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楼主: 我佛慈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卍卍卍佛即生活------求助佛法专帖卍卍卍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20:27 | 只看该作者
禅就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蔡惠明      



蔡惠明

 

一、参禅宜观心

禅宗一门,称教外别传,是佛法的精髓。但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

用。所谓真参,就是要不落言诠,照而无住,不要在寻思、拟议中用功;至于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六祖慧能从《金刚经》经文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出了定慧等学之微旨,“无所住 ”指“定”,“生其心”即“慧”。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而来。六祖的得法偈说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一物即不中,岂能死执参禅?然而沩山灵祐却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参禅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以为破参的敲门砖。意即用砖敲门,当破门时,砖也弃舍 ,破门而出。刹那之间,灵光独耀,能所双亡,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也就是说,当一念观心之极,无念无相,归无所得,即无所得也不可得,这才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在参悟中,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 ,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直彻心源。《六祖坛经》说:“于自性中, 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又说:“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黄檗《传心法要》说:“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三祖僧璨《信心铭》产:“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可见参禅宜观心。像上述的无念境界,我们平时也常用的,只是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 俱生,不曾一把抓住。要知道心念是有生有灭的,既然有生灭,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一 刹那间的一段是怎样的?那就需要自己去参悟体验了。《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明确指出观心是求得究竟解脱的根本途径。参禅学人要以观心为方便,次第进修,从定慧得到解脱。观心返照,是为了以无念相之心亲证无相的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 ,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双亡 ,自能独契。

禅宗也称佛心宗,就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本源为主旨。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延寿《 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 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一切唯心造 ,且只在当前一念,如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达到返妄归真,转染为净?《金刚经·无法可得分》中,佛告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 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参禅学人如能会得此意,方知大千世界水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无相之心,本来清净,无方圆,无大小,也无长短,乃至无一切形相,无漏无为, 无迷无悟,乃知无人无佛。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佛是明心的人;现在诸圣是修心的人;未来学人能依是法,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诸法如梦,亦如幻化 ,所以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就是当体本来面 目,也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现代善知识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是不践阶梯,迳登佛 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观心的方法,先要将一切万缘放下,善事恶事,过去未来都不思量。直下内观自己心念。只是但见念头憧憧往来,生来不停,不要执着它,只管观照妄念起处,一看就不知去向。但旋 必又起,仍如是观,至念头不起时,仍只看住(这是慧照)。久久纯熟,观一念不生,便证实 空净的境界。此时眼前种种,都是客观的真实(现量),明明了了,非不见闻(非空),但寂然无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来面目。可见明心见性,是当然事,平实无奇。见性不可之后,一切惑、业、苦自然由于慧照的作用,能体知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本是性空,性无住着,妄念就失依据,用功也就得力。有些人贪着境界,停滞不前,那就错了。参禅宜观心, 要不拘时间,于行住坐卧中应用。《六祖坛经》说:“但一切善恶都不思量,自然得入清静心体 ,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物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又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悟无念法者, 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参禅观心, 主要是息灭妄心,真心自现。初学佛以静坐为基础,绝不可少,但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 都必须注意息妄功夫。动中得力,静坐时自然相应。永嘉玄觉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把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功夫用得纯熟的人,千圣与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四威仪中,道必不失,常现在前。



二、禅就在日常生活中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他所著《禅与生活》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人一听到谈禅说教总以为是非常抽象的,其实禅是非常具体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经验,无一不是禅机,所以禅不 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禅。

“我们生命本自具有一切使人类获得幸福的活力,只是由于我们的迷妄,才使这种活力受到阻碍,而得不到适当表现的机会。禅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我们隐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地发展。”另一日本学者青原惟信的看法是:“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 可是禅悟之后得个休息处时,见山还是山。”禅就在其中。

参禅的人明了“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物故”的道理后,认识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要从现实世界中去求,并不是离开现实世界,另有一个理想世界可得。也就是说,解脱要从现实生活中求,离开现实生活并无解脱可得。铃木大拙认为:“禅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但又是不可思议的东西,这就是以前我为什么认为禅不能加以逻辑分析或理智 处理的缘故。我们身体就象一个藏有神秘力量的电池一样,当我们没有把这个力量加以适当运用时,它不是变为腐朽枯萎,便是被歪曲而以不正常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那许多使自己快乐和互爱所必须的能力。我们在自己周围所看到的一切挣扎都是来自于这种无知。禅希望我们张开‘第三只眼睛’,去看那由于自己无知从未想过的境界。”日本曹洞宗“听禅会”倡行的“椅子坐禅”活动正方兴未艾。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即使对正宗坐禅敬而远之的人也开始学做椅子坐禅,因为这种坐禅在电车中,在办公室都能进行 。现在很多人正在为怎样生活下去而烦恼,所以参加正宗坐禅的人也不断增加。据在日本各 地寺院调查中得知,坐禅会人数比几年前增加二倍。“椅子坐禅”活动能“消除身心疲劳、 提高精神境界”,因此被人们所接受,很快流行。日本禅宗各派都传自中国,由于它适应日本民族和社会的特点,所以持久不衰。日本禅学界曾研究东方的禅道对现代人类有什么意义 ?他们的看法是:西方的文化到今天已进入穷巷,其文化的缺失已使人们感到迷惑,所以现 代人虽大多数仍然过着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但西方文化的深处已开始动摇。西方人把自然完全看成与人类相对立的东西,人迷失在自然之中。这是西方文化的危机,也是现 代人生活的危机。而存在主义却是西方文化接通东方文化的桥梁。因为它强调具体生活和禅 家强调的切身经验,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存在主义在生活中得到的是苦闷。禅悟得到的却是喜悦。禅道在日本的应运兴起,不是偶然的。一一佛法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在佛法的世 间传布中,禅与净这两个法门持久不衰,绵延至今,就在于这两个法门契理契机,简易可行 。过去的方便不能适应于现今,就要以“取正直舍方便”的精神破旧立新。日本曹沿宗推行椅子坐禅活动之受人欢迎,就在于贴近生活,在弘传禅道这一意义上说,是值复印们深思 的。





三、行正即是道

《六祖坛经·般若品》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意思是指身、口、意三业清净, 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道行。《坛经》又说:“行直何须修禅”、“心地无非自性戒 ”。南宗主张顿悟,重视定慧等持,但仍强调净心持戒是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 源自贪嗔痴等烦恼。而烦恼的产生,又由于“非心”,意识中一切妄念和种种邪见,若除“ “非心”,烦恼也就自去,身心净化,得到解脱。所以《坛经》总结说:“但自却非心,打 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行正即是道”的意义。

释尊是现观缘起成佛的。他依缘起说法,弟子们也就依缘起(及四谛)修行而是得解脱。圣道 的内容主要有七类,总名三十七道品,亦称三七菩提分法,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八正道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也就是“行正”的具体内容。八天道中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惟属慧;正精进通三无漏学。它以正见为先导,正定为目的。《杂阿含 经》第728经说:“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按三业相应,正业、正命是身业方面的正 行;正语是口业方面的正行;正见、正思惟、正念、正定则是意业方面的正行;正精进通于 身、口、意三业。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分,意为见道以后的圣者,以无漏慧所起的正见为主体 ,在此正见引导下所起的正思惟乃至正定等道品都以无漏为性,是彻底的正行。初学道或参 禅学人,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以圣者无漏慧所起为准则,努力止恶修善,弃邪归正,使身口 意三业清净,诸行契理如法,体现“行正”,虽非无漏圣道,但也是如理正行。

唐白居易曾因向鸟巢禅师请问:“什么是佛法大意?”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 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话三岁孩童也晓得。”师严肃指出:“八十老翁行不得 。”可见道在平常,不从日常生活规范身心、净化身心,以实现身心的解脱自在,却去向外 求,为讲说而讲说,为坐禅而坐禅,不起正信,不求行正,哪怎能得道。因为诸恶莫作属“ 律仪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中的“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而自净其意从定学上来说 ,它可以包括“世间离欲道”、“出世间离欲道”以及菩萨道中的种种三昧。但它也是式膛 的一部分。因为三业以“意”为根本,意识与其相应的遍行中的想思是造业的主体,所以《 成唯识论》说:“能动身思,说为身业;能发语思,说为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 意故,说为意业。”我们修道参禅,对一些小善小恶,或隐微的一念一想,都要纳入应修应 造的日常生活之中,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对“T地正即是道”的 真实用功。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心具定力,不向外驰,诸根对境,而不取相,就没有烦恼 恶业的产生。安住正念,觉察其反,由静而明,自有觉照现起,能伏断烦恼。《瑜伽师地论 》说:“由闻思力所摄根律仪,能伏烦恼现行;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能断烦恼随眠。”这 里的觉察功夫与禅宗的修无念行“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功夫相同,也是六祖“但自却非 心,打除烦恼破”的正行,是道的具体实践。

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正即是道,不必向外求,也毋须看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而离道 较远,因为道在平常,如无信愿行,就相隔十万亿佛土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13:23 | 只看该作者
素食是最有效的美容法

  美的评价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身心健康、五官端正,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不过,拥有一身光洁明亮的皮肤,却是美的必要条件。

  皮肤是健康的镜子。皮肤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而皮肤出现粗糙、黑斑、雀斑、老化等问题,实际上都是体质使然。因此,想要拥有光洁、细致的皮肤就得从人体内部的净化着手。这就是有许多女性朋友,因皮肤粗糙、长斑点或提早老化而找美容师或涂抹药品、保养品,始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使肤质变得更差的重要原因!

  皮肤粗糙是受到体内残馀毒素的侵蚀所致。我们平时吃了肉类、鱼类、蛋等动物性食物,使血液里的尿酸、乳酸量增加,这种乳酸随汗排出後,停留在皮肤表面,就会不停地侵蚀皮肤表面的细胞,使皮肤没有张力、失去弹性,而感觉到粗糙又容易产生皱纹与斑点。如果我们长期食用硷性的植物性蔬果,血液中的乳酸便会大量减少,自然就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随汗排至皮肤表面损害健康的皮肤。同时,植物性食物中的矿物质、纤维质又能把血液中有害物质清除。这种净化的血液,能够发挥完全的作用,於代谢过程中输送足够的养分与氧气,使全身各器官力能活泼充满生气,皮肤自然健康有光泽,细致而有弹性。

  好莱坞不少女明星,在她们保养秘方里总有一条:一星期里有一天禁食所有肉类。她们为让血液净化,每日食物中也尽量少吃肉类,看了她们光鲜亮丽的皮肤,妇女朋友们,是不是也该试试素食美容法呢?

  素食是最有效的减肥术

  打开报章、杂志,「减肥、减胖」的广告,占了极大的篇幅。走过大街小巷,「减肥、减胖」的看板,更是琳琅满目,这意味着「肥胖」是许多现代人的烦恼。从前社会贫困,人们为三餐奔波、发愁。现在富裕的社会,带给人们新的忧虑,那便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所谓「好」,是指目前尚末抹除,普偏存在的错误观念:摄取太多的肉类、脂肪类、醢类或精致食品。这类食品,容易产生脂肪,堆积於体内。因此,胖了,身材膨肿了,自然而然影响到健康和外貌。窈窕的身材,显示出青春、活力和优雅,人人心向往之,因此各式各样的减肥术应运而生,大行其道!

  一般人采行的减肥方法,不外乎药物、运动和饮食控制三大方向。其中运动是好方法,不过有时间天天运动并持之以恒的人并不多。於是大部分的人,转而采用药物控制法。药物控制法多半是以抑制食欲的方法为之,如果处理不当,易得反效果,且有损健康。至於饮食控制,如果采用素食,效果最为显着且能顾及健康。其关键在於植物性食物能使血液变成微硷性,使身体的新陈代谢活泼起来,藉此得以把蓄积於体内的脂肪及醢分,分解燃烧掉,达成自然减肥的效果。

  而且,植物性食物只要摄取得当,调配得宜,如豆类、根茎类、叶菜类,均衡摄取,人体所需之醢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便不虞缺乏;同时,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使人保持适当的体重,轻盈的身躯,不必担心过剩的卡路里所带来肥胖和疾病的威胁。如此,因肥胖产生的腰酸背痛、懒散无力、喘气、心悸与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脑溢血等并发病,也都能一扫而空了。因此,「素食减肥法」百益而无害,愿天下为减肥而烦恼者,皆得清凉、健康!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13:24 | 只看该作者
名人们的素食观


李奥那度·迪卡普里奥
广受欢迎的《泰坦尼克号》男主角和青春偶像,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他是一个素食者。他热爱动物,特别是鲸鱼和海豚;并且拒绝穿戴动物制品的服饰。
达芬奇
“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也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

“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

伏尔泰
“如果它们会说话,我们还敢杀它们吗?”

乔治.萧伯纳(1850--1950)
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茹素终生,有一回因足裸扭伤躺在床上,医生指示要他吃肉,他的回答是:宁可死去,也不愿让他的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

我们是牲畜的活坟场
为了口腹之欲而将他们斩杀
饕餮之前从未伫足片刻想想
若动物也象人一样有人权当如何
星期天里我们祈求得到光
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我们厌恶战争,我们不想争斗
光想到这些,内心已经充满恐惧
然而——我们却狼吞虎咽大啖死尸

象秃鹰一般,我们以肉维生
无视众生的痛与苦
如果将毫无自卫的动物当作运动消遣或谋利
若得苦果,也是我们种下此因
我们还能期望世界
实现我们所渴望的和平吗?
一面祷告,一面大屠杀
一面祈求上帝,同时蹂躏道德律法
如此的残暴只会招致——战争

我愿自由漫步乡间的牛羊
不再成为刀下亡魂
上帝怜悯我
我也学习怜悯众生


“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

“这是非常不幸的!不仅仅是因为动物的死亡与痛苦,而是人们毫无疑义地压抑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情万物生灵就象同情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伤害自己的情感而使自己变得残忍。”  

“不是我看起来年轻,我的容貌与年龄相仿,只是其他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罢了。吃尸体的人便是这样,还能期望他们怎么样呢?”

托尔斯泰
“当我们自己还是被杀动物的活坟墓时,我们还能期望世上会有什么理想的情况呢?”

“只要有屠场,就会有战场!”

不久前我跟一个退役士兵,屠夫聊天,我说屠宰是件憾事,他对此大为惊讶,他说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命运都是被注定了的。但是后来他赞同我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安闲,温顺的牛。它们向你走过来,可怜的动物!它们信任你。我实在是卑鄙呀!”

这真是可怕!不仅是动物的苦难和夭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不必要地压抑他自己最高等的精神力量--对象他一样的生命的同情和怜悯--违背他自己的感情去做残忍的事。不杀害生命的指令扎根在人类的心灵,是多么的深厚呵!

  有一次,几辆运货马车去西尔埔夫附近的森林运木材,我搭便车,我们从莫斯科出发。我乘第一辆车,车夫强壮,红润,粗俗,显然有些醉。进一个村子时,我们看到一只精心喂养的粉红色的猪被拖到第一家院子里去屠宰。猪可怕地嚎叫着,就象人在叫一样。正在我们经过时他们开始杀。一人用刀子割开猪的喉咙。猪叫得更惨了,挣脱了那几个人,浑身是血地逃开。

  我有些近视看不清楚,只看到猪类似人的粉红色身体,听到它绝望地惨叫。车夫看得真切。他们捉住那只猪,把它打倒,割断它的喉咙。当嚎叫声停止了,车夫忍不住叹息,“人真的就不能想一想这种事吗?”他说。

  人性强烈地厌恶一切屠杀。但是受榜样的影响,受贪婪的丛恿,受上帝允许这样的谎言的欺骗,所有这些形成了习惯,人类完全丧失了他的同情心。

  我只想说,符合特定规则的有益的行为,对一个美好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认真的话,这个向往会产生一系列结果。在这个系列中,首要的美德,首先必须达到的是自制,自我约束。一个人要学会自制就要遵循系列原则,第一件事就是食物控制。如果他寻求一个美好的生活,他是认真的严肃的,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绝他所习惯的肉食,因为,说人类的同情心——这种肉食激发起来的同情心——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说法明明白白是不道德的,与这种说法相应的行为——屠杀,是与人类的道德品性相违背的。

对那些努力用自己的生命在地球上建造上帝的天国的人们,这个改变会带来特殊的喜悦。不仅素食本身就是通向天国的重要步骤,也因为它是一个信号,表明人类对完美道德的向往,是认真严肃的,因此遵循他内在天性的不可抗拒的指令,从第一步做起。

一个人不可能不对此心生喜悦。就好象一个人,欲再上一层楼,满墙乱爬徒劳无益地挣扎之后,最终爬上了上楼的第一层台阶,看清楚了除开这个台阶别无他路,他满心欢喜一样。

托马斯·爱迪生 《哈帕斯杂志》

非暴力引领我们达至最高的道德规范,这是所有进化的目标。除非我们停止伤害其他一切生命,我们仍然只是些野蛮人。

爱因斯坦
“我认为,素食,仅从对人性情上的改变来看,对人类就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

圣雄甘地
“我确实觉得,人类要提升精神生活,必须停止为满足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吴努
“世界和平,或任何其它形式的和平,主要决定于人的思想观念。素食主义是一种能为我们带来和平的正确思想观念...素食主义指引了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素食的普及的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好,更公正及更和平的共同社会。”

梭罗
“相信在今后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必定会逐渐弃绝食肉的的恶习。”

毕达哥拉斯
“我的朋友们,不要让罪恶的食物玷污你们的身体...只有畜牲才用肉来满足自己的胃口。甚至不是所有的畜牲都这样啊!牛,马,羊等都吃草维生。”

佛教
“佛说:吃肉的人断大慈悲种子”

—— 佛教《涅经》

“大慧,你应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那种人,我们不教他吃肉,不要求他吃肉,不希望他吃肉,而他天生就喜欢吃肉的。吃肉是后天的习惯...”

—— 佛教《楞伽经》

“大慧,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生同罪。”

—— 佛教《楞伽经》

“一切卵(蛋类)不可食。”

—— 佛教《显识经》

道教
“勿食含血之物”

—— 道教老君二十戒《云笈七签卷三八》

“老君曰:...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 道教《老子化胡经》

孟子《梁惠王篇》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其忍食其肉。”

基督教圣经(旧约创世纪9:4)
“但是,动物的肉与血你们不得吃!”

玛奴(印度教规创始人)
“人无法不伤害生物而得到肉食,一个伤害有知觉生物的人,将永远得不到天佑。所以避开肉食吧!”
144#
发表于 2006-8-9 20:41 | 只看该作者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怎么解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9:4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43楼上帝叫杰拉德2006-08-09 20:41发表的“”: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怎么解


人生杯茶,茶尽杯存.
如是解.
146#
发表于 2006-8-11 20:39 | 只看该作者
听说是禅境的最高境界哈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20:5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45楼上帝叫杰拉德2006-08-11 20:39发表的“”:
听说是禅境的最高境界哈







禅宗的最高境界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语言只是一种媒介而已.
禅宗的开悟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心得体会,实在不用特别在意的.
你说的境界估计是禅宗的语言机锋的境界,古往今来的许多禅宗大家都有类似的话语流传下来,境界高低也是众说纷纭的,如"何为法身?"答"法身无相","何为法眼"答"法眼无瑕",但是相同的答案,在不同修行层次的人说来,感觉亦有极大差别.
因此不要执着文字语言的区别,境界的高下.
换句话说,真正得道的高僧便是吃饭睡觉,同样是大禅的所在.

我之所以答:人生杯茶,茶尽杯存.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而已,还是谈不上什么境界的.
呵呵呵,原谅末学不才哈~
148#
发表于 2006-8-12 07:23 | 只看该作者
那怎样才算真正得道呢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4:3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47楼上帝叫杰拉德2006-08-12 07:23发表的“”:
那怎样才算真正得道呢


我个人的见解是:
没有我人众生的分别和执着,开启无所不知真实光明的智慧,身体力行慈悲济世的信条,真正的觉悟人生,世界,宇宙和时空的本质所在.差不多,我想应该算是有道之人了.
至于得道,娑婆世界每个人的具体情形有所区别,恐怕很难说尽,只有靠个人自身的体会了.
150#
发表于 2006-8-15 08:12 | 只看该作者
我建议楼主去普陀山,佛法最主要是让人们明白善恶,行善施德,
信其有,不信其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