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8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跳出三界返自性   坠入红尘了死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4 0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谈风月,不讲人生.唯论眼见耳闻.
         此帖只求诗意之中踏实佛法精深~



         (定期更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06:06 | 只看该作者
一翦桃花悟吾心

依 空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道”在哪里?就在日常饮食、行住坐卧;在映面桃花的姹红里,在木犀静吐的香花内……
  这首诗是灵云志勤禅师的开悟诗,灵云志勤,唐朝福州人,生平不详。初参沩山灵佑禅师,每日苦参古则公案,尽夜废寝,忘记疲备,只是苦苦不能参透,如丧考妣,心中迷惑无法言喻。一日,志勤从禅堂出来,走到后山庭园舒展筋骨,时值春和日暖季节,百花竟吐芬芳,姹紫嫣红,把庭园点缀得一片热闹春意,志勤信步浏览观赏争妍斗芳的群花,突然一翦桃花盘错有致地伸展在眼前,淡淡的粉红花朵,绽放幽幽清香,灵云志勤忽然憬悟于心,喜不自胜,而做了一首诗偈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见到花开花落开悟的禅者,不乏其例。宋朝大文学家,和苏试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也因为见到桂花开放而觉悟,黄山谷诗文名闻天下,尤其词风艳丽,开江西诗派,黄山谷最初去礼谒圆通秀禅师,圆通秀禅师看到黄山谷好做艳词,就呵斥他说:“大丈夫空有满腹翰墨,生花妙笔,应该撰写些有益天下苍生的见性妙文,怎奈自甘于雕虫小技!”圆通秀禅师以李伯时工画马匹的事来警诫黄山谷。黄庭坚机锋敏锐地自我嘲解道:“禅师这次却把我放在马腹之内了。”圆通禅师正色喝道:“你好做绝丽文词,鼓动天下人的淫心,以此造作,将来岂止生于马腹,恐怕坠于泥犁地狱,受苦无期。”黄庭坚听了禅师的忠告,悚然惊惧,赶紧摄念忏悔说:“多谢禅师提醒,弟子从此不敢以文字造罪矣!”果然绝笔不复为艳语,孜孜于佛道,并且撰述一篇发愿文,痛下决心,戒除酒色犬马,每天只是朝粥午饭,恬淡清心。后来前往黄龙参访晦堂祖心禅师,请禅师指点他一条明心见性的捷径,祖心禅师看到热心于佛法的黄庭坚,莞尔一笑说:“你饱读圣贤书,可曾记得孔夫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曾对他的学生们说过: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藏不传授吗?我对你们倾囊相授,毫无隐藏的呀。不知道太史你对孔夫子这句话做何解呢?”黄庭坚听了,念头一转,正想回答祖心禅师的问题,祖心禅师却频频摇头说:“不是,不是。”黄庭坚此时如坠五里雾中,一片茫然,不能契悟机缘。
  有一天,黄庭坚陪侍祖心禅师出外游方,两人行经一条蜿蜒的山路,只见翠薇轻拂人衣,绿意满目,一树桂花绽满枝头,雪白淡黄,香气四溢,沁人心扉,祖心禅师突然对黄庭坚洒然一笑说:“你闻到了木犀花的芳香了吗?”“闻到了呀!”“喏,我对你何曾隐藏了什么呢?”黄庭坚不防禅师有此一点拨,过去疑团豁然开解,赶忙敛衣拜谢道:“和尚,您待后学怎么如此的慈悲,老婆心切呢!”祖心禅师笑道:“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罢了”
  庄子说:“道就在大小便利之中。”在求道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舍近求远,甚至走了漫长的冤枉路,就像个拜师学艺的剑客,万岭千山,涉水沾尘,踏遍岭头白云,任凭芒鞋磨破,最后怅然归返,却发现自己千辛万苦所追求的那个“道”就在当下。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诗:“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上已十分。”最能传神表达这种辗转反侧、豁然开通的心境,赵州从谂禅师的“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的公案,也是这种心境的描写。为什么灵云看到桃花开放,黄山谷闻到桂花芬芳,唐朝无尽藏比丘尼嗅到梅花扑鼻香气,都憬然有所省悟呢?他们究竟悟到了什么?易经上有一句话说:“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真理就在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生活之中,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一朵花开,集合水分、阳光、空气、种子、灌溉等等因缘而成;一朵花谢,是生、住、异、灭的循环现象。一朵花就是宇宙的呈现,就是因缘法的诠释,禅师从花开花落的闹红表相看到它的不变实相罢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道在哪里?就在映面桃花的艳红里,也在木犀的香花内、寒梅的傲骨枝,更在你我的慧心中!

                          摘自《正法眼》2004年第4期
3#
发表于 2006-6-4 07:52 | 只看该作者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西游释厄传
4#
发表于 2006-6-4 18:52 | 只看该作者
恩?///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22:09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潇洒
出处:佛学文摘 作者:贾俊山  









  调进小城不觉已是八年多,八年中,我认识一些同事和朋友,购车的购车,买房的买房,生活似乎天天都在变化。而我变化的只是年龄和脸上的皱纹,或许,还有自己的收入。

  经济状况有了改善,生活却没有什么变化,我上班仍然骑一辆旧自行车,吃饭仍然钟情干学校的食堂。业余时间仍然不去娱乐场所,只是读书看报写写文章。有了稿费,便到传达室领取。日子一长,传达室的老唐也半当真半开玩笑地笑话我:“你呀,有钱也不会花,一点都不潇洒。”

  人就这么一辈子,谁不想“潇洒走一回”?何必亏待自己,苦了这一生呢,只是我不清楚老唐讲的“潇洒”指什么,是指手头有了一些钱就花销在消费上吗?这样理解“潇洒”,是不是太狭隘了呢?

  我想起慧海禅师的故事。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因而迷失了自己。要知道,一个人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在任何场合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学,从中实现完满的‘自我’。”

  在我看来,慧海禅师如此心境可谓真正的潇洒,而且他的潇洒与消费并没有关系。

  如今,潇洒已被用得越来地多。在有些人心目中,潇洒似乎就是消费高档,出手大方,就是放松要求,贪图安逸,就是模仿明星偶像的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殊不知一个人刻意有所求时,他的心就会受制于那些蜗角蝇头的争斗,鸡毛蒜皮的得失;受制于那些世俗冲击下的诱惑。那些狭隘虚假 。心态难平,还能叫做“潇洒”吗?

  没有钱,为生活所困,当然难得萧洒。经济好转,有了一些钱,心就不再平静,想去消费,去炫耀,这也算不洒潇。潇洒应是一种俗世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个性的自在、行为的酣畅;潇洒不在他人的眼中,只在自己的心中。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的品味。潇洒虽然离不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但更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取决于自己的内涵修养。一个人抛开琐碎的烦恼与纷扰,荣辱皆忘,同时清洗心灵污浊,比如浮躁、烦忧、苦恼、不平,让自己的心如月光一样空明,痛痛快快地过,自由自在地活,活得漂亮,活得美妙,这是令人向往的潇洒。

  知道自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并没有放弃。顺着自已的天性,不愿意人生被捆绑,不甘心人性被扭曲,习惯了简朴,就不刻意去追求奢华,习惯了默默无闻,就不去哗众取宠;习惯了本分做人,就不去投机钻营。自然自在,轻松愉快,如慧海禅师所言,饿的时喉就吃饭,倦的时候就睡觉,这样做,不也是一种潇洒吗?

出处:佛学文摘 作者:贾俊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