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168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命若琴弦:史之年、铁之祭、生之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6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orphan008 于 2011-1-6 23:36 编辑

公元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系庚寅年龙潜月廿十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小说家、文学家、电影编剧家史铁生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于凌晨3点46分辞世。
          谨以此文悼念先生。










                                               前繁华,三千翻云覆雨。
                             骑刀枪,文坛沙场点兵。
                             何容易,十里扬场醉卧。
                             知何惧,一抔黄土草没。
                             是菩提,死如坐地羽化。
                             卷泼墨,怎及拈花不语。
                             途孤寂,缥缈子规血啼。
                             罢红尘,道往西方极乐。
                             了好了,一句不如归去!
              先生,一路走好!
              我仍然记得高一语文课本里那些关于生命的思考与浓地化不开的骨肉至亲的描写,老师说“不知道大家读过后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眼睛湿润……”彼时年少,并不能完全懂得所谓生命、所谓亲情的定义,只是单纯地认为生命即是不死、即是活着的一个实有载体,亲情只是与生俱来维系血肉关系的空洞词语。那篇用汗、用泪、用血书成的散文,只是语文书上需要上课的文章,并不具有其他深层含义。唯一赞同的是:人总要离去,总会在某个时刻,干净、简单地离开这个偶尔驻足的人间。
            真正读懂史铁生,是在开始读庄子后。尽管两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里,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我的意识里,总有一种不明缘由、不可名状的东西将他们维系在一起。或许是他们都极度地热爱自由;或许是他们都那么喜欢审视生命;又抑或,他们都只是因为我都喜欢而已,并没有关系。
            说不清、道不明。
            今天又一次读了《秋天的怀念》(下附原文),每看一遍都会哭一次,为那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为身残志坚的先生,也为自己!一直都觉得,其实爱(亲情)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父母、长辈给了我们无限制的宠爱,却让我们“回报”给我们的下一辈。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能是等量的,但,毕竟不是等价的!例如我,我一直都在要求我的父母把更多的关注投给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爷爷、婆婆、外婆,我想,不应该因我的存在夺走原始的情与责任。他们,是父母,更是,儿女。双份的责任与爱,我若全部承担,受之太深,会成为负担。佛学上讲:业力、罪孽。
          昨晚上网时有人问我“你的偶像史铁生去了,你不写点什么悼念一下?”我道“当然会写的,只是需要时间!”也倒不是真没有时间,只是突然要写,不知从何提笔而已。我想起高中时期的孩子们,为了应付考试,背作文范文,把史铁生的事例一遍一遍作为万能素材写进所有作文里,为了得高分,永远不带感情色彩的赞扬他,或许,连课文上《我与地坛》节选的文字都没有看完,却可以把史铁生夸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伟大。我在这里并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想表达,要写下这篇似像非像的祭文,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莲安,自视学识浅薄,见识鄙陋,写些自己内心的文字罢了,不必取悦任何人!
         想起她。那个曾经用心对待过、用心疼爱过的女子。她曾说,史铁生对于她的意义,就如庄子对于我的意义。她是个骨子里很自卑却安静、恬静、骄傲地活着的女子,只对我吐露心事儿,也惟有我,知道她本来的样子,在我面前,她像个孩子抖落玩具般把她所有的脆弱都倾倒给我看,视我为知己,告诉我她心里了解的关于史铁生的一切;她说,菲儿,我们一起去陕北吧,什么都不带,你只带你的庄子,我只带我的史铁生;她说,菲儿,苍茫的信天游总是在我的梦中响起,仿佛在zhao-huan我回去……她说,我总觉得我的骨子里其实就是他笔下那些苍凉大起的魂灵……她写很多文字,写很多随笔,大都关于史铁生,她说,史铁生的文章仿佛次次逼仄她的心。我曾对她说,我会买下史铁生的所有书给她。不知此时的她是否也和我一样,写下这些支离破碎,我们,都是那么不能被世俗容忍的女子。
         以文字为生。高山流水。
         也不知胡言乱语了些什么,写着写着竟也忘记写的是什么。先生,阅罢红尘,也该归去了,好好陪陪你的母亲吧,她太苦了……
         叶子,倘若,你读了这篇文章,万不要怪莲安疯言酸语,我们都知道,他是回家了……
         地坛也好,陕北也罢,终非归宿。
         蓝色的湖也好,白色的鸟也罢,来该来,去该去,不牵不挂。
         命若琴弦,低眉信手,高山流水,歌也罢、舞也罢。
         生前身后,万世浮云,尘埃落定,天也清、心也清。
         一抔黄土,一孤冢。
         莫失莫忘!
         尚飨!
                           
                                                                                                                                          
                                                                                                                                                                                    庚寅龙潜某日
                                                                                                                                                                                        莲安 笔下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完》


【关于史铁生】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9:46 | 只看该作者
有多少期待  悄然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9: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段文字   可以让每个人留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9: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人生    潮落的情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6 22: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个有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二胡菜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7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春秋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7 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orphan008


    有生之年做有生之事 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12 13:04 | 只看该作者
一路走好、、、、、、、、、、、、、、、那抹坚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