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言在先:有些人看了这些科学珍闻,可能会对这个名单上的某些理论或结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奇谈怪论,或者说大多数科学家并不认同某个理论。但需要指出的是,“珍闻”的挑选奉行以下原则:科学应该是有趣的,科学之所以好玩,部分原因在于你了解、知道这些奇谈怪论的存在。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必是教条的、有价值的实验,也不要求对所有理论进行最准确的过滤以得到全体大众的认可。如果您还是抱着教条主义不放,认为这不过是珍闻而非科学,那就退一步,把它们当作“趣闻”,看后哈哈一乐也就是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笔者因工作之故,经常接触国外最新的科技成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国外总有这么多有趣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科技新闻不是取得了什么突破,就是填补了什么空白,乍听挺吸引人,但细看却很生硬。
我竟一时语塞:是呀,这究竟是为什么?仔细想想,导致这种局面出现有许多原因。首先,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科研经费有限,而且经费分配也有很大问题,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的科研人员只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突破的项目上,而一些很有意思但可能短时间内看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项目被打入冷宫。于是科研工作者为科研而科研,而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那些趣事甚至错误,都成了下脚料,被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
其次,将科研变成了一项职业,兴趣退居次席。这与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弊端有很大关系。孩子们从小就把考上大学变成奋斗目标,一切为分数让路。我们的孩子一开始对科学有极大兴趣。可在这样的环境里,科学变成了一个个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定理。选择专业也不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而是更多地考虑“容易被录取”。何谈有趣?
再次,条条框框太多,无人敢越雷池。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打假的时代。你的研究项目或结论稍微有点偏颇或激进,就有可能被指责为伪科学,结果百口莫辩。殊不知,世界上没有一步到位的科学,科学也在不断进步,科学结论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科学的确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只要科研的目的不以骗人为目的,不以骗取研究经费为目的,即使他的结论很另类,可能一时难以被人接受,我们最好不要急着一棍子将其打死。
最近出现的一条新闻颇发人深思:美国佐治亚州维达利亚市男子桑尼·格雷厄姆接受“换心手术”,移植了一名33岁自杀男子特里·科特的心脏。没想到格雷厄姆移植了科特的心脏后,竟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科特当时28岁的遗孀谢丽尔,并于几年后结了婚。然而,4月2日,69岁的格雷厄姆竟然也步上了心脏捐赠者科特的后尘——自杀身亡!于是有科学家大胆质疑:人类的灵魂是否可以移植?
移植灵魂,我们的科学界敢于提出这种大胆而有趣的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现象是否有利于科学进步?我们的科学界是不是到了需要移植灵魂、换换脑子的时候了?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但大家可以探讨。让科学的趣味性回归科学。
TOP50@科学珍闻
==动物==
![]()
章鱼三颗心脏击败“格林奇”
《圣诞怪杰》中的“格林奇”的心脏一天可以长大三码。其实,章鱼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它有三颗心脏。这张照片中的章鱼是最毒的,它的毒液能让成年人片刻间一命呜呼。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不知如何给中毒者解毒。
![]()
“裸ti老虎”身上仍有斑纹
如果一头老虎身上的毛全部掉光,它身上的斑纹依旧存在。老虎的斑纹好比我们的指纹,每头的斑纹都很独特,各不相同。这似是猫科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如果留意一下,你会注意到家猫的毛发斑纹同样深入皮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