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长教似乎已在语文教学界达成了一个共识。但短文为何长教,又如何长教,那就需要深思熟虑了。短,即形短,是从一篇文章的字数而言,但形短并不意味着意浅。恰恰相反,短是精华的浓缩,是凝练的结晶。往往短短几句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道理。这种文章对于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而言,对于有丰富生活积累的人而言读懂它自然不是一件难事,反倒像饮一杯苦茶,细细品来,越觉其中滋味。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却犹如雾里看花。如何解其中滋味,就需要一座桥梁,而老师就是最好的桥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一位老师上此类文章,给我流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点滴思考。
踩着轻松的步伐,他走进了课堂,迎着灿烂的笑容,开始了趣味猜成语┉“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蚊子进攻狮子的动词,说说从中你发现了蚊子怎样的性格?”
生:吹、冲、咬,表现了蚊子聪明、机智的性格。
师追问:如何看出蚊子的聪明、机智。“
生:因为蚊子先从语言上刺激狮子,在利用快速的动作冲,让狮子毫无准备。再攻狮子的弱点下手,专咬没毛的地方。”就这样师生之间详细而认真地分析了蚊子、狮子、和蜘蛛的性格,这之后,这位老师有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板,蚊子,狮子,蜘蛛前来应聘,你回选择谁?”这个问题看上去是水到渠成,其实是它们性格的再一次提炼花哨但重复。大约还有十几分钟的时间,这位老师出示了另外几个寓言故事,也请学生将了一些。这更是毫无价值,只是多听了几个有趣的故事罢了。
《蚊子和狮子》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上,时间绰绰有余,剩下这么多的时间怎么办呢?这就牵涉到短文长教的问题了,要精上,要深拓。但深到什么程度,拓在和处呢?从深这个角度讲着位老师不错,详细地剖析了它们的性格,但在拓展上需要商榷。这篇文章比较浅白,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三个形象也比较清晰,所以无须花大量时间加以拓展,恰恰相反这篇文章题材和特点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也是本文的重点。但可惜的是在这节课上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讨论。其实在最后的十几分钟可解析伊索寓言的特点,在适当补充相类似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更进一不的了解。
确实越短的文章感觉越难上,记得自己在上〈天净沙·秋思〉这首曲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短短20几个字,如何在这堂可中讲解深入,左思又想后,决定以画入诗,利用课文右边的图画,先让学生解读画上的景物,再从这些景物中体会情感,再与曲中的景,情做比较,在对比中提升意境。虽在实践操作中感觉有一定的实效性。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景物描写的有效性中,画中有许多的景物是曲中没有的,也不需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它们,理解它们上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看来,短文长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多学习,在实践中多钻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