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楼主: 我佛慈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卍卍卍佛即生活------求助佛法专帖卍卍卍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05: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活就是一种修行;修行不外乎是一种生活.



佛学理论生活化
唐思鹏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可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因为一切众生皆在世间中,菩萨为了度生,集积无量福慧,就必须始终立足于世间。古人云:“众生是福德的海洋,众生是智慧的源泉”,若离众生,则永不能成就两足尊的佛果。四十《华严经》卷四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该经同卷中又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就是必须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的经典依据,而决不是不度众生也可以成佛,或者说人们本来就是佛的错误言论。
  问:为什么要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答:简言之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必须降伏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心,以及执有人法二我的颠倒妄执之心才能成佛。世间一般的众生都具有严重的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为了降伏这种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就必须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就在度化众生中,观空遣相,破执去著,以成就福慧。《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中度化胎卵等所有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就是教导菩萨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从而对治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以成就无边广大的慈悲之心。此中“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能够了知众生如幻,而不取一众生相,从而离执去著,以成就无所住的清净心。也只有做到如《显扬圣教论》卷三所说的为了度化有情,二俱不住,故把生死与涅槃作平等观,从而成就“广普阿世耶”以及把自他众生作平等观的“大我阿世耶”,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不离世间、不离众生。
  又学佛之人应以大智为体,以大悲为用;在心内是自在解脱的圣者,在身口是大雄无畏的英雄。这就叫“内圣外雄”心内观空遣相,一法不立,这是不舍真谛的表现;而在身口是当言而言,言得如理,当行而行,行得合度,这是不舍俗谛的表现,三业结合,这就叫“内真外俗”,《华严经》称为“权实双行道”。如八十《华严经》卷五十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双行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知无众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住一坚密智慧法身,而普现无量诸众生身;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智慧,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一切童蒙众生?”《金刚经破空论》云:“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果能如是行持,淤泥定生红莲。
  在世间现实生活中如何具体下手修行才是生活禅?简单地说把《华严经·梵行品》中所说诸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运用到同经《净行品》所说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去,以“不舍道法现凡夫事”的修行理念来修生活禅。如以吃饭为例:按时而吃、如律而吃、悲悯众生而吃、观空破执而吃。又以睡觉为例:按时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悲悯众生而睡、观空破执而睡。其它工作、学习、应事接物亦应如是,不取不舍。
  总之,佛学理论生活化,就是在见闻觉知、视听盲动的整个现实生活中,依“不取不舍、福慧双修”八字行持。
92#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00:14 | 只看该作者
善缘(252366798) 11:29:40
重点推荐:现在人为什么学佛不得力---真心学佛的人不要错过,很难得的文章,发心人转发一下http://www.fofaseng.com/dispbbs. ... ;ID=2888&page=1
93#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22:05 | 只看该作者
菩萨就在你我身旁









  出乎意料,台北女子监狱的王丽玲老师来看我,她是从国军松山医院探询,才知道我转院了。

  她说北女监有五百人已看过我的《眨眼之间》,她们还以读书会的方式,分段列出大纲,供分组研讨,并在大会中作总导读,很是慎重。

  王老师说,知道我不能与会,所以把所有资料加以汇集,再经美工精装,由此可见他们的用心程度。我想借阅几天,王慨然应允,但为尊重隐密不宜外传,我完全理解她的意思。

  在言谈间,大致知道了北女监的教化情形,我表示:那里的朋友们比我有福气,有那么多热心的老师教,而我关在这张床上,四年多了,却没人来教。我发现王老师的眼眶红了,原来她想起她的父亲。在她十七岁时,父亲因车祸住院,从此也就没再出来,已经二十二年了。如今看到我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她说越看越像她父亲,于是她流泪,当时虽陷入哀思,但在感情上又似进了一层。

  辛苦了妻子,在她繁忙的日程中,还是抽出两大段时间,分两天为我读完全部资料。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我想重构现场,似乎看到一个个质朴的面庞,侃侃而谈,有感性的诉求,有理性的析述,十分动人。

  感谢她们的鼓励,我知道她们也在受苦受难中,但退一步想,她们比我幸福多了。活动空间虽然有限,不过仍可从宿舍走到工厂;路过风雨走廊,仍可看到红花绿叶,迎风招展;即便是进了工厂,也可伸伸腰、跺跺脚,舒展一下自己。到了社团时间,还可以拿块软陶,把它拿捏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而我呢?瘫躺在床,口不能言,食不能咽,一动一静都要拖累人帮助。当时我那种自惭形秽,尊严尽失的滋味,一言难尽。也许是诸佛护佑,我突然想起:既然还活着,就是尘缘的孽障未了,活着就要有活着的样子,活着就是要成长,今天要和昨天不同。

  落难的人,应该有一种宗教信仰来平衡心里的郁卒。我选择了学佛,扩大了我的视野,大至无穷无尽的虚空,小到微尘毛端,都有大千世界。

  相信因缘果报,相信有前世来生。佛教把人的行为言语,甚至起心动念,都称为「业」。若用现代的话来形喻,就是在人不知不觉间,巨细无遗,都被输入到电脑的记忆体中。若套用佛教术语,就是这些「业识种子」,无分善恶,都被储存在阿赖耶识中。

  佛门有句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说人的生命纵然结束了,但业识种子仍然存在,遇有机缘,就会引发业识种子浮现,而成为另一个新生命。业力的影响很大,小至个人,大至一个区域的祸福荣枯。

  人们把不明原因的病,或遭遇逆境,都说是业障现前,这是累世以来所积下的恶因,只有坦然承受。忏悔、礼佛、行善,不要再造新业,旧业也会逐渐受尽。从人际关系建立,至家族聚合,佛教都称之为「缘」,不过缘也有善恶之分,报恩、还债就是善缘,报冤、讨债,就是恶缘。善缘要维护,恶缘要善了,切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佛教把人生定位为「苦」,而佛教的目的,是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因此有不少得道菩萨,乘缘再来人间,随类化形,应机说法,说不定菩萨化身,就在你我身旁。

出处:摘自《生命之爱——在眨眼之间》 作者:陈宏 刘学慧:整理
94#
发表于 2006-6-13 16:49 | 只看该作者
有个问题想问楼主,很久以来,我一直想不明白友谊究竟是何物,如果两个人是好朋友,可忽然发现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推脱....有时候很难过,有一种说法,说既然付出,又何必在意回报呢!佛法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啊?很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接受的理由.....
95#
发表于 2006-6-15 05:25 | 只看该作者
高手啊!~~~~~~~~
出家二字何解??
修行修哪些方面??
96#
发表于 2006-6-15 05:2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个问题
大悲咒的中文好象就是一些发音
是不是从樊文音译过来的啊
中文做何解释啊!~~~
97#
发表于 2006-6-15 07:42 | 只看该作者
大师~
请问耐心该如何培养??
我感觉我连看一篇完整的文章的耐心都没!~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2:3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93楼荷凌2006-06-13 08:49发表的“”:
有个问题想问楼主,很久以来,我一直想不明白友谊究竟是何物,如果两个人是好朋友,可忽然发现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推脱....有时候很难过,有一种说法,说既然付出,又何必在意回报呢!佛法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啊?很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接受的理由.....

首先很抱歉这几天要考试,所以一直没上论坛,给你的回复迟到了两天,真是不好意思,请原谅!

不清楚你想明白友谊的真实含义,还是想找一个让自己接受现实的理由。
如果是友谊,应该是清如泉,淡如水的。的确不必在意回报的。
然而,由于因缘的不同,友谊也分为很多种。有莫逆之交、生死之交;亦有酒肉之交,一面之交等等。 你所谓的好朋友究竟是哪种程度的呢?我想这是需要思考的。
而且这世界上的人大都有悭吝心,并不是随便就肯付出的。你的付出,对她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的索取,对她来说,真的只是微不足道吗?

佛法中并没有理由这一说法。凡事不要逃避。或许你面前正有解决的好办法,放弃解决岂不可惜?理由永远不会被接受,因为那不是事实。
学着沟通和交流,是先贤留下的最好方法。
最后,祝你和你的朋友能找到友谊的真谛!
阿弥陀佛~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3:0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94楼杂草2006-06-14 21:25发表的“”:
高手啊!~~~~~~~~
出家二字何解??
修行修哪些方面??

出家非出家,此家为外家。
出家即出家,彼家是内家。
外家易出走,内家难分离。
倘使佛在家,万缘皆放下。

修行便修行,智慧慈悲行。
修行亦修心,无碍金刚心。
智慧可救己,慈悲广度人。
无碍得圆满,金刚放光明。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3:0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95楼杂草2006-06-14 21:28发表的“”:
还有个问题
大悲咒的中文好象就是一些发音
是不是从樊文音译过来的啊
中文做何解释啊!~~~

大悲咒基本属于音译古梵文。属不可思议之与诸佛菩萨沟通之妙法。
全文不可翻译,但每句可知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称号。
常念颂可得佛菩萨感应,于现世得各种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