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陡峭的成熟
——再读《赤壁赋》有感
很喜欢苏东坡,喜欢他那份文人的洒脱与才智,喜欢他年少时指点江山的那份激情,喜欢他既能豪放如“大江东去”,又能婉约到道十年生死两茫茫”,喜欢他既能体会佛家的“寂寞沙洲冷”,又能沉吟道家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因此从不敢轻易地下笔,生怕渎污了这一代千古文豪。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既望,我始终相信那夜的月亮一定格外地圆,格外地亮,穿越了那横江的白露照进了苏东坡的心里,一切渐渐地变得豁然开朗,不是因为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而是因为,或者说仅仅是因为,他看清了这人与自然,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品味到了让自己满意地成熟。因此可以说《赤壁赋》是苏东坡的一篇成长札记。 又读《赤壁赋》,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子,再也不是因为一点委屈就可以回家向爸爸妈妈哭诉的男孩。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为了成长,或者说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 再读《赤壁赋》,和苏子一起再去欣赏那轮悬挂了几千年依然亘古不变的月亮,一起感受那徐来的清风,一起陶醉,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成熟。 郭敬明说,成长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苏子这一夜的成长亦是如斯了,从最初的触景生情,听呜然箫声,到念古伤怀,终以旷达自适排遣自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当一个人能感慨这世间“又何羡乎”的时候,他一定是成熟了。 余秋雨说,成熟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个不怎么陡峭的高度。开始,我也不是很懂,现在想,或许正是如苏子这般,想到曾经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而今不在时的那份平静吧,或许正是,这种想到人生不过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时的那份淡定吧。 我想到了水木年华,想到了“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说什么海誓山盟,说什么木石前缘,都只是我们年轻还不成熟的表现。 那次朋友问我相不相信爱情,我说相信。又问我相不相信一见钟情,我说相信,可是我更相信时间。在时间面前,所有的海誓山盟都只是懵懂,我们都需要成长。 学海无涯,我也常常想我为什么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就仅仅是因为爷爷的“还男儿志在四方”吗。要学的东西总有很多,其实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时候,他也一定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只是格外地郁闷,郁闷自己满腔热血饱读诗书竟会因了几首小诗被天子流放到这种地方来。在漫漫流放的路上,他也是否想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是否也曾想过这黄州的赤壁会如此地发人深省?…… 孔子说,君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偱规而不逾矩,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应该算是早熟还是晚熟呢,可无论如何,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庆幸,因为,毕竟我们还如此年轻。我轻抚了一下下巴,嘴角下密密匝匝的胡子茬是我最好的证明,我这么告诉自己。 终于,成熟真的不是一个陡峭的高度,借了皎洁的月光,乘了微醺的酒兴,苏子施施然就登了上去—— 登上了他人生中并不陡峭的成熟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