伦是1977年的“印度小姐”。
  

  8.一吻定江山。《大众电影》作为当时唯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在第5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的接吻剧照,一个读者愤怒的给编辑部写了封信提出抗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这一诘问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9.第一次时装秀。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
  

  本年焦点:私家车解禁。
  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但那时的私家车价格低廉,多是私人用来跑运输的或是当出租车使用。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随后,私家车开始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及长春、重庆等拥有轿车生产厂的城市涌现。
  1.穿白色紧身衣的男子。上海芭蕾舞学校在湖南演出时,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完全裸体。落幕时,一个很生气的干部打破了静默,他突然喊道:“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2.西服出租。英国《卫报》1980年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还陈列着一些白色结婚纱照。但是,有一张照片旁边贴了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口号:“为了革命,只生一个孩子。”
  

  3.麦克哈里斯旋风。电影《佐罗》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但这一年最火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据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麦克哈里斯”的大名。他的“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4.新《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认识到“爱情灵魂”。
  

  5.“下馆子”。“改善伙食”有偶尔变成平常。
  本年焦点:偶像时代来临
  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次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一些人的梦中情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的“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声,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的宛然一笑。
  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等,罗大佑至今谱写了150多首经典流行歌曲。
  

  1981年:
  1.女排夺冠。时隔22年后,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随后写就五连冠的光荣,女排姑娘成为大众偶像。
  

  2.侦探小说。中国第一部推理小说《刑警队长》在上海出版,首印2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3.文明礼貌。美联社1981年1月1日电,中国曾自诩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如今报章却要教人说最基本礼仪之语,例如“请”、“多谢”、“对不起”。有个中国人说,过去的店员对顾客都会有礼貌地问:“您要买点什么呢?”现在则改为说:“你要什么?不许挑,不要就算了。”尤其是北京人,服务态度之恶劣到了举国尽知的地步。
  

  4.好人和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这是《加里森敢死队》的功劳。由流氓和罪犯组成的特工队在打击德国鬼子的任务中,显示了一种西方生活方式的魅力,成了叛逆的教材。
  

  5.白裤子搭配红衬衫曾是都市时髦男性的装扮。
  

  6.剃光头和学武风。《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7.美容升级。资生堂来到北京。德国威娜公司提供的洗发水威娜宝是首个国外日用品品牌。
  

  本年焦点:琼瑶点燃灰姑娘的梦想。
  女的温柔漂亮,男的英俊潇洒,除了哭哭啼啼的谈恋爱以外什么都不干。女孩子通常出口成章,男孩子总有一个富商老爸。双方因贫富悬殊而本能地相互敌视,进而在情感上互相折磨。女孩子通常人穷志不短,男孩子则甘心为了恋人抛弃万贯家业。最终,富商老爸被他们的纯真爱情所打动,灰姑娘终于修成正果,嫁入豪门。
  第一批接触琼瑶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有人回忆起刚看琼瑶电影的感觉说:“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但到了1981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这些耳熟能详的“白痴”故事,才正式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林清霞、吕秀菱(女孩纷纷效仿她们的中分长披肩直发)、秦汉、秦祥林等偶像席卷了内地。“像琼瑶小说里出来的姑娘”成了新“大众情人”。18年后琼瑶卷土重来,《还珠》系列再次风靡神州。琼瑶是惟一能“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
  

  

  1.走上神坛的山口百惠。
  《血疑》是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
  “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2.电视版的“狮子王”。
  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开播,讲述了小狮子雷欧成长的故事。《森林大帝》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
  日本广告商提供的动画片,可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
  

  3.《武松》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电视剧。
  

  4.神童计划。
  15岁的华裔美国儿童秦志斌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这件事似乎刺激某些部门,
  国内也开始了自己的神童培养计划,大学纷纷开办少年班,父母们为“制造”神童着迷。
  

  5.黄书充斥。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梦》被查禁,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一个焦点事件。
  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银秽色情图书30多种,6家出版社停业整顿,
  查处因刊有银秽色情描写或封面插图低级下流的期刊130多种。
  

  6.军装复苏。
  街头上重又出现穿草绿色的旧军装和布鞋,挎军用包的年轻人。(崔建)
  

  7.牛仔裤。
  伴随着打工潮开始流行至今。
  

  本年焦点:第一个体育明星诞生。
  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中,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一个人夺得共7个项目中的6枚金牌,
  这在体操史上尚属首次,他的名字—李宁,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里。
  李宁不仅是25年来第一位大众体育明星,也是最成功的一位。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中的第一个亚洲人。
  李宁一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包括3个奥运会冠军,此外还有8个亚运会冠军。
  1999年6月,李宁与迈克尔乔丹、贝肯鲍尔、贝利等25人一起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1983年 1.美女封面。
  鉴于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有妇联干部提出: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
  并指责出版社侮辱妇女。 (大众电影1983-10)
  

  1983年:2.中国特色的西服。
  没人再去照相馆租西服了。但当时的西服没有用领肩熨压机压过,所以穿起来总有一种马褂的感觉。
  而且,看上去特滑稽的是,穿西服者总保留着袖口上的商标,脚上还赫然一双布鞋。
  

  1983年 3.精神污染。
  泰国《星暹日报》1983年11月29日报道,近年来大陆社会上出现的“精神污染”,
  有下列表现:电视、电影、戏剧追求“完全商品化”,为个人和小团体牟利。
  如很多城镇大量上演旧剧、旧曲、宣扬封建迷信。
  出版界胡乱编造之风盛行,有些人借写科幻小说之名,行宣传鬼魂、色情之实。
  “侦探”、“侠义”、“奇案”、“秘闻”之类低级趣味图书充斥,成为书店的热门货,
  文艺界受西方“现代派”思潮影响,创作无主题无意义的小说诗歌和散文,
  一些青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嗜好裸女相片、色情录像带和黄色读物。
  

  1983年   4.《排球女将》。
  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女排正进入鼎盛时期。街上流行“纯子头”。
  

  1983年  5.锅盖头。
  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1983年  6.第一个变性人。
  1月,著名外科专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
  

  1983年 7.摩托车。
  最初引进的摩托车款是CJ70。1994年太子车成了时尚象征之一。
  

  1983年 8.沙发。
  普遍进入家庭,尤其是转角沙发。
  

  1983年  本年焦点:春节联欢晚会风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小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是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的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
  现场气氛空前热烈。演播厅里,掌声、笑声、欢呼声、4部直拨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
  北京电信86局的线都烧热了,技术人员非常紧张,备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准备好了。
  虽然当时多数人看的都是黑白电视,但一点也不影响晚会效果。
  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1984年:1.健美操。
  日本《读卖新闻》1984年11月2日报道,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变得苗条魅力,在邻邦中国出现了健美操热,
  健美操的独特之处是,把太极拳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
  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
  

  1984年  2.《我的中国心》。
  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
  特别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1984年  3.涉外饭店。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4年6月6日报道,
  耸立在北京市郊的长城饭店是一座富丽堂皇的20层高楼,乍看上去,它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
  长城饭店是令人瞠目的暴发户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质主义时尚的一个实例。
  一位来访的朋友一边在前厅品尝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边说道:“在这里,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1984年 4.第一次公开招聘模特儿。
  中央美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
  吸引了171个报名者,大多数人是待业青年。有些报名者不敢告诉父母,要求不公开名字。
  

  1984年 5.西式快餐。
  合众国际社1984年2月19日电,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开张,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
  除了汉堡包之外,还出售热狗、油炸食品、榨鸡、冰激淋卷、煎薄饼和份饭。
  

  1984年  6.街上流行红裙子。
  《红衣少女》中的安然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尚。
  

  1984年  本年焦点:我们都“下海”吧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次下海经商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
  1984年那一拨,多数是靠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
  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人群,也就是银行账户上存有十几二十万的人群,俗称“食利阶层”,
  他们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羡慕的对象。
  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最后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不过,1984年的经商潮灰色经济特点巨浓,最终被国家整顿下去。
  当时的“大款”,按现在的标准,不过是一个中下水平的工薪阶层。
  

  1985年: 1.西方流行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出。
  英国“威猛”乐队在北京、广州的演出轰动一时,北京的门票是5块一张,
  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半个礼拜的工资,黄牛票卖到了25元/张。
  

  1985年  2.彩电村。
  美联社1985年2月17日电,在中国,目前有一个象征富裕的新词,那就是“彩电村”。
  这种村庄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一台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已经过时了。
  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彩电村”在北京郊区的平谷县。
  

  1985年 3.高尔夫球合法化。
  长期以来被视为资产阶级娱乐活动的高尔夫球和保龄球被正式承认威赛项目。
  

  4.中国模特儿首次登上法国T型台。
  《法国费加罗报》1985年7月27日报道,中国模特儿来巴黎为皮尔卡丹作表演。这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被允许出国。
  5月,这8位姑娘同其他25名男女一起在工人体育馆激起了阵阵掌声。那是皮尔.卡丹在中国举办的第4次时装表演。
  1.5万名热情的观众欣赏了这位高级时装设计师1985-1986年度的最新样品。
  但是,胸肩过于袒露、紧身裙大腿部分开衩太高……这些东西在看台上引起了惊讶和反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08-3-23 11:09 | 只看该作者
催键... [s: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3-26 13:09 | 只看该作者
完全的历史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