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楼主: 我佛慈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仰佛教的朋友请进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3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40楼独孤浪云2006-10-07 19:00发表的“”:
赞叹师兄宏法精进.
其实,我觉得师兄大量发这样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一者,纷乱不堪,似是随意而发,而无系统性.
二者,这些本是对着学佛人的信息,对大众似乎有些深了.佛典字字语意精妙,境界不同,所悟的意思也不同.发对大众无甚有意义的文章,却反而害了大众,起了烦心.

师兄所言甚是.
其实,我发这些文章的目的无非是想对佛教信息做一个流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佛教,对佛教感兴趣,结个善缘.但现在看来操作中的确有很多的失误,末学实在惭愧.
我想是否这样,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我在此帖上就只发一些浅显的入门信息和文章,方便大众阅读和理解,基本以倡导正信为主,附带一些素食,放生,因果之类的文章和佛教小故事,可能并不严密,但也不致过于纷乱或者繁冗艰涩,希望可以使此帖得到改善.师兄所见如何?
142#
发表于 2006-10-8 17:19 | 只看该作者
随喜随喜.呵呵.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好啊...方便大家么...文章不要太长,要第次...呵呵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22:0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42楼独孤浪云2006-10-08 17:19发表的“”:
随喜随喜.呵呵.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好啊...方便大家么...文章不要太长,要第次...呵呵


恩,好的,末学领受了~
144#
发表于 2006-10-12 23:30 | 只看该作者
顶~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7:19 | 只看该作者
认 识 佛 教   (净空法师一九九0年讲于新加坡)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诸位做一个简报,我们的讲题是「认识佛教」。大纲已经分发给诸位了,我们按照讲稿的项目,逐条为诸位做最简单的介绍。

第一段是缘起。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现在的尼泊尔。依照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佛是出生在我们中国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圆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一般讲佛住世八十岁,说一个整数,佛是七十九岁灭度的,说法四十九年。佛法正式传到中国,是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五年传到中国来。佛的历史,我们通通省略掉,今天我们著重的是佛教的教义。甚麽是佛教?

第二段,解释佛法的释义。甚麽叫佛?甚麽叫法?我们学佛了,总要把这一件事情搞清楚。

「佛」是「佛陀耶」的略译,这一句话是印度的梵文,我们用音译,而且把尾音省略掉,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一个主要的音「佛」。在中国古时候,没有这个字,而是佛教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新造的这个字。在没有人字边的这个「弗」,「弗」当做否定的意思,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那麽「佛」与这个音相同,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借用这个字的音,加一个「人」,造一个新的字,这个「佛」字就变成佛教的专门名词了,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智、是觉。那麽既然是智觉的意思,实在讲也可以翻译,何必用这个原来的音呢?诸位要晓得,佛陀这一个字的含意,虽然是智、是觉,但是跟我们中国这两个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是不得已,非要用音译不可。翻译之後,再加以解释。

它这个智,不是普通的智慧。在一般解释里面,它包括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甚麽叫一切智呢?如果拿现代哲学里面的术语,就很容易解释。一切智,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家所讲的本体论,你对它彻底明了,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一切智」。所以一切智是空,万法皆空,一切万法的体性是真空,这是第一种智慧。

第二种智慧是道种智,这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现象森罗万象。所以这个种是种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种种法太多太多了,不甚枚举。这些法怎麽来的?根据甚麽道理来的?人是怎麽来的?山河大地是怎麽来的?我们这个太阳系怎麽来的?星星是怎麽形成的?这是很高的智慧。如果对於宇宙一切万物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懂得了,都知道了,也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道种智。比前面那个智慧,的确是要高,要复杂了。

第三种智慧,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因为有一些人知道「一切智」的,不知道「道种智」。有知道「道种智」的,也知道「一切智」,仍不能圆满。换句话说,一切智跟道种智圆圆满满的,那就是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一切种智。

所以「一切智」,罗汉就证得了,「道种智」菩萨证得,「一切种智」佛才证得。这三种智可以说是罗汉、菩萨、佛陀。所以必需要加以解释,跟我们普通观念当中的智慧不相同。智是体,有体,当然就会起作用。作用是甚麽呢?作用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大觉。

在我们儒家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可以把儒家这一段话,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於至善」就是「觉行圆满」,这三个名词,不能详细跟大家解释,要解释我们的时间决定不够用。这是用儒家跟佛法配合,确实是非常之接近,这是「用」。

这是智的体与用,这叫做「能觉」。有「能」当然有「所」,所觉的是甚麽呢?就是「法」。「法」是佛教里面的一个代名词,甚麽代名词呢?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总代名词。我们这里解释心、境、事、理,括弧里头宇宙万有之总代名词,就用这一个「法」来代表,所以这个就是「所觉」。

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甚麽呢?佛法就是佛法。为甚麽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非常难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到高级的时候,万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讲能所不二,这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它可以包括哲学,它在哲学之上。哲学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学。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对於一切万事万法,有智慧,能够正确的认识,能够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明了,这叫做佛法。所以常说佛法无边,当然是无边。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边际,我们的智慧没有边际,对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个叫做佛法。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7: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甚麽叫做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中国人自古喜欢简略,佛陀教育就称做佛教,把陀、育省略掉。佛陀是大智大觉,前面说过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这是佛教的真正面目。

今天的佛教,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所看到的,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世间。第一种形态,就是传统的佛陀教育。传统的佛陀教育这个不多,在我们世间不多见,可以说很少见,大家都忘掉了,疏忽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

第二种是学术,就是佛学变成了哲学了,这也有相当多。一般学者,他们学佛,都是用这一种态度,都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我最初学佛入佛门,也没有超越这个范围,也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

第三种,可以说是最普遍、最广大的,就是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它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已经变成宗教了。这个实在很不幸,不过变成宗教也还好,为甚麽呢?不太害人。诸位要知道,凡是宗教通通是迷信,佛教里面没有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都是感情的,所以宗教讲求热诚。佛法里不讲这个,佛法讲理智,佛法讲智慧,不讲感情。佛法不迷,决定不是迷信,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那麽我们想要学佛,你是学佛陀的教育呢?你还是学佛教的宗教呢?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第四种,最不幸的了,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佛教变成邪教了,变成外道了。很多不如法的,用佛教的名义,欺骗一切众生,我想诸位同学也时有所闻。我们在报章杂上常常看到,在佛门中为非作歹,这变成邪教。这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四种不同的形态,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第四段,我们要讲佛法所求。佛法既然是佛陀智慧的教育,那它是求甚麽呢?教育的目标在那里呢?此地要告诉诸位同学,教学的目的,经上有一句话,我们常常会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在这个表里一看就晓得,翻成中国字,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先从下面讲起,先讲正觉。

觉就是觉而不迷。佛法承认世间有一些人,他觉悟。像我们世间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他的确有觉悟,他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但是佛法不肯把这个正字标给他。这个正字招牌是佛门独有的,这个招牌不能给他。他虽然觉,不是正觉。那麽甚麽才是正觉呢?正觉在佛法有一个标准,必需见思烦恼断尽了才叫做正觉。换句话说,虽然你有觉,可是你还有人、我、是、非,还有贪、嗔、痴、慢,你这个觉,不算正觉。正觉的人,我执一定破除了,贪、嗔、痴、慢、见思烦恼断尽了。所以正觉是谁呢?是阿罗汉。

在佛法修学,如果你要得到这一个成就了,你真正成就正觉了,那你就有一个好像学位的名称。我们现在世间读书,你读到某一个程度,得到一个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可以得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也有学位。所以罗汉、菩萨、佛,都是佛教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你要是证得正觉了,换句话说,你就得到阿罗汉的学位了。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觉,那你就得到菩萨的学位了。

「等」是「等於佛」。等於佛,当然还没有成佛。甚麽时候才等於佛呢?必需明心见性,才能够等於佛。没有到明心见性,你怎麽样也不可能等於佛的。因为佛跟凡夫,乃至於跟阿罗汉,用心都不一样。阿罗汉以下都用八识,我们凡夫都用八识,佛不用八识,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明心见性。佛用的是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阿罗汉以下是用妄心。所以你要是能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那你就等於佛了。佛用真心,你也用真心,当然你跟佛就差不多了,所以叫正等正觉。到正等正觉,你得的学位就是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

那麽修学到了极处,没有比这个再高,就是菩萨毕业了,没有比这个再高,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上的,这就是佛陀。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讲的佛陀、菩萨、罗汉,就是佛教教育里面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成就,给他这个名称,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就是「觉了」,就是决定不迷,了是明了。就是明了宇宙人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通明白了,通通觉悟了。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告诉我们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如果从外面得来的,换句话说,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就。佛说这个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佛,人人应当做佛。这是佛法、佛教教育里,常常提示的。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应该有的。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甚麽呢?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本觉,我们本来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我们现在迷了,迷甚麽呢?把我们的本觉迷了,把我们自己无上正等正觉迷了,迷失了。诸位要晓得,这是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几时你觉悟,你这个智慧马上就恢复。你的智慧恢复之後,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佛在华严,在圆觉上,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怫教是绝对的平等。佛教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成就我们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通通明了,佛法求的是这个。所以他跟宗教不一样,宗教里面一定要有个宇宙主宰的神明,佛教里面没有。

我们供佛,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供养他是纪念老师的意思,没有把他当神明看待。我们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他也是佛的学生,他是前面的学生,我们是後面的学生。我们跟观音、势至菩萨是同学的关系,他学的在我先,我学的在他後,他是我的老学长,是这个关系。当然老学长学问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们也可以把他当做老师来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实际上是同学,同一个老师教的。一切菩萨跟我们是同学,佛是我们的老师。

所以我们称「佛」,称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面才有师生关系。所以大家明白,不要迷惑了。
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7:2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段讲它的教学方针,这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佛教里觉而不迷,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令能明辨,就是明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能够明了与辨别宇宙人生一切万法,那是真的、假的?你能够辨别,那是正、邪?甚麽是「是」、「非」?甚麽是「善」、「恶」?甚麽是「利」、「害」?你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学佛,决定没有颠倒。所以佛教非常非常之伟大,非常之难得可贵。

建理智,不是感情;大觉,不是迷惑;奋发,不是懈怠;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惠以真实之利,看了好多遍。佛陀教育给我们是真实的利益,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的苦难。连生死问题都能解决,其馀的都是小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超越六道轮回,怎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不灭,这是大问题。所以世间的小问题,鸡毛蒜皮,那不足以道的。大问题都能解决,何况小问题呢?我们要真正懂得,真正肯修学,学了这一身本事,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获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所以大家要真正晓得,佛教教学目的目标,没有一个不响往来修学的。所以佛教超越宗教,因为它是教育。

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一个学期,他们的研究院学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学院跟他们上过课,我都劝他们皈依三宝,好好的学佛。为甚麽呢?学佛绝对不违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儿女。你今天皈依三宝,到佛门里面来学佛,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和你是上帝的儿女,没有冲突嘛!你在家里有父母,你在学校有老师,不能说我到学校念书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没有这个道理,到这里来是求学。如果你不肯到佛教里面来求学,上帝虽然说这个儿女很好不错,但是很可惜没有受过教育。如果到佛门里来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这个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上帝脸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变成宗教,那麽它就冲突了。好像我学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换句话,这个问题就解开了。

所以佛教跟任何宗教不冲突,跟任何国家、社会通通没有冲突。它所求的是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目标。那我问你,你学宗教要不要求这个?你要求这 个你没有智慧不行,你辨不到!所以一定要把佛教认识清楚,佛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情?所以现在有很多排斥佛教的,为甚麽排斥呢?对佛教无知,不了解。看到外面拜拜,这种是宗教的迷信的佛教,所以说佛教是迷信。人家说我们是迷信,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为甚麽呢?你到外面寺庙一看,真的是迷信。你们这些学了佛了,皈依了,甚至受了戒了,问你们迷不迷?迷啊!佛教是甚麽?不知道。修的是甚麽?也不晓得。学的是甚麽?也不晓得。你怎麽不迷呢?所以人家说我们迷信,我们没法子回答人家,是迷信嘛!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没辨法接受。

那麽教学的目标,我们明白了,才晓得佛教是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美好。那麽教学的纲领是甚麽呢?这个很重要。抓到纲领,修学就容易了。大乘佛法以三皈、四弘、六度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就是我们常讲佛教修行。修的是甚麽?修行後面有个简单的表-修正行为。这两个字的意义要搞清楚。

甚麽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佛法用三条,身、口、意,通通包括了。身体的一切造作,身的行为。口里面的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思想、见解、念头是你心里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听到修行,以为一定是吃长素,是每天敲木鱼念经,这个叫修行?这误会了,都搞错了。真正修行在那里呢?起心动念。我念头起来了,晓得我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过来。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这错了,马上改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在那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开口说话,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不该说, 说错了,我们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身体的一些动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

每天拜佛、念佛那是样子、形式。形式对真正修行人来讲那不重要。不重要为甚麽要有形式呢?形式跟唱戏表演一样,作秀的。做给那些人看的?做给那些还没有学佛的人看的。那些学佛的人那麽虔诚,到底佛教是甚麽?你们这样的拜,磕头,你就可以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了,他就恍然明白了。用这种方式引诱他好奇,引诱他来问,他来问,你才能教他。他不来问你,你教他没有用处。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师道非常之尊严。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这个人怎麽来呢?就是一个传一个,让他来。我们表演,做这个样子,引诱他。他来了,来了之後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给他。所以要知道我们唱赞庄严,都像唱戏一样,唱给看戏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这个意义。即然我们扮演那个唱戏的人,也要认真,要唱得很像样子,不能随便,要像那个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所以佛教教育用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7:24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原文还有大段由于篇幅的关系和照顾到朋友们的视觉疲劳,没有转载。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http://www.amtfamtf.net/fjrm/rsfj.htm点击浏览~
谢谢关注!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0:05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财富观
一、怎样看待财富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财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能够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物质文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了功利社会。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或造假卖假,以不法手段来骗取钱财;或铤而走险,以走私贩毒来牟取暴利;或以权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来贪污受贿……当这些不法行为和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就一叶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辞。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2、净财
  佛经中也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那么,什么样的财富属于净财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0:0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文章篇幅较长,现为大家提供网址,方便大家继续浏览~
http://www.foyuan.cn/bbs/dispbbs ... 23&replyID=33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