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万三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间的纠葛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然而考之史料,沈万三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元朝人,事实上,他非但不可能帮助朱元璋去修什么城墙,甚至极可能一生从未见过朱元璋。
那个多次出现在《明史》里,富可敌国,帮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犒劳天子军队的沈万三,究竟是谁?
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
潘金莲在《金瓶梅》里说过不止一次:“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
《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一处在大脚马皇后的传记里,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正史如此说,自然许多人相信。老百姓善良,不太愿意一个财富传奇老死边陲,就编造故事说他在云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间还有人在到处散播奇遇,说自己在云南见到了长生不死的沈万三。
不过很可惜,传说当不得真,正史说的,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正确。《明史》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沈万三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编纂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吴江县志》的编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钦定的正史已经出版发行,他们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在后面加上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清楚。
张士诚的军队占领吴会的时间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这就等于是说:按照莫旦的说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12个年头,死人既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替他修城墙,也不必再担心被他抄家流放。
问题是:莫旦的说法,准不准确呢?
答案是:准确,至少比《明史》准确。
先来看一组简单的数字。
沈万三至少有三个儿子,除了《吴江县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作沈荣,沈荣又有个儿子叫沈森。
元末明初人王行为沈荣父子撰写过墓志铭,其中明确提到: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
推算下来,可以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已经39岁,如此,沈万三的年龄在80岁上下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就此断定沈万三活不到80岁,看不到明朝的建立有些过于武断,但从这组数据中,至少可以推翻正史里所记载的沈万三得罪朱元璋,被充军流放云南的说法。
明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正式对云南用兵,次年平定该地,云南正式纳入朱元璋的版图。即便沈万三此时还活着,而且就在明军平定云南的同年就被充军流放到那里,其年龄至少也已经在100岁上下,这可能吗?流放百岁老人,在中国历史上等同于奇谈怪论,要知道,这是一个以孝为基础,以忠为目的的社会,尊老是它最基本的意识形态。
沈荣的墓志铭里还提到:“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沈荣洪武九年的时候去世,墓志在提到沈万三时,使用了“先君子”这个称呼,这已足以证明沈万三在洪武九年时早已去世。
墓志铭里还提到,沈荣在主持家族事务期间,曾建积善堂用来“承夫先志”,也就是继承先人的遗志,同时以资纪念。“先志”,无疑也意味着沈万三已经去世。沈家积善堂建于元代末年,这就等于说,沈万三在沈荣建造积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时候早已去世。
如此,结论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鉴于沈万三的一个儿子沈荣生于1306年,可以推断沈万三大致出生于1286年前后;依据莫旦的记载,和沈荣的墓志铭,可以推断沈万三死于元朝灭亡之前;总体上,沈万三大略活了六七十岁。
也就是说,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传说中被朱元璋流放云南的沈万三,没做过一天朱元璋的子民;甚至没见过朱元璋,不知朱元璋为何方神圣,也极有可能。
沈家败落的真实经过
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去世的沈万三,自然不可能遭到朱元璋的打击和流放。但富甲一方的沈家倒确实是在朱元璋时代遭到皇权的打击而没落的。
噩运真正降临到沈万三的后裔们头上,与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反案关系密切。
在这以前,沈家也触了一些霉头,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和沈庄,曾经一度下狱,但不久就被放了出来,虚惊一场。
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倒了大霉,牵连胡惟庸案,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在朱元璋亲手编写的《大诰三编》里,陆仲和的“罪行”是有明确记载的。里面说:这位做了18年粮长,“富甲吴中”的大富翁,除了被查出报告水灾、荒年、熟年等弄虚作假之外,还查出他出钱收买原告和府吏,让他们停止告发自己为“胡党”。结果难逃圣主的“明察”,东窗事发,身亡家破,全家被杀得干干净净,只有一个年幼的孙儿幸免于难。
大略而言,蓝玉谋反案启动之前,作为江南数一数二的富户,沈家还没有受到来自皇权的实质性的沉重打击,但也显出了岌岌可危的迹象。
洪武二十一年,朝廷下令,让苏州地方政府举荐本地的人才,到京师去做官。被举荐的人当中,就有沈万三的一个侄子,还有沈万三的亲家莫礼——莫旦的祖父。在推辞朝廷俸禄的时候,沈万三的侄子对朱元璋说:“臣一家子屡次蒙受皇恩的宽宥,能够保全妻儿、田庐,已远远超出了期望值,如今又身居尊官,荣耀父祖,怎敢再领受朝廷德俸禄!”
从这番战战兢兢的话里,可以窥见沈家人朝不保夕的焦虑、无助的心态。
尽管焦虑与不安,但这段时间,沈家的富贵却仍然未减。
洪武二十三年,在朝中任职的莫礼回乡探亲,作为亲家,曾到周庄的沈家拜访,受到了隆重的款待。莫旦后来这样记录这次招待的盛况:“其家屏去金银器皿,以刻丝作铺筵,设紫定器十二卓,每卓设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 所以置箸,否则箸污刻丝作故也……”沈家当日的豪富可见一斑。
这些也都可以做为推翻《明史》的记载的证据: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但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沈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巨富地位。显然,所谓的马皇后劝谏朱元璋,流放沈万三的记载纯属虚构。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一手策划的蓝玉谋反案启动,江南巨富沈家彻底没落的日子,终于到了。
蓝玉案的动机,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的早死有很大关系。皇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了合法的帝位继承人后,朱元璋担心孙子太年轻,既没有威望,又欠缺经验,恐不足以驾驭天下,万一有“豪杰”趁势而起,偌大的帝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于是蓝玉案应运而生:老皇帝决定继胡惟庸案之后,重开杀戒,将一切可能妨害朱家王朝的潜在势力通通铲除。
沈家也不幸被罗织进了“蓝党”。为其“牵线搭桥”的,是一个叫作王行的教馆先生。这个王行,前文曾提到过,就是为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和孙子沈森撰写墓志铭的那位。
王行不做官,但很有些学问,混迹于江湖,周旋于权贵。曾在沈家做过很多年的教馆先生,后来又在蓝玉家里做过多年的教馆先生。有了这层关系,在蓝玉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沈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通过王行这个中介,直接与蓝玉这座“大靠山”建立起了联系。
结果,王行这个“中介”,在洪武二十六年,把沈家直接“介绍”进了蓝党,其结果则是:满门抄斩。
谁才是沈万三?
按说像江南沈家这种巨富的没落史,史官万万没有弄错的道理。沈家既被当时的普通民众视为财富的渊薮,又备受最高领袖朱元璋的关注;再熟悉沈家不过的亲戚莫旦,已经明白告诉世人沈万三死于明朝建立之前,全国人手一本的《大诰》系列丛书里,也曾略带提及过沈家的结局,无论如何,后世的史官们在修撰《明史》的时候,都没有理由杜撰出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南京城、犒劳天子军队、被流放云南这样稀奇古怪的情节,而且还杜撰得一本正经,在好几处传记里反复强调。
明人笔记也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杜撰沈万三与朱元璋之间的传奇故事,张飞与岳飞单挑,打得不亦乐乎。《七修类稿》甚至还将《明史》里提供的情节做了生动的细节化、具体化,在犒军这件事情上,“严肃”地描绘了沈、朱二人当时的对话(朱元璋准备犒军,沈万三想代出犒军的银两):
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
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
朱元璋说:“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
……
类似的添油加醋还有很多,就连当时的著名学者,立志撰写出一代信史的王世贞,也不免加入到了这支添油加醋的大军当中。
一代“巨富”、元朝人沈万三在元朝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流提到过他;洪武十二年编纂的《苏州府志》长达50卷,对苏州本地名流几乎网罗殆尽,但偏偏就是没有提及沈万三,也没有提及沈家,可见,即便是在朱元璋统治的前期,沈万三也仍然默默无闻,没什么名气。但到了明朝中晚期,到了潘金莲的时代,对明朝人而言,沈万三这三个字早已是如雷贯耳,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沈万三在元代和明代初年默默无闻很好理解。他不过是个“多田翁”,既无官场政绩,也算不得文人雅士,明朝建立时,他又早已去世,自然理当默默无闻。但他随后的暴得大名,却很意味深长。
——确实,各种关于沈万三眼花缭乱的“事迹”,无论是出现在正史、野史还是笔记小说当中,都只是讹传,而非历史的真相。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讹传的经久不衰,愈演愈烈,不也正是历史的一种吗?依附在沈万三身上的那些传奇故事,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谁创造出来的?是什么力量像滚雪球一样,将这些传说越滚越大,越传越真实,以至于严肃的学者王世贞信以为真,严肃的正史《明史》也信以为真?
沈万三不在他的故事里,沈万三的故事里,说的又究竟是谁?
一场关于财富的集体记忆
传奇多半是伪造的,但依附在这些传奇身上的历史记忆,却往往相当真实。
沈万三的传奇版本极多,但大致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出巨资帮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犒劳军队、家产被没收,本人遭流放。
元朝富翁沈万三自然赶不上修筑南京城这项大工程,更不可能与朱元璋“对半而筑”,或者独力承包下三分之一的工程。南京城的修筑之所以会跟沈万三扯上关系,其实与朱元璋大肆强行迁徙江浙地区的富户来“充实都城”有关。
早在做吴王、还没做皇帝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对江浙地区的富户们采取措施,将大批苏州的富户强行迁徙到濠州。建立明朝之后,这一政策变本加厉:洪武三年,将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集体迁往濠州;洪武十三年的声势更大,苏浙地区四万五千多户富户被朱元璋强行迁到南京,美其名曰“为繁荣首都做贡献”。
类似的强制性迁徙还有很多。
在大批的富户被强行连根拔离本乡的同时,南京城的修筑也正如火如荼。富户们带到南京城的大量财富,理所当然,“热情支援首都建设”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明代野史、笔记将南京城的许多建筑,像铁桥、酒楼、水关等等,都说成是沈万三出资所建,正源于此。
沈万三故事里的具体情节是伪造的,这些虚构的情节勾勒出的历史背景则是真实的。
同样,充军云南这段传说也可以找到出处。
自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朱元璋就不断从内地往云南移民,美其名曰“充实边疆”。这些移民当中,江浙地区的富户占了很大一部分。明代人谢肇淛写过一本叫做《滇略》的书,里面说道:“高皇帝既定滇中,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故其人土著甚少,寄籍者多。衣冠、礼法、语言、习尚,大率类建业……”
古人把住在高档小区的富人们叫做“闾右”,把住在棚户区的穷人叫做“闾左”;“建业”就是南京。谢肇淛这段话的大意是: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大批大批地迁徙江浙地区的“闾右”,也就是富豪们,让他们去“扎根边疆,保卫祖国”,最后土著居民成了当地的少数族裔,当地的生活习俗,也全都和“建业”,也就是南京一样了。
在虚构的传奇里,百岁老富翁沈万三被朱元璋“丧心病狂”地流放到了云南。在真实的历史里,一批又一批的江浙富户们,也正千里迢迢,拖家带口,像牲畜一样被赶往那烟瘴之地。沈万三的故事,是假的,也更是真的。
沈万三的传说里包含着明朝人对朱元璋极大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来源于朱元璋对江浙富户的大肆查抄和打击。几乎所有的沈万三传说里都少不了沈万三被抄家、或者被课以重税以至破产的情节,这些情节的出现当然和当时江浙富户们的悲惨命运相关。
强制迁徙、课以重税是朱元璋打击富户们的常规手段,罗织罪名让富户们“入党”,则属于非常规手段,但打击的力度和广度都更为有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事发,杀了三万多人,江浙富户被牵连的相当之多,沈万三的女婿、豪富不逊于沈家的陆仲和就不幸成了“胡党党员”,全家几乎被杀了个鸡犬不留。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的蓝玉谋反案,都是遍地人头乱滚,许多江浙富户一夜醒来,都莫名其妙地成了“蓝党党员”。
当时的舆论对这些大案讳莫如深,不敢稍有异议,一切都以最高领袖的定性为准。方孝孺是个有些骨头的人,他后来谈及这段历史,挠痒痒似地说了一句:“当是时,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虽然遮遮掩掩,但好歹说出了朱元璋的真实用意: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入了党”,是不是真的有罪,只要你属于“巨室”、属于“故家”,你就在劫难逃。
朱元璋是个对富人缺乏好感的人。一方面可能源于早年的坎坷经历,作乞丐、当和尚,应当遭遇过不少富人的白眼;另一方面,则和他本人对明帝国的整体设计有关。小农出身的他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一个绝大部分由小农组成的社会;做过游民的他见识过游民们的威力——他们摧枯拉朽般推倒了庞大的元帝国,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个静态社会。在这套设计蓝图里,没有富户们的存身之地——富户们作为地主,他们与生俱来的“兼并”欲望会破坏小农社会,小农们失去土地,又会成为游民,破坏静态社会;富户们作为商人,商业的流动性对静态社会的威胁显而易见;即使不农、不商,而仅仅通过权力“致富”,也无法为朱元璋所容忍,因为那样会损害他的统治。
总而言之,财富,在朱元璋眼里是有原罪的。
朱元璋扫荡江浙富户的战果是很显赫的。《寓圃杂记》里说,到朱元璋统治的中晚期,三吴的大户巨姓们,“或死或徙,无一存者”,原本繁华热闹的江浙地区,一片萧条,“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过者无不感伤。
不管在什么时代,话语权总会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农业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多半家庭出身比较好,“富户阶层”比较多。所以,沈万三与朱元璋之间的传奇故事会被捏造出来,并获得广泛流传,也并不奇怪。依附在沈万三身上的那些故事,虽然不是沈万三自己的故事,但却是整个朱元璋时代,江南富户们集体遭遇过的故事。
沈万三不过充当了这些故事的一个再恰当不过的载体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