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曲子,听卡农总会让人回忆起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而每一种乐器总给人不同的回忆,有悲伤的,快乐的,难忘的,珍贵的……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现在已是大众名曲,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所谓“顽固音型主题”一共出现28次,这样的安排听来一点都不感到腻。RCA甚至有一张CD就收容各式各样的器乐人声改编曲,一口气两百多次顽固低音听下来,竟然非常过瘾。我们现在经常能够听到的这个作品形式其实已经不是帕尔贝尔的原作了,他是由著名巴洛克音乐学者也是亨德尔作品的开发和确定者Karl Franz 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的学生也是他的好朋友Max Seiffert所改编的,后者曾经同样也是研究巴洛克音乐的学者,并是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作品的研究者和版本确定者。(这些转的).
所以卡农是一种斌格赋,呈规律的出现.现在一说起卡农,就认为是<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其实卡农只是一种音律的格式,但是<D大调>过于有名,所以成为了卡农的代名词.真正的卡农其实是有很多的.
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曾在维也纳、斯图加特任管风琴师。1695年起任纽伦堡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管风琴师,在此终其一生。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也是转的.....)
看到有人说到<EVA>中的卡农很华丽,可惜我看的时候没感觉,<EVA>中的古典乐章何止卡农,其中就有贝多芬的<欢乐颂>,亨德尔的<弥塞亚>,巴赫的<G弦大调>,都不比卡农(特指D大调)差.
不过要强调的是,帕赫贝尔确实深深影响过巴赫,卡农作为管风琴的代表经典,也曾经在巴赫的曲子里面有过痕迹.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的启蒙老师,所以2人音乐上关系甚密.
最后副送正统的卡农,圣马丁室内乐团的作品,气势磅礴啊~!
http://file.vchinese.com/club/sp ... 27/116193846544.mp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