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去电影院把《达·芬奇密码》看完了,总体来说还不错,把小说的紧张的情节基本都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不过不失。删去的情节不算太多,对于普通人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问题,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对于欧洲文化不了解就不敢去看这部电影。但是对于影片所引起的争议,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部电影的上映出现宗教抵制活动是我早就预料到的,当初《耶稣受难记》上映之前就出现过一阵抵制运动,但由于那部电影基本上就是按照圣经故事拍摄的,所以上映后受到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赞扬,并鼓励信众去看,所以就出现了上映后几周又从票房排行的后几位一跃再度成为票房冠军的现象,并使这部影片的票房大大超出了预期。而这周上映的《达》就有所不同,由于小说内容完全颠覆了天主教义,所以在很多国家遭到了抵制和禁映,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问题,我想历史学家已经有了充足的论据,有了自己的说法。而这部小说的观点也并不是那么的新颖,可以说由N多人都已经想过这种理论了,只不过因为它是一本畅销书所以才成了众矢之的。如果它只是一本纯历史研究著作的话,那么也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中国因为信教的人太少,所以放映过程不会受到阻碍,而网上现在对于本片的评论基本上都在攻击教会,指责天主教所曾经犯下的罪行等等。我觉得这并不让人觉得可喜。事实上这实在是太可悲了。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最终只能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只能自取灭亡。不可否认,天主教会在历史中确实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但是如果你只能看到这一点的话就只能说明你太狭隘了。信仰是一个人所不能或缺的必要特质,没有信仰那么人类社会根本就不会进步,现在这个时代尤其如此。在这个人性迷失的时代,人类的确需要一种力量,一种信念来指引科学前进的方向。而这种力量和信念就应该来源于宗教。别认为这种说法荒谬。事实上,现代科学的终极问题就是物理问题,而物理问题的终极问题就是哲学问题,而哲学问题的终极问题就是宗教问题。(现代科学已经从实验室中创造出了反物质,从虚空中创造物质。那么这就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且就算是哥白尼被烧死的时候他也是坚信自己是为上帝服务的。西方的科学家普遍信仰上帝并不是因为他们愚昧无知,而是因为他们坚信认识世界,了解宇宙,并最终认识自己是上帝给自己的指示。他们为了这个信仰可以不畏生死,可以逆教会之意而行而丝毫不会觉得愧对上帝。(当然达尔文是个例外,他的故事比较复杂……)可以说坚定的信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小说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郇山隐修会为了保护“圣杯”,坚持了20个世纪的信仰而丝毫没有动摇;天主事工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保持秘密永远不会公诸于世;提彬爵士为了推翻教会而设下的这个陷阱不也正是源于对自己的信仰——善恶终有报——的坚持吗?可以说这本书中没有恶人,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善恶标准而毫不后悔的行事。这让我由衷的钦佩。看着这些人有明确的信仰,为了明确的目标而奋斗、奔跑、生活在世上,总比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庸庸碌碌的活一辈子来的精彩和有意义。尤其是那个白化病人赛拉斯,他在得到了主教的照顾之后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魔鬼,得到了真正的爱。由此他坚决的捍卫耶稣基督,捍卫天主教,成为了意志最为坚定的主的斗士。这样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够体会得到呢?
这部小说在西方之所以成功,除了作者将现实与虚幻,历史与虚构巧妙地结合之外,更重要的是使人们重新燃起了对于宗教的兴趣,想探究历史留给我们的谜团并发掘真相。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容易被小说中的虚构与现实弄得晕晕乎乎,因为我们对于天主教实在是缺乏了解。在这里我只想说明,现代的梵蒂冈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拥有无上权利的教廷,教皇更不是什么阴谋家,天主事工会也不会做出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事出来。小说中一切关于现代教会的描述都没有事实依据(天主事工会的苦修行为除外),尽管在遥远的过去,宗教斗争的形势的确很残酷而且压迫范围很大,但这种事在现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毕竟梵蒂冈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请大家尽量客观地看待这部电影,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并不是要让天主教赎罪,而是要告诉世人“圣杯”可能的含义以及抹大拉的玛丽亚所遭受的冤屈,为她“平反”,仅此而已,它并没有让人放弃信仰,相反,兰登和索菲最后没有把秘密公开的决定正是出于他们对于天主教,对于耶稣的敬重,并让人保持自己的信仰——尽管为了这信仰已经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