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楼主: mbax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水铺,欢迎光临!

[复制链接]
6951#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22 | 只看该作者
1. 安子,一座青春之城的亮丽名片

  安子——一个点燃过万千人寻梦激情的名字。

  我认识安子是从那部叫做《20年·20人》的电视专题片开始的。

  1998年12月,为了纪念中国经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过的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中央电视台特别奉献了一组电视系列专题片《20年·20人》。

  当他们浓缩这些光辉灿烂瞬间的时候,意味着这20个中国人的人生片段不光在广度上跨越重要的社会领域,而且在时间上,概括所有中国人的亲身经历。

  于是,在人们已经熟悉的社会变革背景之下,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走进人们的视野。

  无疑,电视片中的人物承担着一种折射历史特征的功能。

  他们之中,有亲身参与香港回归全过程操作的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有体操王子李宁,有发明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安子就是与上面这些改革开放历史风云人物同时上榜中央电视台的。

  在这前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深圳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等传媒对安子有着诸多评价:都市寻梦人的知音和代言人、打工青年的精神领袖、中国著名的“打工皇后”、深圳最富传奇色彩的作家、青年企业家,“亚洲顶尖华语激励教练”、最具潜力的“激励天后”。

  因为安子,“打工文学”凸显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因为安子,“成功教练营”刮起一阵“成功培训”旋风。

  从平凡而普通的打工妹到中国改革开放20年20个历史风云人物之一、影响中国城市生活的最重要的10个角色之一、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从一无所有到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团中央十三大代表,从工厂流水线走进人民大会堂,从业余补习初中文化课程成长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百年讲坛特邀主讲嘉宾,安子那极富传奇的人生经历触动了我,这便有了我南下深圳,近距离接触、了解安子,进而动笔写《中国第一打工妹——安子传奇》这部作品的冲动。

  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不论是令人激动还是令人忧虑的变化,都意味着:我们从来不曾如此踏实地创造历史。

  昨日的经历,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飞速地成为历史——不会再现的历史。

  而当你静下心下整理这段历史时,也许会发现,安子见证了打上深圳烙印的似水年华,安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子现象”无疑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

  安子的名字是与一座城市紧紧相联的。

  安子说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忽然有一天早上,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妈妈没有使用龙眼树上的喇叭喊大家上工,而此后大家却很自觉地在地里忙活。

  若干年以后,安子也没明白这件事和自己去深圳打工会有什么联系,但就在这说不清之中,世界变化着。

  不久安子以青春为通行证,被吸引到一座她从未到过的新型城市。

  在8年不到的时间里,安子这位普通打工妹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全部过程。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安子的人生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安子一下子成为深圳百万打工一族的精神领袖,“安子现象”成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

  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26岁。

  时至今日,深圳人口平均年龄25.6岁。

  据粗略统计,全市14周岁至28周岁的青年人口约为480万;如果参照联合国惯例以45周岁为界,深圳的青年人口则近800万,占城市人口总数的80%。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相遇——年轻的26岁的城市,和同样年轻的25.6岁的青春,像两条燃烧着的火线,在烧得火红的时代火焰深处,热烈相逢。

  安子,燃烧青春,照亮时代,成为一座青春之城的亮丽名片。

  2. 拼搏,打造一个属于时代的传奇

  透过安子的成长历程,你会看到安子的天空,是蔚蓝的天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2#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23 | 只看该作者
 那样的天空真的在,只是有时心灵飞得不够高,看不到。

  一切从心开始。

  ——别人睡着,他已苏醒;别人苏醒,他已行动……早春的行动!——告别故乡而选择动荡无助的生活,取得成功后又开始新的创造。

  ——我的成功仅仅是因为敢于丢弃赞赏,选择误解。

  这是“深圳思想者”的名言,也是安子的实践。

  在节奏明快的深圳特区,随着打工仔、打工妹相继涌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打工族。

  据说,深圳外来人口竟占人口总数的2/3。

  以安子为代表的打工族们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入,无一例外地被铺天盖地的时代大潮所席卷,其生命的光环承受着历史性的洗礼,终于在巨潮中激发出晶莹的浪花,气势磅礴地奔向未来!深圳生长着奇迹,更生长着创造奇迹的人!这些人很大部分来自背井离乡闯深圳的百万临工。

  美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次人口运动巨流。

  那是200多年前,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人打起了“西进运动”的大旗,他们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进入密西西比河流域。

  没有什么人强迫这些美国人去西部,迫使他们冒险开拓的是贫穷和拥有新生活的欲望,西部并没有现成的财富等待着他们,他们只是拓荒者。

  时间流逝200多年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如安子这样一批另一种意义上的拓荒者。

  他们越过牧歌的篱笆,以崭新的文化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去适应现在,迎接未来;他们面对传统观念,面对清规戒律,无畏地去开拓;他们抛却荣辱沉浮,冒离经叛道之名去拼搏;他们有胜利,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痛苦。

  他们焕发出来的开拓精神显现出绚丽多姿的光彩。

  这是时代凸现出来的新一代青年。

  与美国人当年的“西进运动”相比,迫使中国青年冒险开拓的同样是贫穷和拥有新生活的欲望。

  安子与众多普通的打工仔、打工妹的不同点仅仅在于,当她走出封闭的世界后,便深深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青年在文化观念上的苏醒,远比在经济上的苏醒更有意义。

  在中国,深圳是一个充满梦想和传奇的城市。

  26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段传奇,这里的空气中似乎有一种神奇催化剂,激发着人们内心的冲动和潜力。

  深圳的城市精神,成全了许多创业者;而创业者的奋斗、奉献,也成就了这座城市。

  2006年5月31日,《深圳特区报》刊发《青春深圳》专刊,把安子与QQ之父马化腾、巨人集团史玉柱等并称为深圳创业传奇人物。

  “你为什么来深圳?”

  在采访中,记者不停地发出这样的提问。

  “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不要留白。

  大家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都怀着一个梦想,或是一份心情。

  深圳,是一个梦想之城;机会,向准备充分之人招手。

  奋斗过,终将不会后悔。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你一事无成时,也会因曾经努力过而无怨无悔。

  过程或许辛酸,结果未必辉煌,但生命因此而充实……”

  这份回答很有代表性,来深圳闯天下的人,大都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3. 改变,与时俱进地放飞梦想

  时代在前进,但每一个人都在重新开始。

  21世纪社会生活三大特点是:速度、多变、危机。

  而应对之策,惟有:学习、改变、创业。

  是啊,这个青春张扬的城市,本来就是一代青年人建功立业的主场。

  无数人来了,无数人走了,留下来的,用想象和坚持换来成功的人们,融入了深圳,成就了这里的创业精神。

  于是,很多人发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自己,一个敢想敢干的自己,在来深圳闯荡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放弃了内地安逸的生活来的,到深圳,也成了开始另一段人生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3#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初来者无论如何艰苦都不会被轻视;在这里,无论多么大胆的想法都不会有人笑话。

  因为深圳,已经被无数成功者证明,就是梦想等着你的那个地方。

  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如果帮助别人梦想成真,也就帮助了自己心想事成。”安子非常欣赏世界激励大师金克拉这句话,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从“打工皇后”到“激励天后”,潜移默化之中,安子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平凡。

  这种超越是一种对传统观念、传统习惯的超越。

  在超越的过程中,她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着自我调节和自我解放,冲刷着、裂变着自己的形象,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也成就自己。

  安子前进着、后退着、迂回着,但总是能抵达要去的地方。

  安子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都市寻梦人。

  她通过分享自己及那些成功者的灵思慧语,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功。

  你可以做到最好!英文是“Always Do Your Best”。

  每一次都做到最好,这一天就做到最好;每一天都做到最好,这一生就做到最好。

  走近安子,我们常有一种历史感,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26年来外来临工在深圳奋争的历史——她们驾起阳光辉耀的青春之帆,在春天的故事里划出一道道波光浪影;从她的身上,我们也见证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成长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4#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2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童年》

  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

  ——海子

  推开童年之门,故乡的山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去重拾旧时光阴的故事,犹如采撷桃花朵朵,柳枝段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

  ——安子

  与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就是客家女拥有一颗纯净如水晶的心一群曾经隐居在南方山地的中原汉族,一个对世界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东方民族,一部古老智慧和苦难历史的真实言说,一幅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中国移民画卷。

  我往何处去?这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永远的叩问。

  客家人的目光,总是越过重重山岳、茫茫大海、投向更遥远的地方,就是这种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置生命于不断跋涉之征途的抗争精神,使客家民系永远处于既无比艰辛、又充满了无穷生命力的征程之中,才有了凡是有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辉煌。

  “特立卓行”铸就了客家魂。

  梅州是安子的家乡,北望南岭,延伸绵展真福地;俯瞰梅江,汇支集流蔚人文。

  溯历史数千年,列列祖先,艰苦跋涉,开基创业,绵世泽;看梅州方寸地,济济人才,开拓进取,光前裕后,扬家声。

  祖先给梅州人民留下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历传“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充分体现祖先们的美德。

  更值得自豪的是,后人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品德,四海为家,勇于开拓进取,遍及海内外。

  仅深圳一隅,乡亲就有数十万之众,功绩卓著者不下千家。

  他们怀着“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的心愿,为深圳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条梅江横穿而过,网络东西丘陵,缝合南北山峦,开辟了一条造物者的画廊,其间草木竞荣,山川形胜。

  一代代梅江儿孙们装点着她的煌煌容光、彬彬风仪。

  全国著名的“金柚之乡”梅县便处于梅江的中下游。

  梅县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

  客家人的祖先原是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北岸的汉民、炎黄裔胄的后裔。

  一千多年前,由于异族蹂躏,战火绵绵,以及饥荒不断,客家的先民,最后望一望故土,然后携儿带女,在希望和惆怅中,辗转万里、经历无数次离乱,一路被驱逐、剿杀,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南迁到荒芜而充满瘴气的岭南安营扎寨、集结定居。

  后来的一千多年里,又源源不断地重复着这种几近悲壮的开拓,于是,汉民系中就有了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客家人。

  久而久之他们反客为主,民系始定。

  土著人称南来的汉人为“客家人”,南来的汉人亦以此自称。

  乐得一个“客”字冠族群名,客家人似乎是有意向人们表明其天性中的不安分。

  在这个族群里,男性的坚韧卓绝自不必说,女性的秉性气质也别具一格。

  据说,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在万万千千的众生相里,一个熟悉南方文化的人,是很容易辨出当中的客家女的:她们健康、开朗、泼辣,打扮显得干练、明净,说话没那么多的娇嗔、婉约,较他人要爽快、直率……她们有着浓度超过血液千百倍的善良基因,不忍心“独善其身”,转而用柔弱的身躯去肩负起命运的重担。

  前几年有一部反映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电视片——《嫂娘》,描写嫂娘在难以想象的艰辛中独自拉扯夫家五个弟妹,片子专门选在岭南的一座围龙屋里拍摄。

  正因为如此,在礼制化的中国女性中显得十分突出。

  太平天国开科取士,第一位女状元是客家人。

  新中国开国将领中,第一位女将军是客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5#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1:26 | 只看该作者
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一位汉族女子也是客家人。

  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光彩的客家女,无一不表现出强烈的、高度的自我意识。

  关于客家女,几乎成了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到今天仍在继续。

  她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1967年7月5日,家住梅县扶大乡铁炉桥村村民李满云挺着9个月的身孕去5里外的地方参加万人大会,返回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在这天半夜,腹内的胎儿发动了。

  丈夫安广华看到妻子就要临盆,又是欣喜,又是焦急,马上去请接生婆。

  接生婆离家还有一段路程,来回需一个多小时。

  等到接生婆进门时,婴儿早已哇哇坠地,体重不到5斤。

  人们当然不曾意识到,这个没有足月的婴儿,将会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这一年,婴儿的父亲安广华、母亲李满云均刚满20岁。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安子。

  安子最初名叫安丽娇。

  安丽娇这名是安子的阿太(太姥姥,曾祖母)给取的。

  取这名字是祈盼着自己的小重孙女将来美丽而娇柔,嫁个好人家。

  这是一个特殊组合的家庭。

  安子的父亲安广华16岁时失去母亲后,父亲又过早离开人世。

  安广华一下子成了孤儿。

  安子的母亲李满云出生后刚满一岁,因家里穷,就被卖给人家,长到11岁,又被卖到安家,也就是卖到收养安广华的奶奶家。

  李满云成了安家的童养媳。

  做了安家的童养媳。

  长大以后,他们顺理成章成了一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但他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安子孕育出良好的成长氛围。

  坐月子的李满云没有好的营养补充,自然也就没了孩子吃的奶水。

  可他们也没钱给孩子买牛奶这样的高级奶制品。

  没办法,阿太(收养安广华,李满云的奶奶)只能用麦米糊喂嗷嗷待乳的安子。

  就这样,又瘦又小的安子竟然挺过风险期,硬生生地活了下来。

  产假本来有45天,李满云却等不及了,安子刚满月就下地给集体去栽蕃薯苗,为的是去挣那一个工两毛钱的工分。

  夫妻俩含辛茹苦地在生产队劳动,不仅未能在分红时得到一分钱的报酬,反而年年都成超支户。

  客家人善于在困境中求生存的传统在安子的父母身上得到了体现。

  无论怎样艰难,他们总能挣扎着活下去,并且力争活得好一点。

  安广华想到了搞副业。

  当时自行车在梅县农村还是一个稀罕物,安广华突发奇想,借了一点钱买回一辆旧自行车,跑起蹬车生意。

  安家离县城仅5公里,安广华用单车带人往返于村子与县城之间,每趟收取2—3毛的乘车费。

  蹬单车不用上大集体的工,但每月需向集体交3元管理费。

  显然,蹬单车要比吃大锅饭累多了,且压力也增大了许多,没有良好的体力和耐力是难吃得消的。

  好在收入要比拿工分强一些。

  在那个年代,挣钱的门路很窄,多一分钱也就多了一分的活路。

  为了这个家,虽然苦,虽然累,安广华认了。

  大人要干活,便把安子丢在家。

  安广华做了一个小木框,里面放上稻草和破布,一个简易的摇篮便成了。

  简易摇篮成了安子的活动天地。

  阿太担当起了照料安子的责任。

  生活刚刚开始有起色,安广华夫妇又连续给安子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安家人一下子陷入新的困境。

  多了两张嘴,安广华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一个人走遍天涯寻觅他所需要的东西,回家后才发现原来就在家里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农民走向了富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6#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2:48 | 只看该作者
[s:29]  [s:29]  [s:29]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7#
发表于 2007-8-4 12:56 | 只看该作者
来啦。。。。。。。。
[mop098]
好久米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8#
发表于 2007-8-4 12:57 | 只看该作者
灌水不能少了我的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9#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2:57 | 只看该作者
是啊

今天看到轩翻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60#
发表于 2007-8-4 12:5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快就一年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