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楼主: 海阑天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复制链接]
309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6 | 只看该作者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6 | 只看该作者
①于:原作‘’藏”,据(太素)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6 | 只看该作者
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资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意苗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联,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曰:见真藏日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冒。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至①于手大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阳,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帝曰:善。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回易治,取之以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6 | 只看该作者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复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牌脉,其至皆是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歧怕日: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管,此谓五实;腺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久,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献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②,冬明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日: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王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①至:原作“致”,据下文改。②立:原作“互”,据元战刻本、明居敬堂本,正统道藏本等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帝曰:何谓三部?歧怕日: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而法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阳也;干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明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大,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带回:上部以何候之?歧怕日: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 L 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8#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天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光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日二决死生奈何?峻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奏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帝日: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③去踝五寸按之,以③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痛;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惧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9#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真藏脉见者胜④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吹怕日: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敢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吵喧。必审问其所始病,与分之所方病,而后①真:明抄本作“质”,王注亦作‘’质”。②上:原作“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 O 据(甲乙经)删去一“上”字。 J ②以;原作“庶”,据(甲乙经)丸④者胜:(甲乙经)作“邪胜者” O 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了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①,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帝曰:其可治者亲体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缨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于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卷第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