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百越
越作为族称,与瓯、闽等相通,而统称为越。《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瓯在海中,闽在海中。”《逸周书·伊尹朝献》记述,商汤时正东有沤深、越沤;《周礼·职方氏》记述职方氏所掌各族有七闽;今本《竹书纪年》说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史载春秋越国王族出于夏少康支庶,吴国王族与周同宗。这些都将越人与中原的关系追溯到了夏、商、西周。考古文化也证明,越人在三代时期确已在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创造了历史与文化。
百越的通称见于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下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①。大体自今湖南的东部与南部,以东以南都至海,包括江西、浙江、苏南、皖南、福建、广东、广西以至越南北部所分布的众多部落与民族,是族类相近的一个大族系,通称为百越。从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及岭南都存在自有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区域看,百越应是起源于中国的东南与南部的土著。至青铜时代,有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是古代百越的物质文化遗存。这种几何印纹陶的起源可追溯到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而形成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中原的商代。其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香港等省区均普遍发现;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湖南东部与南部、广西南部、东部和东北部,台湾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
在云贵高原,目前尚未发现几何印纹陶并存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于云南滇池周围及其它地区和贵州的一些地区都有发现,是越人分布到云南的证据。越人中发展最快,并在春秋中晚叶在长江下游兴起,以至积极参与中原争霸的是吴国和越国。吴,称句吴,又有攻敔,攻、攻、攻吴等多种不同写法,相传吴国的始祖太伯、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而长于季历。太王喜欢季历的儿子昌,为了让太王传位于季历,太伯、仲雍从周原逃奔至荆蛮地区,“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颜师古注“句吴”说:“句,音钩,夷俗语之发音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吴也许是太伯从周带去的名称,荆蛮是对南蛮地区的泛称,所到实为越人区域。太伯到了越人当中,从其俗断发文身,并按越人发音习惯称为勾吴,是越人中同化了南奔周人而形成的文明发达较快的一支。
吴太伯南奔的具体地域,《史记正义》说:“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今苏州也。”据此则吴太伯时起已经以太湖地区为中心。从考古文化观察,太伯南奔大概最初是在镇宁地区。这里虽距太湖地区不远,然而沿大江,为长江下游通往淮河流域及中原的门户。今南京市南江宁县熟湖遗址发现的熟湖文化,是一种受中原影响较多的当地土著青铜文化。其时代多认为相当商末周初。这是一种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的水田农耕文化。不仅有通常认为是越人文化遗存的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器物有鬲,有鼎。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中国的炊器可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系统。
鼎为东南特征,鬲为西北特征。在太湖地区的青铜文化中,至今未发现鬲,而熟湖文化却出现了大量的鬲和甗,这是来自西北的炊器,但熟湖文化把鼎的角状把手移植到鬲上,成为一种当地特有的器物。熟湖文化的分布以南京为中心延伸到江苏、安徽两省长江沿岸,往往称之为先吴文化。吴太伯兄弟南奔到越人地区,如前所述,带来的一部分周人已完全被当地越人所同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筑城、铸造等先进技术。吴善于向中原学习,善于吸收,对吴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越人中先进之区的勾吴与吴文化分布之区,东至海,在太湖东南与于越错居;南达新安江上游南岸;西临彭蠡与楚相接;北以大江为界,与南淮夷隔江相望。地域大致相当于今苏南。皖南和浙江北部一部分地区。
从吴太伯至寿梦19代,大约有5个多世纪。《史记·吴太伯世家》仅纪其世次,而纪事极简略。至寿梦时勾吴兴起。前584年,,寿梦二年,,,楚国的大夫申公巫臣因遭楚迫害亡命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左传》成公七年,,即寿梦三年,,记述,巫臣劝吴通于晋,并“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大概在寿梦以前,勾吴对楚有一定的从属关系,至寿梦时使淮河中下游的东夷各部落与方国及越人各部落,从属楚改而属吴。寿梦在位26年。
在他死后,王位继承成为争夺目标,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刺杀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阖闾重用从楚国亡命来归的伍子胥和齐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进行社会改革,终于在其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联合蔡、唐与楚决战,一直攻下楚国郢都。但在吴骤胜之后,一方面于越攻其后方、秦楚联军攻其前方,另方面吴国王族分裂,吴在进入楚国中心之后又不得不退兵回吴。于是吴国转而与越国角逐。阖闾十九年伐越兵败。阖闾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夫差二年败越,于越沦为句吴属国。此后夫差屡北上伐齐。前482年,,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南,,,欲霸中国以全周室”。越王勾践乘机袭吴,至夫差二十三年,夫差被越军所逼,自杀,吴亡。疆域和民众大部分为越国所有。
越,称为于越,《逸周书·王会解》记述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雒邑”,于越上贡一种称为魶的水产,孔晁注:“于越,越也。”
于越的起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禹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其始祖号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庙祭祀之费……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无余时还是一幅原始朴野时代的图景。到春秋中叶,于越大体与勾吴同时兴起,成为越人中其文明与勾吴同步发达的一支,与吴所不同的是,于越奉禹为祖神。
于越的区域,《国语·越语》上记述:“南至于勾无,,今浙江省诸暨县南,,,北至于御儿,,今浙江省嘉兴县,,,东至于鄞,,今浙江省鄞县,,,西至于姑蔑,,今太湖,,。”其地望大体包括:南包杭州湾,北至太湖地区,即今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区。考古发现证明,商周至战国,正是今浙江省境内几何印纹陶流行的时期,全省已发现的印纹陶遗址有数百处,遍及大部分县。据研究,浙江已发现的印纹陶遗址从文伦内涵看,可分为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金衢丘陵和瓯江水系四个类型。除瓯江水系的文化面貌与福建发现的相似外,另外三个区域的总特征还是接近的。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这种情况与文献记载关于于越范围相互吻合。于越的分布以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为中心,包括今浙江北部与中部,并在今太湖地区与勾吴交错杂处。
自无余以后20余世,至允常,已是春秋晚叶,这时于越兴起,在长江下游与句吴争雄。“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春秋》定公五年,,阖闾十年,前505,,载:“于越入吴。”当时越国趁吴伐楚阖闾在郢,吴国内空虚,袭击吴的后方,但未能对吴造成根本性威胁。
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称王。前496年,,勾践元年,,,吴王阖闾伐越,结果兵败身伤而死。勾践三年,又自以为兵强,听说阖闾子夫差即位后准备复仇,于是先发兵攻吴。“吴王闻之,悉精兵击越,败之夫椒”。结果勾践投降被俘,降为奴隶。不久勾践被夫差放回会稽,越国成为吴国附庸。但吴王夫差忙于伐齐,北上争霸于中原,在国内又诛杀贤能,重用奸邪,生活荒淫,挥霍无度,勾践却卧薪尝胆,发展经济,任用范蠡、文种,实行一系列改革,富国强兵,并对楚、晋、齐等大国积极开展交往,以孤立吴国。前482年,,夫差十四年即勾践十四年,,,吴王北上大会诸侯,国内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以十年之力所积累的精兵袭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夫差惊恐,“乃使人厚礼以请成,,于,,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以后又经过八九年,不断对吴国的攻伐,至夫差二十三年越国灭吴。“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一时称为霸王。
勾践既称霸,于是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统治势力达到今山东省境,虽然在勾践临死时告诫其子:“夫霸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对自己灭吴,攻伐齐、晋、鲁、邾等国,用兵不息已有所警醒,然而其后继者仍以兵灭掉东夷小国滕、郯等,并与齐、晋、楚等大国抗衡,被齐国视之为“孟虎”。但越国虽在琅琊立都数十年,终未能在北方站稳脚跟。前379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越国都城由琅琊南迁至吴,,今江苏省苏州市,,,接着发生了“越人三世弑其君”的悲剧。越国统治集团的互相残杀加速了社会的动乱,这时“孟虎”已是“死虎”,但越王无疆仍“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后又在齐策动下,越释齐而西伐楚,“于是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楚灭越国,在前334年,,楚威王六年,,,于是越所兼并吴国之地属楚,以往于越故地即以会稽为中心的地区仍为于越所占据,而臣属于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