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盘峙岛位于定海城区南部4.4公里,西北靠近盘峙岛,且小于盘峙,故称小盘峙。该岛东西走向,长1040米,宽430米,海岸线长3.68公里,面积0.44平方公里。
在小盘峙,我们寻访了潘尚林的故居。
潘尚林,定海小盘峙人,1888年出生于该岛团萁山一个渔民之家,共有兄弟4个,潘尚林为老大。他8岁时,父亲离世,母亲张氏含辛茹苦将他们4个养育成人。潘尚林16岁时到上海学做泥水匠,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优点,他逐渐成为大上海的一名大建筑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24层国际饭店建造时,他承包了搭脚手架项目,由此一举成功。后来,他还在上海开了一家潘兴记营造厂。
发迹后,潘尚林为家乡做了不少善事,例如状元桥的改建。
状元桥,最早是在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由昌国县县令王阮发动民众建造的。古状元桥由块石构筑成拱桥。东侧有19级石阶,西侧有21级石阶。状元桥高大宏伟,史称“定海第一桥”。状元桥建成之后,几百年来,这里是东西交通要道必经之桥,也是商业繁华地段。
辛亥革命之后,定海城内交通工具由轿子改为黄包车、小板车等。车过状元桥,人要下来步行,物要背着过桥,还要扛抬空车。人们极感不便。当时,地方人士建议拆掉石拱桥,改建平桥。潘尚林独家承担改建资金。1928年,状元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题名为“状元古桥”。桥旁边仍设神龛。新状元桥建成之时,定海曾悬灯结彩庆祝。城里人、附近四乡和各岛民众闻讯纷纷赶来观看。逢节时,善男信女像过去一样来桥边点烛烧香叩拜,祈求神灵保佑。1969年,状元桥被拆除,改成水泥路面,桥基卧路下。
我们在小盘峙岛上看到的潘家老屋,是潘尚林于1928年建造的,它位于岛的南部,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房子不多,正屋加偏房不到10间。屋檐很宽,柱子与大梁之间是不用钉子的,全是靠榫头契合。总的说来,该座房子是属于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但是,它的装饰又透着股洋气,如:地面都由水泥铺就,中堂用五彩玻璃屏风隔开。
现在住在这房子里的是潘尚林弟弟的儿媳妇赵春花。老太太今年已有80岁了,精神矍铄,看上去不过70来岁。由于潘尚林长期在上海,所以她对大伯的事情了解不多。我们见屋内家具很少,便问起上辈传下的物品。老太太说,很多东西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或拿走了,就剩一块木板,现在当搁板和砧板用,放在厨房间里。我们把木板扛出来,洗干净后,很费劲地辨认出几个模模糊糊的字———“磬德堂”,还有一些小字:某某年仲秋吉旦。最后落款是:奉化孙锵书。
在小盘峙岛上,我们还发现不少百年老屋。但很多都是铁将军把门,人去楼空。也许是村子里很少有外人来,我们的到来,引起了老人们的注意。我们便与他们攀谈起来。
在一间老屋门口晒太阳的几位老人告诉我们,过去,小盘峙岛上是一个大队,后来改为一个行政村。前些年有500多人,目前不到100人,且基本上是以老人为主。现在,村子里显得很静谧。
岛上的村民们过着恬静的生活,有的人家养了一些鸭子、鸡、鹅,甚至还有外国火鸡。很多房屋前后种有桃树、梨树、橘子树等。路边的池塘里,许多尾小鱼悠然自得地在遨游。
小盘峙岛上风光迷人:参天大树遮天避日,石阶山路曲径通幽。走在上面,空山鸟鸣声声入耳。踏上乡间小道,不远处传来鸡啼犬吠。许多人家住在临港的水边,推开柴扉,眼前便是海阔天空。
这儿真是寻找田园风光的好地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