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认为,在这个牛郎织女的伤心日,人们在这一天甚至都不能举行婚礼
今天,等来38年一遇的“二度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这一千古爱情绝唱,连同“七夕节”,在传统文化被商业浪潮包围的今天,开始大放异彩。商业炒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拯救还是亵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学者分析
美丽故事最适合商业化
传统文化热似乎从来没有这么
热闹,不过令人尴尬的是,透过纷扰
的牛郎织女热,我们看到的却是利
益的角力和商业炒作。杭州曾举办
“七夕相亲大会”,有2000多名男女参加,一些青年男女身着汉服,在“月老”撮合下,进行了“速配”;南京举办的“东方情人节·万人相亲会”,为时两天,吸引了万余人参加。
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最适合被商业利用的。一方面,牛郎织女的结合既不看门第出身,也不看金钱权力;没有朝三暮四,只有忠贞不渝。两个人即使隔着浩瀚银河,也要冲破阻力,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情,在婚姻被功利化的今天就更加可贵。另一方面,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由爱情神话演绎的节日,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民俗节日,完全可以被商业化放大。
考察来历
传统文化没有“七夕情人节”
民间传说的归属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博弈。不少学者表示,商家将牛郎织女的伤心日标榜为“中国的情人节”,并大做特做文章,在这种浮躁的商业化风潮中,再也没有人吟唱“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去静静体会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无奈和悲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就此变得面目模糊。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七夕情人节”一说。考察七夕的来历,七夕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附带求赐美满姻缘。因为七夕节与女红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
专家观点
这一天婚礼都不能举行
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中,
七夕是他们一年才能会一次面的伤心日,并不是商家标榜的“情人节”。学者认为,中国正统的情人节应该在春天,比如元宵节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人节。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研究员对目前各地将七夕节打造成“中国情人节”的做法表示了反对,他指出,古代的七夕节与爱情无关,人们甚至在这一天都不能举行婚礼,将它作为情人节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