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13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的赌徒们:为前程杀女儿的皇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8 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赌徒而言,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希望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经常出现的。
  绝大多数赌博游戏其实都是一样,背后逻辑很简单:长期来说,你几乎肯定会输,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也许会有领先的机会,因此如果策略对头,也许可以在领先时收手。
  但多数情况是,一当他领先之后,继续赢的欲望便会诱使他再一次下注,于是一个赌徒便出现了。而赌徒所玩的是一个必输的游戏,因为对于一个投机者而言,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虽然投机者成功的几率非常低,但历史上的投机者却不少,他们当中更多的是政治投机者。像西汉时的王莽,其谦恭、俭朴、敬顺等所有的美德,只不过是其豪赌心理的虚假掩饰,他真正的目的是篡位窃国。然而,其违逆时势,不得人心的行为,最终使其在这场赌局中满盘皆输,甚至丢了性命。
  在政治上押宝,是一种风险性极高的赌博行为,因为赌博者押上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可能是比金钱更宝贵的生命。
  
  
惊天豪赌赔进身家性命
  
  即使再强大的投机者,都只是处于实际统治地位而没有名义上的君主权或领导权的幕后指挥;而作为他们手中筹码的皇帝,即使再软弱再无知,也都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处于实际统治权的权臣控制处于名义统治权的皇帝时,他们所处的是攻势地位,意在进取;而如果他们同时也拥有了名义上的统治权,他们就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名义而采取守势。但是,对于幕后指挥而言,他们不具备对统治名义守势的条件,一旦攻守易势,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历代的投机者中,偏偏有人想要以身试法,以权臣的姿态变成龙椅上的真命天子。这个人,就是西汉末期的外戚王莽。
  王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窃国大盗。他外示恭俭,内怀阴狠,贪得无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寥寥数语把王莽欺世盗名的面貌揭露无遗。它并告诫人们,时间是真正的试金石,切不可凭一时的表面现象轻下结论,混淆奸贤。诗人以大忠对比大奸,要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王莽这个政治舞台上少有的反面教员。
  王莽,字巨君,生于西汉元帝初元二年,祖父王禁,曾任廷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为汉元帝的皇后(元后),元帝驾崩后,成帝即位,她便当了皇太后。依仗着她的地位,王莽的伯、叔父都受到封侯晋爵的待遇。王氏宗族在朝廷形成了一个很有势力的外戚集团。作为这个集团的第二代人物,王莽凭借元后的裙带关系,再加上他虚伪奸诈,善于钻营,由黄门郎位至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司马,并先后窃取“安汉公”、“宰衡”的封号。
  王莽拥有的封号与权力可以说是空前的了,但有着篡权野心的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暗中指使亲信、党羽网罗一批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无耻的吹捧。据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这类上书多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多封。昏庸的元后看到这么多的上书,以为自己的这位侄儿确实是自伊尹、周公以来少有的辅弼重臣,又准备对他加封了。王莽获悉之后,心中暗喜,但他抢在前面,首先上了一通言辞恳切的辞让表文,假惺惺地表示为“避贤者路”,请准保全性命退休还家。但元后认为王莽辅政五年,功劳巨大,“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普天之下,惟公是赖”。为表彰他的劳绩,下诏给王莽加“九锡”。即车马、衣服、冠冕、门卫、甲胄、铁钺、弓矢、属员、府第等九种器物的赐予,这是对大臣最高的礼遇。
  王莽这时离皇帝的龙座只有一步之隔了。尽管他富贵、荣华已极,但对导致自己蛰居六年,已经死去的傅、丁两后一直怀恨不已。为了雪恨,王莽对元后说,傅、丁两后身为藩妾,但陵墓比元帝的还气派,这种僭越逾制的情况不能容忍。于是他命亲信纠集十余万人用二十多天时间将两后陵墓铲平,并在坟地周围种上荆棘。王莽通过这一行动显示了自己已经拥有天子才有的生杀予夺的最大权力。这时的王莽只差一个天子的名号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刘庆的人趁机上书,说古代周成王幼小的时候,称为孺子,以周公摄政,现在平帝年幼,宜让安汉公王莽效法周公,代平帝行天子事。
  元始五年平帝生病,王莽于十二月十八日以进椒酒为名,将这位十四岁的小皇帝鸩杀了。为了掩天下人耳目,王莽没有立即登上龙座,而是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刘婴为皇太子,以作为他篡汉自立的过渡。与此同时,王莽派出亲信利用天命说和谶纬,四处散布他应该做皇帝的种种谣言。就在平帝遇害的同月,谢嚣上奏朝廷,说武功长盂通在开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书八个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第二年三月,元后在王莽的挟持下被迫同意立子婴为太子,王莽为“摄皇帝”。四月,汉宗室安众侯刘崇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被王莽派兵扑灭。事后,王莽的党羽造出舆论,说刘崇敢于起兵叛乱,是因为王莽位卑权小,为了能够稳定全国局势,必须给他更高的权位。于是五月元后下诏,同意王莽称“假皇帝”。王莽篡权的罪行已昭然若揭。
  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兵讨伐王莽。在檄文中揭露王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的罪行,号召各地起兵共讨之。不久,长安附近的槐里爆发了赵明、霍鸣等人领导的起义,与翟义部队互相呼应,发展到二十万余人。王莽惊恐不已,一面派兵镇压,一面祷告神灵,并模仿周公的《大诰》作策文颁布天下,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力辩自己“居摄”不是篡汉,表示将来一定要像周公那样归政于子婴。经过一年多,两支起义队伍先后被镇压下去。王莽于是以为自己真的是“受命于天”,加紧推行他篡汉自立、改朝换代的阴谋。
  居摄三年长安有个叫哀章的儒生,私造了两方铜盒,一方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方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金策书》中说“某”指汉高祖刘邦,他将把皇位传给王莽,太皇太后(指元后)应顺应天命将皇位授予王莽。图中、书中分别写着王莽八位大臣的名字,并加上原城门小吏王兴、卖饼人王盛和哀章本人的名字,共十一人。在一日黄昏,哀章身着黄衣,十分神秘地将铜盒送到高帝(刘邦)庙中。次日清晨高帝庙仆射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王莽。王莽欣喜若狂,认为当天子的时机已到,于是召集群臣在未央宫前宣布了即位诏书。随后于公元九年元旦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正式即位,做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并立妻子为皇后,封儿子王临为太子,王安为新嘉辟,将六个孙子都封为公;被废的五岁的原皇太子封为定安公。随后王莽根据金匮图和金策书封赏大臣。他一生追逐权力,然而却不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合法名义的大势力的领袖,是不可能越过皇帝这道坎自成一统的。
  王莽以血的代价谋取了帝位。但新朝建立以后,广大人民逐渐看清了王莽的真面目,认识到他篡权与改制加深了他们的苦难,各地农民纷纷起来反抗,他们汇成了一股股巨大的洪流,向王莽政权发动猛烈的冲击。公元二十三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这个窃国大盗被愤怒的市民杀死。
  王莽的投机行为可谓惊天豪情,而最终却以赔上身家性命草草收场,真是可悲,可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2:57 | 只看该作者
算计窃权,走上不归路
  
  袁世凯的一生,是其拥有的权力不断扩大的一生。从一个无名的纨绔子弟,向上爬升到皇帝的宝座,实在是非常人所能比。在他的升迁过程中,却是充满了诡计、背叛、诬告等一系列丑陋现象,这也是一步步攫取权力过程中的博弈手段。终于上天给了他报应,在他爬到了权力顶峰时,他的性命也到了尽头。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县袁寨,袁世凯的家族在当地是一户有名的大户人家。袁家“家世为儒”,但是到了袁世凯,却极不喜读书。少年时期,袁世凯曾参加过几次乡试,但都是名落孙山。于是,他赌气将所有的诗文都烧毁了,嘴上还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意识到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更不可能通过科举正大光明地获得官职,于是他决心走另外一条路,来实现他的野心。
  一八八一年十月,袁世凯走出家门,去投靠曾与自己父亲有过深交的吴长庆。当时,吴长庆为淮军统领,正在山东登州帮办海防。袁世凯投靠其门下,吴当即将其收为幕僚,让其帮办文案。
  在这段时间里,袁世凯帮助吴长庆训练士兵,显示出他的军事天才。他治军严整,赏罚适当,因此受到了吴长庆的赞赏。后来,吴长庆被清政府派往朝鲜担任提督,袁世凯也一同前往。
  不久,朝鲜内部发生了一次叛乱。在处理叛乱过程中,因为袁世凯亲自带领清军,杀死了几十人,平定了叛乱,所以他立了大功,赢得了声望。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经验,那就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在天津小站设立督练处,指派袁世凯负责练兵,担任督练官。这个职位,为袁世凯走向权力的顶峰打下了基础。因为小站练兵,使他的军事权力越来越强大,他的学生从小站出来,纷纷出任政府要员或掌管一方军权,并形成了北洋军阀集团。同时,在小站练兵的几年里,袁世凯练兵有功,一路晋升为直隶按察使。
  一八九八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中心的维新派主张变法,以慈禧为中心的守旧顽固派则不主张变法,维持封建统治。由于袁世凯握有兵权,倒向任何一方,必然会使另一方惨败,于是双方都在极力争取袁世凯。袁世凯便成为维新派和守旧派双方争夺的中间势力。
  袁世凯一面同意与维新派合作,一面又同守旧派密通。其实他是在静观事变,哪一派的势力更强,他便支持哪一派。维新派的谭嗣同多次找到袁世凯,让其支持变法,杀死荣禄;但是,袁世凯却拖延时间,他说:“等到天津阅兵时,皇上驰入我营,一旦发下号令,则杀荣禄如同杀狗耳。”
  然而袁世凯暗地里却向荣禄告密,使变法失败,慈禧囚禁了光绪皇帝,谭嗣同等人被杀,袁世凯因立大功,升为山东巡抚。
  从此,袁世凯在清政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其官位也越来越大,一九O一年升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练兵处会办大臣,一九O七年调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
  袁世凯的权力在一步步地强大,逐渐成为北洋军事政治集团的首领人物。这时清政府才看清袁世凯的野心,感到袁世凯的势力对大清王朝构成了威胁,决定将他势力削弱,于是找了一个理由,将袁世凯遣回家养病。
  可是,清政府的这一步棋太晚了。虽然袁世凯本人权力没有了,但是其实质权力却未受到丝毫损伤,他的党羽、亲信遍布朝野,这些人都惟袁世凯马首是瞻,根本不听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之命。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去镇压,但是没有袁世凯的号令,谁也无法调动北洋军,于是清政府只好再次起用袁世凯。这次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所有海陆各军,都归其调遣。袁世凯却按兵不动,以病推辞,无奈之下,清政府派出大将请其出山,并再次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此时已经是大权在握。可是他仍然不满足,他还在寻找机会,准备获取更大的权力,眼前的辛亥革命则正是他利用的帮其夺权的工具。因此,当袁世凯一上任后,立刻攻占了汉口、汉阳,以其精良的装备,向革命军施加压力。但是革命形势高涨,全国各地都纷纷响应革命的号召,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贵州等都相继独立。
  在这种形势之下,袁世凯一面借革命的力量向清政府施压;一面又借清政府向革命的一方施压,逼迫革命军议和,好从中获利。结果,袁世凯利用革命党人的资产阶级妥协性的弱点,成功地获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一日隆裕皇太后决定清帝退位,大清帝国宣告灭亡;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孙中山辞职,三月十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虽然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是这样的大总统仍然不能放开手脚。同盟会的许多人如宋教仁、黄兴等,都具有极高的威信,在全国的革命浪潮下,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认可。国会选举成了国民党寻找民主的惟一出路,而袁世凯则想通过国会选举成为正式大总统,并进一步扩大其权力。
  宋教仁为了抵制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的野心,在国会选举中争取更多国民党议员,曾亲自到各处去宣传演说,扩大影响。袁世凯看到势头不对,竟派人将宋教仁杀害。自此袁世凯的独裁野心彻底暴露。国民党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孙中山又召集国民党人进行“二次革命”。但此时袁世凯的力量强大,不但拥有全国的军队实力,还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的支持。国民党的实力无法与袁世凯进行抗衡,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及其他党员对于讨袁一事犹豫不决,致使“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以失败告终。长江各省被袁世凯控制,孙中山、黄兴等被加以“乱党”的罪名,在全国通缉。孙中山被迫再次逃往日本。
  袁世凯一面镇压“二次革命”,一面组织国会选举。此时国会议员中国民党仍占多数,但是这些国民党员贪恋议员的位置,更迫于袁世凯的压力,在国会选举中选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
  一九一三年十月六日,袁世凯刚刚由国会选为正式总统,十一月就立即破坏国会,以便更好执行总统的权力。袁世凯借口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与二次革命有关系,下令解散国民党。由于国民党议员被排除,国会无法在开会时凑足一半人以上,因此国会会议无法召开,形同虚设。十二月袁世凯干脆遣散了所有的国会议员。由此,袁世凯可以无拘无束地行使其专制独裁权。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由袁世凯任命组成的参政院,组织了一次形式上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结果同意改为君主专政制,并拥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于是,一九一六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洪宪”元年,袁世凯当起了被全国人民唾骂的皇帝。
  但是他的皇帝之命非常短暂,只坐了八十三天,就迫于内外的压力,只好下台。一九一六年三月,袁世凯宣布撤消帝制,企图以总统的地位继续实行其专制独裁权。但此时,全国人民掀起一片讨袁呼声,内部人员也在背叛他,段祺瑞向袁世凯索要兵权和责任内阁权力,袁世凯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境况下,离开了他贪恋的权力宝座,也离开了人间,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生于大户人家的袁世凯从小就意识到权力能带来财富,能让人活得更好。所以,他虽不喜读书却还屡次参加乡试,想谋个一官半职。当他发觉这条路不通时,便弃笔投戎,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可以说,袁世凯的权力欲是与生俱来的。为此他能不择手段,作出任何牺牲。这一点与王莽有异曲同工之处。袁世凯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走上去,最后居然成国会的正式总统,他的权力简直达到最高顶峰,无以复加。可笑的是,都什么年代了,人们的思想都解放了,袁世凯还想返古,居然正式登基当起了皇帝,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所以他的皇帝命只有短短的八十多天。
  凡步入仕途的人,多少会有权力欲。但若能好好地将其利用,也可有一番大的作为。篡位谋权也并不可耻,纵观历史,有多少皇帝是子承父业的呢?只要能造福百姓,百姓便认为你是好的皇帝,至于你的皇位如何得来的,并不重要。袁世凯想过把当皇帝的瘾并无多大过错,但他却选在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开放的时候,况且当时正处于内困外患中,民不聊生之时,加之他在攫取权力的过程中手段卑劣,他这一强出头,便引起众愤,遭到狠狠一击也是活该!人们都在为国事而烦忧,他却视大局不顾,趁“国家”之危而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这次的筹码想必太大了些,连自己的性命都赔了进去。
  
  
武则天以女儿的性命赌自己的前程
  
  俗话说,老虎虽狠,尚无食儿之心。可是,在权力斗争中,父杀子、子弑父这样的人间惨剧却屡有发生。争权夺利,不只使某些人丧失了人性,甚至连禽兽也不如,武则天就是这样一种人。
  武则天虽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因其美貌可人却深得太子李治的欢心。但在唐太宗临死之际,不得不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唐太宗死后三年,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皇后想借武则天的魅力扳倒萧淑妃,所以便劝唐高宗李治把武则天再度接回宫里。
  武则天聪明伶俐,对王皇后谦卑有礼,对唐高宗百般逢迎,不久被封为昭仪。王皇后想挤掉萧淑妃的意图也就很快实现了。但是,武昭仪既已扳倒了一个萧妃,接下来的一个目标便要扳倒王皇后了。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可谓费尽心机,最后竟以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性命做赌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皇后生性骄傲,对左右宫人态度严厉,其母亲柳氏更是因贵为皇后之母出入后宫毫不顾忌礼节,因此宫女们多有怨言。武昭仪乘机离间,凡对王皇后有怨的人,她都加以宠络,她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众人,因而深得宫人的感激和欢心。宫人甘做武氏耳目爪牙,王皇后的一举一动,便都在武昭仪的掌握之中。无奈不论武则天怎样地巧舌如簧,夸大皇后过错,劝高宗废掉王皇后,唐高宗始终不肯听从。因为唐高宗虽不喜欢王皇后,但绝无废后念头。机敏的武则天开始明白,对于懦弱寡断又宽厚仁慈的唐高宗,靠外力去劝说他废后是难以成功的,惟一的办法是要让唐高宗自己通过某事来作出推理决断,而旁人的劝说只是起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作用。
  公元六五四年,武昭仪怀胎十月,满望生个儿子好继大统,不料生下的竟是个女儿。大失所望之后,忽然想出了一个让唐高宗自己推断、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的计策来。
  一日,武昭仪在宫中闲坐,忽报皇后驾到。武氏便叫过宫女密嘱数语,自己却闪入侧室躲着,王皇后见武氏不在,便坐下等候,蓦听床上婴儿啼哭,就抱起来哄了一阵,待婴儿又睡着后才放回床上,离宫回到自己住处。
  武则天见皇后已回,就从侧室出来,悄悄走到床前,启开被子,狠下心肠,咬了咬牙,竟将亲生女儿在熟睡中扼死。然后仍用被子盖好,专等唐高宗驾到。
  唐高宗每日退朝,必至武氏处谈情。不一会儿,即有使者来报皇帝驾临。武氏与平日一样,采花恭迎,谈笑献媚。过了一会,唐高宗对着床问武氏:“女儿还在熟睡?”武氏故意回答说:“熟睡已多时,现在该让她醒过来了。”便令侍女去抱起来。
  那侍女启被一瞧,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武氏故意催促:“莫非还是熟睡?赶快抱起便醒了!”那侍女才说了个“不”字,武氏故意装作不解,自己前去抱孩子,手还未碰及女婴,口中却已号哭起来。
  唐高宗被弄得莫名其妙,走近床去仔细察看,才知道那活泼泼的宝贝女儿已变作一个死孩子,高宗难过得泪流满面。
  武氏故意哭着问侍女道:“我往御花园采花,不过片刻工夫,好好的一个女孩,怎会被闷死?莫非你们与我有仇,谋死我女儿么?”
  众侍女慌忙跪下,齐称不敢。
  武氏又道:“你等若都是好人,难道有鬼来谋命么?”
  众侍女这才恍然大悟,一片声道:“只有正宫娘娘到此来过,婴儿啼哭时她还抱起来哄逗了一会。小孩没声息时她才走。”
  武氏一听,故意顿足大哭,如泣如诉,声声怨自己命苦无女。唐高宗却已坚信王皇后下毒手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断然决定要废去王皇后了。这时,武氏又故意说:“废后是件大事,陛下不可随便决定,尚须与大臣们好好商议。王皇后只是对妾不满,宁可逐妾也不能废后呀!”
  然而,唐高宗自己推断的事,哪是他人可劝回的呢?他对武氏说:“朕意已决,卿勿再言!”
  武氏表面一片茫然,内心却通明剔透,无比高兴。
  中国是一个最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儒家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甚至还要扩展到政治领域,便是“忠”。历史统治者也大多标榜以孝治国,有的皇帝谥号之前总要加个“孝”字,如孝武帝等。可是,这种道德说教,在两种东西面前,时常变得一钱不值,这便是钱和权,尤其是权。
  翻看中国权力斗争史,我们可以发现,武则天的残忍并不是个别现象,像这种骨肉相残的血腥事件,几乎在每一个王朝都出现过。
  权力本是无情物,化作利剑不认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