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零一年前,它是“万园之园”,一百多年前,它惨遭兵匪焚掠,三十年前,它是故宫禾黍,如今,它陷入尴尬茫然。数十年来,它不断变得簇新、鲜亮,也不断变得丑陋、破败。该如何对待圆明园?却始终没有答案。
1月3日,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浙江东阳。
冬日清晨的横店西郊枯草丛生。“这里就是要造圆明园的地方。”卢理明抽了一口烟,指着眼前连绵的荒坡说。一条刚浇好的水泥路在他的脚下延伸,道路的一头,已经和永康至东阳的省道实现了对接。“山上的坟地已经开始搬迁了。”卢理明透露,他所在的下莲塘村也开始部分搬迁准备,就等着过完年工程开工。
三百年零一年后,圆明园似乎又回到了它在1707年建园时的起点。只是这一次,远离了上风上水的北京。而在6165亩土地上画怎样的图画,横店人有着自己的考量。
“复活”行动
如果不是2007年末的两则消息,圆明园可能依然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
2007年10月20日,在纪念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4岁的建筑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汪之力呼吁,按照《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尽快恢复圆明园山行水系及植物配置,重建十分之一的古建筑。然而,比照2000年出炉的这份规划,圆明园管理者在过去的七年中不甚作为。
一个多月后,在横店第七届中国农民旅游节上,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主席徐文荣宣布,计划在浙江横店异地重建的圆明新园工程筹集到资金11.6亿元。这位重建设想的提出者同时表示,这一成果是在尚未开展大规模募捐宣传动员的基础上获得的。
一时间,关于圆明园修什么,甚至修还是不修的纷争持续升温,73岁的徐文荣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一次偶然促成的决定会带来如此大的争议。
2005年8月,法国历史学家兼资深记者伯纳·布立赛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文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的一位处长同时萌发了让圆明园重现的设想,最终,他们找到了徐文荣。
原来早在15年前,横店曾经规划在当地的八面山重建圆明园的部分建筑,但最终未能成功。由此,徐文荣却对圆明园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留给他的深刻印象是:圆明园太伟大了。
15年后,圆明园复建计划重启。这一次,徐文荣“请”来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央档案局、国家档案馆的专家学者,后者在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后,认为“横店是天生的圆明园地貌”。
中国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基本特征,掇山理水是造园第一要素。圆明园亦是如此。据记载,圆明园地处北京西郊,附近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而横店的相似地貌在于,其所在的地形也以丘陵缓坡为主,附近的大盘山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诸多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水源充沛。大盘山水自西向东流入东阳南江水库,使后者成为横店周边最大的水面。
著名清史专家王道成对横店建设圆明新园的举动十分赞同,而专家学者的肯定也给了横店更多的底气。
按照徐文荣的设想,横店圆明新园规划总占地6165亩,将以1:1比例真材实料逼真仿建鼎盛时期的圆明、长春、万春三园,水面占40%,园林、绿化占44%,建筑、道路占16%。整个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建设资金70亿元,文物回收、复制130亿元。回收文物都将无偿捐给国家有关部门,新园内只放复制的文物,供游人观赏。
国衰园毁,盛世兴园。“筹划异地建设圆明新园,就是想尽可能重现它往日的辉煌。”徐文荣表示。按照他的预期目标,5年之后,圆明新园将全面建成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