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集古装电视剧《苏东坡》,由北京小百花文化艺术中心推出,著名导演王文杰执导,陆毅、林心如、李强、韩雪、萨日娜、申军谊、刘亚津、王晓晨等明星主演。
苏东坡第1集分集剧情介绍
汴京朝廷,仁宗皇帝任命欧阳修为礼部考试主考官。有宋一代的文风之变由此拉开序幕。而此时的眉州苏家正张灯结彩,苏轼、苏辙兄弟同日娶亲,热闹非凡。婚后不久,二人辞别家人,随父亲苏洵启程进京赶考。二人考试完毕,遇曾巩、章惇等与以刘几为首的太学生发生争吵,正要到汴河酒家一决高下。本无意此事的二人得知争论源于刘几等人不让他人购买苏洵的文章。异常气愤的苏轼决定找他们理论。而这次争论正被微服私访的仁宗皇帝看在眼里。
苏东坡第2集分集剧情介绍
欧阳修怀疑最好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免遭物议,使文风改革顺利进行,遂将其列为第二名。不想却事与愿违。曾巩在发榜时见自己中了第一名,不禁担心老师的处境。刘几等太学生们无一中榜,愤愤不平,聒噪着说去找欧阳修理论。到登闻鼓院击鼓鸣冤。崇政殿内,反对文风改革的吕诲、胡宿等借以大肆指斥欧阳修有失公正,欧阳修和范镇等据理力争。仁宗皇帝只好命韩琦、御史胡宿、知谏院吕诲共同处理太学生申冤一事,彻查科考是否舞弊。这时,传来苏轼击打登闻鼓的消息。仁宗破除旧例,命无官职的苏轼上殿见驾。在仁宗的询问下,苏轼承认自己杜撰了“皋陶为士”的典故,引来众大臣的激烈抨击,要求皇上治其欺君污圣之罪。但苏轼的辩解之词深深的打动了仁宗皇帝。仁宗决定对其造典一事不予追究,并把殿试提前到下月十五举行。
苏东坡第3集分集剧情介绍
苏辙看完苏轼在殿试上写出的策论后,认为哥哥不明时势,写的太过尖锐,恐有杀身之祸。翰林院内。“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宫中贵姬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王珪读至此句,轻轻一哼,便命备轿去御史台。仁宗称病不朝。为给苏轼求情,欧阳修、范镇只好先后到迩英殿求见仁宗,但均被挡在门外。回到府邸,欧、范二人为苏轼,为文风改革不断叹息。颐心殿内,仁宗突然收到一首诗,诗中暗示密殿戒碑上的“不可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仁宗觉得时机已到,遂决定明日早朝。众大臣对于如何处理苏轼的问题争论不休。刘几等太学生也在皇宫外要求处死苏轼、废除新学、恢复太学。而仁宗认为苏轼文、德俱佳,没有罪过,应即刻释放。并决定授苏轼翰林学士之职,殿试制策三等;废黜太学,提倡新学,昭告天下!
苏东坡第4集分集剧情介绍
苏轼、曾巩、陈凤等来到礼部大门外看榜,本为第十名的陈凤家因被查出拖欠官税,而依律黜落。百感交集的陈凤决定在兴国寺落发出家。宫中太监前来宣旨,苏轼忙外出接旨。正当苏辙为哥哥成为翰林院学士高兴之际,苏洵过来告诉他们母亲去世了。金榜题名不久的苏轼、苏辙辞别师友,在父亲带领下启程返乡为母守孝。在守孝期间,眉州大旱,百姓们纷纷弃地逃荒。苏轼力驳众见,将母亲多年积攒下准备为兄弟二人在京购房的粮食借给众乡亲。乡亲们感激不尽,仁宗得到奏报后也赞赏不已。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在夫家不堪虐待,自杀身亡。苏家上下极为气愤、不胜悲苦。巢谷带人赶到程家,将八姐的尸首抢回苏家,其间与程家奴仆发生了打斗。在吴知州的调解下,苏程两家互不追究,苏八娘安葬在苏家祖坟,打人者巢谷避祸离乡。
苏东坡第5集分集剧情介绍
吕晦依计大肆诋毁苏轼,不想交趾国使者突然来访,君臣一起到殿外接纳。然而众人都不知交趾送来的怪兽名为何物,事关国家威仪,大家左右为难。王珪、胡宿鼓动仁宗将辨认怪兽的任务留给即将归京的苏轼。欧阳修等人当然明白他们的险恶用心,相约来到怀远驿,劝说苏轼不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但苏轼凛然决定受命前行,颇显其古君子之风。苏轼辨明怪兽为麋鹿,并建议以金丝鸟作为回赠,使事情圆满解决。仁宗大喜过望,赐苏轼与其共进御膳。御膳中,仁宗表示要破除百官的阻挠,重用苏轼。然而,苏轼却请求外放到地方历练。仁宗没有答应苏轼的请求。欧阳修等少数人支持王安石力陈变法的“万言书”,其余尽皆反对。仁宗无奈命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出知鄞州。仁宗只好答应苏轼的请求,任命他为凤翔府签判。苏轼、王弗夫妇辞别父亲启程赴任,苏辙、史云送了一程又一程。
苏东坡第6集分集剧情介绍
凤翔田地荒芜、流民遍野。流民王老汉告诉苏轼,西夏侵犯边境、烧杀抢掠,边境上的百姓只好内迁,大家想在凤翔安身存命。然而,凤翔法曹张璪却不许饥寒交迫的难民进城。苏轼反复劝说,并承诺自己一力承担相关责任后,张璪才打开城门,苏轼将难民们安排进凤翔府衙暂时栖身。第二天,苏轼又签署具认状,开官仓放粮,粮仓瞬间空空如也。面对着城中难民无衣无食,自己所为又极为有限,而自己在皇宫向仁宗请命地方时的情景如在眼前,苏轼感慨万千,叹息自己志大才疏。苏轼偶然发现了城西废弃已久的军营,决定整修军营,把难民们安置到这里。为了解决难民们吃饭和凤翔田地因为劳力不足大多荒芜的问题,苏轼想出让由政府居中,难民租种本地百姓的荒地的办法,不料本地百姓因为曾有难民偷食过他们的粮食并不信任难民,双方还在田地里发生打斗,苏轼赶到制止,但却更难劝说本地居民租地给难民们。
苏东坡第7集分集剧情介绍
凤翔百姓不肯租地,王弗提醒苏轼以诚相待。苏轼令王老汉、王二等难民真诚道歉,并提出以自己的官位作保,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凤翔百姓终于答应租田。张璪到城门口迎接到任的凤翔知府陈希亮,陈希亮得知苏轼按例到监狱点名而不前来迎接,很是不满。苏轼在查狱时发现本已无罪的杨伍氏、杨小莲依然在押,于是苏轼下令先释放二人再请朝廷批文。并将无处安身的母女接入家中,让王弗好生照料。王弗见小莲秀外慧中,又感念她的身世,于是与其姊妹相称。张璪马上向陈希亮禀告消息,陈希亮听后大怒。除夕夜,王彭奉陈希亮之命到苏家捉拿杨氏母女。苏轼只好硬闯陈府,向陈希亮解释未能前去迎接的原由,并担保拿到昭雪杨氏母女的批文。陈希亮在城外郊野大会凤翔众官,意欲以军事手法处理凤翔政务。他宣布苏轼开仓、建村、租地违反朝廷律例,废止苏轼之前的所有政令,还要拆除难民村。苏轼据理力争,许多官员也劝太守三思。最后苏轼签署独立承担罪责的军令状,陈希亮才答应下令停止拆除难民村。
苏东坡第8集分集剧情介绍
在张璪鼓动下,陈希亮决定立刻上书告发苏轼。小莲提醒苏轼建难民村等毕竟有悖朝律,要及早上报取得批文,以免授人以柄。苏轼写好奏章,命巢谷赶往汴京送给欧阳修、范镇二人,请他们代为转奏皇上。王珪收到张璪、陈希亮的奏报,便率胡宿、吕诲到首相府,百般逼迫韩琦,韩琦只好下令通知凤翔府拆除难民村。面对不听劝阻的陈希亮,为了暂停拆除难民村,苏轼只好让他把自己羁押起来,等候朝廷批复。王弗临产,苏轼却在监狱中。采莲、小莲到牢中探望苏轼,苏轼获子为父十分高兴,为儿子取名苏迈。王弗担心苏轼狱中受苦。产后数日便到府衙为苏轼据理力争,陈希亮只好保证决不难为苏轼,并允许苏家送饭。欧阳修、范镇讥讽韩琦行动迅速、肚量狭小,韩琦怒斥二人,范镇更加生气,拉着他前去面圣。仁宗称赞苏轼仁厚敢为,批准了苏轼的所有奏请,并另拨三万贯给难民买粮买种,赐名官户村。
苏东坡第9集分集剧情介绍
张璪鼓动难民恳请苏轼求雨,苏轼明知下雨乃自然之理,求之无益,但难民们百般相求,苏轼只好答应。苏轼研究历法天象书,观测星象,推算出三日后巳时凤翔必有降雨,决定三日后为民祈雨。三日后,苏轼率百姓登太白山,在龙王庙前作祭文祈雨,然而天朗气清,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陈希亮、张璪等窃笑不止。苏轼回家,正在百思不解之际,瞬间风起,天降甘霖!陈希亮怔怔的站在院内,任凭雨水的浇落。因为淋了雨,王弗产后劳累所致的病情加重,服药不已。王老汉等难民为表示感谢帮苏轼在苏家后院盖了一个亭子,苏轼命名为喜雨亭,并作《喜雨亭记》以示纪念。杨伍氏到庆州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托巢谷带给王弗一封信。巢谷帮小莲安葬后,带小莲回到凤翔。
苏东坡第10集分集剧情介绍
王二、曹勇等难民因不懂水性,将粮船都翻在黄河里,又还不上损失的钱粮,被按律羁押入狱。苏轼了解情况后到凤翔府衙向陈希亮诉说乡役法的不合理。陈希亮却告诉他因私建村落被朝廷罚俸半年。苏轼怒斥朝中官员不了解实际,抱残守缺,决定上书韩琦。巢谷带回了朝廷的敕文,朝廷敕令改革乡役法,赦免252户,在凤翔试行募役法!中秋佳节,官员按律应齐集府衙议事,苏轼却没有去,而是到难民村慰问百姓,被依律应罚铜八斤。两次被罚,苏家饭桌逐渐成了斋席。参寥、章惇先后来访,苏轼和家人陪着他们游览凤翔开元寺。游览中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等八首诗。仁宗逝世,英宗继位。临终前,仁宗仍念念不忘苏轼,他告诉范镇,苏轼是他为子孙选的太平宰相,苏轼应该回京了。新皇继位,西夏乘机入侵,朝廷命凤翔备战。
苏东坡第11集分集剧情介绍
张璪以任期已满为由,请求离开。陈希亮看清其面目,虽放其离开,却不免嘲讽一番,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城内遍是积极备战的场面:青年们自带口粮报名参战;年老百姓送来钱粮;巢谷等训练自愿参战的百姓、和尚、道士。小莲也按照父亲留下的图纸制成了诸葛连弩。陈希亮看着固若金汤的凤翔城,愈加佩服苏轼,二人关系逐渐融洽。西夏兵前来攻城,见城固兵勇,无奈地掉头离去。然而,汴京朝中却再一次为苏轼破旧法以保凤翔进行激烈的争论,最后临朝听政的曹太后决定增加西夏岁币之事由王珪和韩琦处置;张璪告发陈希亮贪财荒政一事由胡宿彻查;苏轼则即刻回京转官。韩琦前来凤翔视察,看到固若金汤的城池赞扬了苏轼,苏轼却因重提对西夏一味求和实是养虎遗患而惹怒韩琦。在为韩琦送行之时,胡宿带着敕令当场将陈希亮革职拿下。苏轼为陈希亮慨叹不已。
苏东坡第12集分集剧情介绍
曹太后、英宗同意了韩琦先让苏轼到史馆任职以便考察的提议。欧阳修、范镇、司马光等来到史馆看望苏轼。苏轼为陈希亮求情,并讲述了陈希亮的忠义之举和他们关系的转变,司马光赞苏轼有君子之风,范镇答应帮忙向朝廷求情。然而,陈希亮不堪受辱,自杀于狱中。王弗因为路途颠波劳累再次病倒,病情日重。临终前,王弗托请小莲帮助苏轼,教好苏迈,并把陪嫁的玉镯子送给小莲。曹太后、英宗不理吕诲、胡宿的反对,抚恤苏轼,赐王弗锦缎、珠冠、玉佩等。众大臣对此议论纷纷,认为苏轼得太后、皇上赏识,前途无量。都欲把女儿嫁与苏轼,纷纷请求范镇帮忙。让范镇诧异的是一向反对苏轼的王珪竟也顺风而动。苏洵年老体衰,一病不起,苏轼、采莲等在床前服侍。病中的苏洵告诉苏轼近日会有俗事来烦扰。
苏东坡第13集分集剧情介绍
王珪亲自带着补品来苏家提亲。苏洵、苏轼父子婉拒,王珪败兴而归,命管家调查小莲的底细。王珪告知吕诲小莲的具体情况后,吕诲和胡宿便煽动着众大臣来到史馆找苏轼理论,百般诋毁苏轼和小莲,又攻击苏轼动摇国体。苏轼怒不可遏,独自力辩众人,他据理力争,斥责众人无事生非,祸国殃民。他执拗地宣称明日便娶小莲,与众大臣失和。苏洵临终前他托吴复古日后为苏轼续弦做主,虽然小莲和苏轼最般配,但会招致朝野非议,苏轼将寸步难行,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免遭物议,只能依蜀中风俗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苏洵为委屈了小莲,长叹不已,小莲含泪说她不委屈,她都明白。英宗和太后命追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派官船送灵柩返乡。太后还要苏轼守制期间多多修心养性。苏轼、苏辙走水路将苏洵与王弗的灵柩运回眉州故里。不久,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苏东坡第14集分集剧情介绍
神宗深为王安石的“万言书”所动,命王安石即刻进京。眼看丁忧期满,闰之就要进门,苏辙见哥哥仍终日消沉、无法自拔,担忧不已。王安石在启程赴京前写信给苏轼商讨变法大计。苏辙拿着书信劝苏轼以天下社稷为重,莫为儿女情长所困,却发现哥哥心中仍满是对小莲的愧疚和对朝政的厌倦。小莲希望苏轼心存社稷,若为自己一人负气消沉,置天下不顾,那就是使小莲成为阻绊贤良的罪人,小莲惟有以死谢天下。吴复古来到苏家,苏轼向他倾诉自己的苦闷。神宗与众大臣共商变法之事宜,韩琦、范镇、欧阳修等认为变法时机尚不成熟,而且变法应循序渐进;司马光反对任何变法,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则认为国势危急,百弊丛生,必须施以雷霆之变,方能救国于水火之中。神宗表态支持王安石,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专主变法事宜。苏家再次张灯结彩,苏轼、王闰之成婚。
苏东坡第15集分集剧情介绍
王闰之对小莲暗生妒意。提出应该节俭过日。并说以后一日三餐都由她来安排。苏轼认为她不为小莲考虑,很是不快。吕惠卿赶到汴京,便找王安石商议变法,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拿到任命诏书,并说他会利用朝中的关系,及早促成此事。在吕惠卿的唆使下,薛宗孺上折诬告欧阳修帏薄不净,与长媳勾搭有奸。虽然神宗查明事情真相并处罚了薛宗儒,还欧阳修清白,但他心灰意冷,仍坚持自请外放,最终离去。苏轼得知恩师外放,翻出之前王安石来信,读毕信中变法诸策甚为担忧,决定即刻回京。神宗下达任命诏书:命王安石主持制定新法事宜;这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苏轼、苏辙一行回到京城,王安石、吕惠卿、章惇等即来拜访。苏轼与王安石等纵论变法,认为确应变法,但不能骤行新法,急改则会上下相失,百政变乱,而应细定良法美制,徐行徐立,逐步推进。王安石破不合意,愤然离去。苏轼更觉局势不妙。
第16集分集剧情介绍
王珪命张璪及时报告王安石的消息。另外,在他的策动下,神宗任命苏辙为条例司检详文字,任命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王闰之不断抱怨苏轼官职低微,苏轼只能感叹家有俗妻。苏轼认为《青苗法》和《均输法》都是弊大于利,不能施行,虽经范镇等劝说,他仍决定去劝阻王安石推行均输法。他将王安石拉到大街上问询百姓对均输法的意见,王安石认为这不可理喻,甩袖而去,苏轼的劝说以失败告终。神宗批准施行《均输法》,并追加吕惠卿等为崇政殿说书等职。而吕惠卿却背着王安石指使王广渊向圣上备陈《青苗法》之好,以促进青苗法早日推行。王闰之抱怨苏轼多管闲事,只顾国不顾家,苏轼斥责夫人俗不可耐,二人又大吵一通,苏轼气的一个人到街上闷走。苏辙卸任条例司,调职为陈洲教授,启程前不住的叮咛哥哥。
苏东坡第17集分集剧情介绍
司马光劝说王安石更改新法中的不妥之处,王安石却执拗的认为不能朝令夕改,二人言辞激烈,互相指责。由此这对好友分道扬镳,分别成为变法与反变法的领军人物。因为均输法的施行,钧瓷质量严重下降。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命王诜一定烧出好瓷,并同意派苏轼和他同去禹州监制钧瓷。神宗见了瓷瓶,赞叹不已,王诜乘机向皇上推荐苏轼。苏轼建议命名瓷瓶为“寿松瓶”,并详解其义,神宗大喜。苏轼和神宗畅谈治国诸策及其利弊和当今变法的诸多弊端,神宗对苏轼印象深刻,擢升其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兼任开封府推官。并批准了他取消以策对取士的动议。为给王安石留下深刻印象,大年初一,苏轼送给他一幅没有耳朵的财神爷,讥讽他只知聚财,不知纳言。王安石也画了一幅画,暗示他不要再对新法说三道四。
苏东坡第18集分集剧情介绍
上元节来临,朝廷压价收购宫灯,致使灯民破产,有百姓更是为此自杀身亡,其妇到开封府申冤告状。苏轼查明情况后禀告神宗,神宗大怒,命恢复原价收购,并且皇宫不再赏灯。苏轼此举让吕惠卿等恨恨不已,他们开始背着王安石谋划对付苏轼。王珪指点吕惠卿对付苏轼之法:一是收为己用;二是贬官外放。于是吕惠卿派张璪以高官厚禄诱惑苏轼,却被苏轼一口回绝。吕惠卿只好命手下监视苏轼,以寻由头排挤打击他。京郊农民因青苗法苦不堪言,随杜政到条例司告状,与官兵发生了冲突。此案交给苏轼审理。杜政向苏轼陈述青苗法之害和乡亲们之苦,并呈上“万民书”。苏轼象征性的处罚了杜政,释放了百姓,并将万民书呈给神宗。神宗向李定责问变法执行实情,李定以万民书容易伪造,大户被青苗法堵住生财并地之路,便指使百姓告状闹事等搪塞过去。苏轼又将总结变法弊端的《上皇帝书》呈给神宗。无计可施的吕惠卿等密谋让王安石主动请辞,迫使神宗外放苏轼。
苏东坡第19集分集剧情介绍
王珪鼓动苏轼以变法为开封府乡试题目,让天下书生都论变法,以达圣听。于是苏轼拟了两个题目,小莲认为“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影射时事太过直白,绝不能用。王闰之出于和小莲作对的心态,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并将其装入试题袋。神宗见到试题后大怒,加之谢景温在吕惠卿指使下诬告苏轼贩运私盐,神宗打算外放苏轼。范镇为苏轼辩白,并指责王安石党同伐异、堵塞言路,王安石更是以请辞相胁。最后,神宗命押范镇到御史台论罪,命李定等彻查苏轼涉嫌贩盐一事。李定决定待苏轼外放之后,再汇报并无其事。曹太后提醒神宗要辩明真忠假忠、开阔度量,暗示神宗不要追究范镇言语冲撞之罪。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王闰之见自己私装试题惹下大祸,悔恨不已,苏轼并不怪她,因为自己早已决定出那道题。王闰之敞开心扉,彻底转变对小莲的看法。苏轼外放、范镇辞官、司马光抱病不朝,朝中无人再敢言新法之弊。外敌不再,吕惠卿与王安石之间开始出现矛盾。
苏东坡第20集分集剧情介绍
苏轼复查了所有青苗案,将那些被强行摊派贷款的百姓释放出狱。王珪向神宗控告苏轼私放囚犯,神宗命其详查。王珪向吕惠卿推荐外甥王广廉为浙东路的新政巡查。吕惠卿命其到任后火速查案,严办苏轼。王广廉来到杭州通判堂兴师问罪,苏轼怒斥他为虎作伥,贼君害民,并称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强制百姓贷款。王广廉派管家王泽去收买麦子青以图毁掉证据,不想中计,王泽被捉。王广廉只好令王泽自杀于狱中,自己则灰溜溜的逃往京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王珪竟然向神宗控告他强行摊派,进而指责吕惠卿知情不报,有意纵容。而苏轼释放的都是被强制贷款的无罪之民,实是为圣上广施仁德之举。神宗深为王珪所动,擢升其为参知政事。吕惠卿为此恼怒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