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积极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主动积极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积极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积极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后西元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世代战略目标:上述汉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国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后西元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国为主;对华夏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积极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备战一百年之久的高句丽以其倔强和间谋,击败了隋炀帝百万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主动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期间很发生了一些事情,历史书上说: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