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飞沙评赵丽华诗歌
阴 性 诗 维
--赵丽华的文本阅读
飞 沙
总体印象
赵丽华的诗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这样的(我这样说是为了把生活中的诗人与诗人通过作品告诉给读者的一个“我”区分开来,因为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出自身于一个市民家庭,不是很富有,却也堪称优裕,心智健康,受过正常的教育,小时候是个乖女孩,长大了是个可人儿,不任性然而敏感,有原则却也随和。而她的生活圈子又是平民化的,这就使得她处在一个人人皆可垂涎的位置,富贵子弟向她献花,泼皮无赖也来纠缠--这从论坛看得尤为明显。女人们有的幻想她都有,渴望浪漫的爱情,暗中盼着有一次保险的奇遇,能放浪那么几天,把感觉从无聊的琐碎的日子解放出来。无奈生活有它自己的逻辑,最好的生存还是中庸--
⑴……
我只要适度的友情
不要过冷与过热
我要适可而止的快乐
一转身
百合就收拢了自己的花瓣
--《不,我不要--》
这位抒情主人公这样《想着我的爱人》:“我在路上走着/想着我的爱人/我坐下来吃饭/想着我的爱人/我睡觉/想着我的爱人//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是最好的爱人/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我这么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然而她的诗又是充满了冒险的绮想的,它与中庸的选择交织在一起时,最能打动和安慰人。这种矛盾的交织最富女性特征--
⑵你收拾着碎片,若有所悟
你思考的不会是绝对真理
就像屋檐上的水,它硬要滴下来
就像春雨过后的幼笋,它争着拱出地面
就像闪电,它硬要将黑夜撕开
就像这个女人,她忍不住要给你
拒绝如此艰难,因为她需要……
--《吸引》
比汪国真高明,比席慕蓉世俗,比三毛胆小,直觉有余而强度不够,自然有余而整饬不够,这就是她的诗。生活层面的、离日子最近的抒情,轻巧,甜美,明丽,基本上属于音乐中的流行歌曲,杂志中的《读者》。她写得好无疑是情诗。爱情既然不是适合谈论的东西,它的寻求在诗中的表达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如果认为情诗纯粹是想象的而非折射的艺术,那它的共鸣性就要大打折扣,而人们对隐私又是有窥视欲的,这样,供求关系已天然的成立了。她又是聪明的,知道稍稍加点色情元素容易吸引男性的眼光,并能造成女性的神往。这些构成了她拥有不小读者群的部分原因。写到她这个程度的有一大堆。要从她的诗中看出广阔的社会画面、深刻的人生体验、独到的艺术发现是不可能的,可如今谁还希罕这些呢?
她在文学青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一方面凭了她的诗歌天赋、她的努力、她对诗歌的热情(如她的努力办刊和热心论坛)和人缘,另一方面确如网上小孩们说的靠了她的位置。如果是一个更世故的诗人,他就会对自己的真实重量带上旁观者的冷嘲--并不是客套上用的谦虚,因为诗神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而眼功如果不比手功更高,对一个艺术劳动者来说就很危险。他会不知道自己已走到哪一步,飘飘然认为已然摸到维纳斯的腰带或皇冠上的钻石,以为不管怎样臭写都是诗。赵丽华有时就有这种倾向,她的成功似乎来得太容易了。从老辣在网上贴的《赵丽华口水诗批判》所举诸诗,就可以看出她在遇到难题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赵丽华的那组《我的女儿杨若》(共8首,老辣所举《 女儿放学回家 》为第一首),实际上不妨称为分行日记,从中可以看出母爱、母女之爱和童趣--这些东西都有诗意,但能否构成诗却要另眼相看。这组“诗”后写有一段附言,谓“写出这组诗,女儿看了,大笑。女儿说这就是诗啊?这不就是咱们家这点真人真事用点幼稚语言分行排列吗?”作者似乎颇为自得,因为写诗就这么容易。我怀疑她受伊沙体口语诗的影响,她不知道写这类诗正好暴露了她的弱点。她缺少的是解构能力,因她对体制下的集体无意识生活认识不到位,没摸到“开关”,只将其语言方式移用到日常生活上,徒然放逐了诗意。另外,伊沙也是诗多好的少,他的文本是不利复读的文本,只以传达信息(通过解构)为能事,信息一旦被利用,诗也就死了。赵的这一类作品除了老辣所举《一排书柜排成排》、《蒸包子》、 《小黄花鱼》等四首外, 我读到的还有《记一个结婚的梦》、《秘密》、《雨从廊坊下到石家庄》、《偶尔抒一次情》(见《诗歌与人》第3期)等,与她应有的水平不相称。还有那首长诗《雪》(《诗歌月刊》2002·3),写得多散文,多稀!
以女性姿态表达的女性姿态
性别角色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往往就是一切。在中国当代新诗中,“女权主义”的声音至今比其他艺术所发出的要弱得多多。或许在这方面“下半身写作”的女诗人们要记头功。安琪在这方面的体悟应该说是最尖锐的:“在女性这一大前提下,我发现我们是相通的:对世界的无能为力,对男权社会的屈从或迎合,有时为了哪怕那么一小点越界我们都不得不愧疚反省那么漫长的时光,然后双手合十去祈求宽恕”,“上帝让我们抬起头来看到的首先是男人们的呼吸,即使想挣扎而出看世界也必得通过男人们的眼睛”(《和赵丽华共用诗歌的屋子》,见《诗歌与人》第4期)。
挣扎的原因是被束缚,越挣扎越感到被束缚的痛苦。然而挣脱又是困难的。挣不脱时最好的选择或许是认命或装作认命,在认命中又时不时的要继续挣扎,至少表达一下不认命的意思。赵丽华的大量诗表明她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女权主义”的觉悟者,而非行动者,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女诗人对于自已性别位置的处理状况。从这方面看,赵的敏感而直觉的写作是有代表性的。诗人自身的生活并不重要,他文本表现的生活才是重要的。这是我读到的赵丽华最有反叛性的诗了--
⑶开始的时候
是我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
是我把机器安错了
直到用了这么多年
直到我确定了我要淘汰它
--《这架机器》
这架机器不是别的,就是婚姻--一个不仅让女人,也让男人喘不过气来的词,一架多数男女不得不用一生安装和使用的设备。一个人--一个女人面对即将来临的婚姻的时候,“仔细阅读说明书”的机会实在很少,因为这份说明书根本不存在,或者说没有人可以提供,于是“把机器安错”的可能性就很大。在将错就错用了多年后,“我”要淘汰它,不仅因为它已破损不堪,“我”也被拖得疲惫不堪了。更多时候,赵丽华文本地表达了一个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女性的呻吟和叹息,整个状况是消极的、阴性的。她爱用的两个词是“等待”和“渴望”,我想,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存在姿态来说,没有比这两个词更传神了--
⑷夜晚的深度 夜晚的迷巷
让你找不到出口 只有等待
--《我看到时光滴滴嗒嗒地过去》
⑸我在等待那种拍击
像苍蝇等待最迅速的消亡
我正渴望那种嵌入
像一枚铁钉嵌入沉睡的冻土
--《风来到草尖之上》
⑹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
张开嘴的河蚌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⑺厚壳蛤也像牡蛎一样依附在热带的海底
等待着那些头脑简单的浮游生物
--《以各自和方式》
⑻雪将最后的一点渴望埋进
草丛里
……吮吸着草根
--《纺锤针》
她还爱用被动句式,有时候用得特别密集,这当然是下意识的一种阴性的选择,从中隐隐可以读出一种受虐的快感,因为既然无法自主,抵抗是不可能的,欣赏痛苦将之转为审美倒不失为逃避的好办法--
⑼一只橙子在被切开时
它差不多是无知的
…………
我小声说:
它的皮肤
感觉到了被剥开时的疼痛
--《一只橙子》
⑽我是那只被钳制住的山羊
在拉直的绳索的周围吃草
--《风来到草尖之上》
⑾我像一只鸟儿一样尖叫
在被大海围困的礁石上驻足
澎湃的海水溅湿了我拴有铜环的脚蹼
我叫着,我的声音被滾雷般的涛声淹没
--《我像一只鸟儿一样尖叫》
⑿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鹬鸟
尖而硬的长嘴侵入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⒀无法拒绝,身不由已,被拽住,被拽走
被“啪”在一下粘贴牢
--《吸引》
⒁而弱者是注定要被奴役和践踏的
如同此时的我,被逗弄、被刺伤、被羞辱、 被激怒……
--《斗牛》
⒂窗帘和窗纱被肆无忌惮在冲开
百叶窗被拍击得一开一合,砰砰作响
……
原本茂盛的草地被粗暴的马蹄踩出一个个凹槽
……
所有的凹处被砸击得更凹
……
--《大雨倾盆而下》
在《标点符号》一诗中,诗人说得再明白不过:“而在生活中//多的是被动的人生/你只有在冒号的后边运用引号/说:‘是’。……”接下来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呼喊,说到底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想象正是弥补现实之不足的差强人意的法子啊“作为一个旁观者,有的时候我要捏紧拳头//替你高喊出:‘不--’,这个破折号使
一向忍让和/柔顺的你血流加快,陡然间变得刚直和坚硬……” 语言方式是心理密码,它不可能不保藏从而透露一些东西。另外,从对诸如“切开”“剥开”“分开”“划开”“张开”“撕开”“出口”“刺透”“刺中”“刺伤”“嵌入”“侵入”“尖锐”“尖叫”“绝望”“缝隙”“合拢”“收拢”等词语的偏好,也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阴性特征。这些给人性与性别联想的词表明了作者对自身性别的焦虑,这种特别关注当然与中国女性在性存在中的被动地位有关。
以女性姿态处理的色情元素
赵丽华有一批诗用的都是象征手法,用一个隐喻写出了她的爱情观。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说几句赵丽华文本的色情元素,注意我说的“色情”,与“扫黄打非办公室”认定的“色情”是两个概念。实际上,从上面例子中,赵诗的色情元素已看得很明白。性--色情本来不脏,是统治者搞脏的。“一个心理肮脏的人”(赵丽华《人有病,天知否?--就我的一首小诗反复遭到无耻攻击、非议致中国诗坛的公开信》)可以谈色情,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谈色情。那首《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前面已经引用,现在再完整抄一遍--
⒃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
张开嘴的河蚌
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鹬鸟
尖而硬的长喙侵入
赵丽华的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是:“用张开嘴的河蚌来形容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有一点嘲讽和鄙薄的意思…………女人们都不在家中坐着了,受这些观念的
影响都跑出去寻找爱情去了。而一个过于渴求爱情的女人多多少少是带有一些盲
目性的,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样子。就像一个张开嘴的河蚌,而这样的状况是很容
易给一些乱七八糟的男人以可乘之机的”(同前)这段话并不能将本诗中的色情因素清洗掉--这种清洗也是没必要的--因为可以“给一些乱七八糟的男人以可乘之机的”的对象可不只是一个。古今中外,河蚌是通用的一个性隐喻,恰在这样一个场合,出现“尖而硬的长喙侵入”,要人很单纯的只想到一个女人“感情”受伤害,而不联想到“贞操”(但愿还有这个词)被侵犯,那只在幼儿园中还能找到这种天真人。我不知道使赵丽华大动肝火写了一封“致中国诗坛的公开信”的那班瘟猪说了些什么疯话,大概“色情”是罪状之一,这只能说明他们观念大大的落后,这是没法治的。我认为这是赵丽华的少数整体感较强的诗之一,好就好在巧妙的、艺术的引进了不多不少那么一点色情,在这方面,赵老师没必要胆怯和发火。都什么年代了,我草!
赵对色情因素的引入,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也是阴性思维的一个特征,含蓄,笑不露齿。最近(2002年8月27日)赵的“在线写作”《一条狗渴望一整块骨头》引得一些人吵吵不已,我看了一下跟贴,好像没有人看出其中的色情性,把这首新作与《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放在一起读,可以看出其一脉相承之处--
⒄一条狗渴望一整块骨头,那完整的、带着很多肉的
没有沾染其他人口水的骨头
当然,如果这块骨头是红烧的更好,清蒸也行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铁罩子上熏一下
烟熏过的骨头有一股子好闻的世俗气
在外观上看起来也更加浪漫
对,这条狗说它喜欢“浪漫”这个词,尤其在吃饱的时候
如果有一条温柔的母狗向它走来,并且摇着尾巴
天啊,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比这更满足更惬意的呢!
或许只有像这样分行的诗歌才能够将它完整的描摹和赞颂
这首即兴诗写得十分感性,机智而带上诙谐,是典型的“赵丽华风格”,尽管还可润饰,要打分的话,我会打得比《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更高些,后者基本只是一个意象的演绎,前者则创造了意境。
走向开阔的可能
因为不清楚作品写成的确切时间,我没法弄清赵丽华的诗写轨迹,从文本来源的出版时间看,赵前期诗歌的性别特征最为鲜明,更本能、更天然、更少人为的痕迹。随着时间的往后,她的诗歌视野趋于开阔,入选《中国新诗选》的三首诗就属于这一类。为了拥有这种开阔,她有时写得很粗糙,很匆忙。我最喜欢她首发在《诗歌月刊》2001第3期的这首《这个夜晚》--
⒅这个夜晚像一个
无家可归的人那样
在黑黑的大地上蹲伏着
被巨大的委屈笼罩着
找不到出路……
直到天亮的时候
他突然不见了
诗中有一种巨大的关怀,这种关怀是母性的。如果能从这里出发,赵丽华值得让人期待。
2002年9月14日
文本来源:
①《九人诗选》(新世纪作家书库【十一】 林童、谯达摩主编 华艺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②《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诗歌与人》第3期 黃礼孩、安琪主编 2001年9月)
③《2002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诗歌与人》第4期 黃礼孩、江涛主编 2002年2月)
④《诗歌月刊》2001年第3期
⑤《诗歌月刊》2001年第9期
⑥《诗歌月刊》2002年第2期
⑦《诗歌月刊》2002年第3期
⑧《中国新诗选》(祁国、张小云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⑨《诗选刊论坛》
========================================================================
作者:赵丽华
来源:诗生活网站 www.poemlife.com
日期:2006-9-21 20:52: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