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李安电影的主题和中国文化因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8 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安的电影看了不少。90年代中,看的第一部李安的电影是“喜宴”,到如今的“断背山”,几乎主要的都看了。很多人都说李安的电影很西化,而李安自己却说自己的电影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如何,不妨看看他的几部主要作品中的主题和制作手法。

看过的李安电影中,印象一般的反而是多项提名奥斯卡的“感性和理智”。这部电影拍得很细腻,电影的手法很高明,但缺乏一种主题的冲动,精致而没有内涵。不过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要拿任何大奖,都会是“不可能的任务”,其过份的小资情调和内容限制了主题的深度。还有就是“绿巨人”,虽然李安尽量想揭示人性的多层面,但是卡通片到底是卡通,娱乐性太强,很难精雕细刻。因此我选了几部其他李安的艺术电影,谈谈李安电影中主题的连贯性,还有他制作手法中明显的中国文化因素。

~~~喜宴~~~

这是一部早期讲同性恋的电影,当年还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不过“霸王别姬”深沉的史诗风格,公平地讲,从艺术性上压倒了“喜宴”。作为李安冲向世界的第一部电影,同性恋情节仅仅是他依附国际潮流的手段。仔细一看,这部电影更多讲的是东西方人文、代沟和文化传统。有个情节,儿子举办喜宴的餐馆,老板是老父亲当年在国军的老下属。老板听说老上司来了,激动地跑出来觐见自己的老上司。在宴会结束后,老板在大门口,亲自鞠躬为老上司送行。这个非常具有东方情义的镜头,连老美看了都感动不已。此外,电影还涉及了很多移民的苦恼,如一个台湾姑娘想嫁一个白人,但父母不许,逼她来和其他华人相亲。种种此类,可惜这部反映多层面文化的电影,被一个“同性恋”标签给贴死。

“喜宴”里观众已经能看到李安一贯的主题,面对人生,一个人不要给自己造成遗憾,不要给自己爱的人造成遗憾,要真实面对自己和所爱的人(“卧虎藏龙”中的一句台词表达了这个主题意义),要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不过李安也是个现实的人,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主义强加给观众,而是常常在结尾留下一段空白,让观众在品味和选择。电影中儿子为了父母而假结婚,伤害了自己的白人男友。而假装的事情,终究会戳穿,从而导致了更多的伤害和无奈,连那位为了身份而假结婚的大陆女子,也从中尝到了感情的苦果。李安同时是个软心肠的人,他没有让这些情节纠缠得过长,而是通过那位一直好像不知情的老父亲,一句淡淡的英语,说出他早就看出来儿子和那个“白人朋友”的关系,到此电影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老父亲的开通,也为电影带来了一个较为“团圆”但不完美的结局。为了儿子的欢乐,老一代只能含泪放弃了传种接代的梦想。儿子和父母之间的无奈,给这个结局带来现实的沉重感。谁对谁错,李安没有给出答案,让观众去思考。

这部电影虽然讲了一个文化冲击的社会现象,但其内涵,却比许多国内拍的电影更“中国”,更“传统”。李安对于人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白描”处理,让我看到国画中的“空白”艺术,那些空白处,给予赏画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李安的白描手法,与此如出一辙,并在他所有后来的电影中广泛使用。有时候,他会通过镜头的闪回,故意先讲结果,然后通过一句话,让观众恍然大悟这个结尾中的前后各种原因。在这部电影里,老父亲一直低调的形象,和后来突兀的讲英语而开通的态度,就是李安这种典型的处理手法。至于老父亲突然能讲英语是否合理,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老父亲对儿子生活的的态度的理解和宽容。

还有就是李安那与众不同的幽默感。他的幽默不是硬滑稽,有时候会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动作语言,略微“放大”一些,让人看了会心一笑。有时候会把我们心里想做的而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或说的话,大胆地做出来讲出来,让我“舒”心大笑。这点在很多他以后的电影中还会出现。而有时候,他的幽默则是非常的卓别林,让观众在笑时流泪。他的幽默能让我们长时间回味,这点很东方,也很中国。

“喜宴”是李安电影生涯的转折点,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可见美国电影学院对当年初出茅庐的李安的认可。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台湾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浪潮。从此台湾年轻一代人对于同性恋的观点大为改变。这大概是李安自己都没有料到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李安很多电影,都会取得令他意想不到的商业表现和观众反应。

~~~饮食男女~~~

非常传统题材的一部电影。老父亲(由喜宴中饰演老父亲郎雄出演)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厨师,可是妻子早丧,他一手拉扯了三个女儿成人。生活的压力和感情的孤独,使得他一天失去了一个厨师必不可少的功能—舌头的味觉。从此他做的菜,必须要让另一个老友厨师尝味后,才敢端出去。三个女儿也各有感情的失落。有的被工作干扰,有的不敢表白而只能沉湎宗教信仰中,有的爱上不该爱的人。还有女儿孩提时代的邻居朋友(一位单亲妈妈),这些人物的苦恼折射出当代台湾社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织冲击。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延续了“喜宴”的多层次社会文化的主题。

到了后来,随着女儿们一个个不再愿意被社会观念所拘束,冲出各自的心理“蚕茧”。特别是那个内向听话的基督徒女儿,突然变得非常“出格”,后来和一个体育老师公开骑着摩托车“私奔”。 原来看似很摩登的一个女儿,生活很不检点,后来反而变得传统了。老父亲哪位“尝菜”的厨师老友去世后,老父亲不能再做菜了,生活也变得更孤独。老友的去世,让他看到人生苦短。正当大家都认为老父亲可能最终会和自己并不喜欢的、说话喋喋不休的老妇人(喜宴中演母亲的归亚蕾)成亲时,老父亲却扔了一个炸弹,原来他想结婚的对象,是那位有孩子的、自己女儿孩提时代的邻家好友。老父亲一宣布这个消息,那位话很多的老妇人听了先昏厥,后来大哭大闹地要回美国。连一向最开通的摩登女儿都听傻了眼。正当电影情节冲突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李安却突然让电影嘎然而止。镜头一晃,看到那个摩登女儿在老父亲的老宅里,一个人在静静地享受着烧汤的乐趣。老父亲来看她,她给了父亲一碗自己做的汤,老父亲尝了一口后,说,我又能尝到味道了。

和喜宴一样,这部电影属于轻喜剧类。这部电影情节很突兀,一个情节大浪后,接着一个短暂寂静,之后往往是一个更大的意外。电影里面笑话频出,突兀的情节很多。如那位信基督教乖乖女,一直打扮平实,但在接到一封匿名情书后,一天猛然打扮得风姿卓越来到学校,那股不可挡的魅力和气势,惊得学校的男中学生们看了发傻,老实交待了自己的恶作剧。一次还是这个乖乖女,受够了邻居没完没了地“爱情卡拉OK马拉松”,撒泼一样地搬起自己房间的几个大喇叭音箱,对着邻居的窗户,高声放起“伟大基督”的圣歌。而那位自做多情、说话没完的老妇人,老来缠着老父亲。那种羞答答、而又情不自禁的样子,看了让人捧腹,拍摄手法类似传统相声。

白描的手法,最为体现在父亲和邻居小女的关系。电影中只用了一个“换便当”在开头点了一下。邻居姑娘的小儿子不喜欢妈妈做的便当(午饭),为此老父亲每天给小孩子悄悄做个好吃的午饭,自己吃那个小孩妈妈做的难吃的便当。这些蛛丝马迹,呼应了后来两人走到一起的结局。这对“老少恋”如何开始和发展的,电影将这段彻底地隐去,因为表现这段感情对于电影主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电影的结尾,老父亲又能尝到“味道”。人生的味道,终于回到了老父亲的生活中,没有成为老父亲的遗憾。女儿的微笑,也冰释了两代人的心结。

~~~冰风暴~~~

此片描写了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颓废生活和心灵历程的电影。电影中有年轻的新星如特比-莫盖儿(后来主演蜘蛛人等电影),还有好莱坞一等一的演技派明星如凯文-克莱,雪歌妮-薇弗等人。电影在一个充满压抑和沉闷的中产家庭开始。父母(克莱和薇弗)感情冷淡,青春期的儿子(莫盖尔)在学校里被人嘲笑欺负,自己也没有信心向喜欢的姑娘表白。小妹妹更是因为父母的不关心、无人交流而变得脾气暴躁。一次,儿子为了自己心爱人去城里参加一个晚会。父母则去参加了一个为无聊夫妻们组织的郊外“换配偶”晚会。就在那个晚上,一场冰风暴来临之后,所有人家的命运,将在这冰风暴之夜而改变。

电影的情节处理是极为典型的美国“独立制片人”风格(Independent Movie),这类电影以反映现实社会题材为主,一般涉及妇女及黑人权益、家庭暴力、色情、毒品、同性恋等题材,往往是美国未来主体电影题材和拍摄手法的风向标,电影节奏较慢,情节的意识流较强,对于演员要求极高。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充分发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将儿子的晚会、父母的晚会、以及邻家一个小孩子在冰风暴中不幸被落下的电线电死这三大主线,交叉进行的近乎完美,因此让观众没有感到电影故事过于拖沓。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过去李安轻喜剧完全不同,不过李安的幽默还是穿插其间(如儿子伺候被酒精和毒品放到的暗恋女友),让这个基调很灰暗的电影没有变得过于压抑。三条线的发展扣人心弦,在邻家孩子触电身亡后,所有人的感情爆发压得观众有些喘不过气。于是李安故伎重演,在电影情节进行到了“大撞车”的时候,给了观众一个意外的结尾。

电影最后儿子坐着火车回来,在火车月台,意外地看到父母全家,静静地站在月台等他。儿子开始流露出意外的表情,紧接着一个会心和阳光的微笑。在冷漠的基调上,李安给电影结尾抹上一片温情的色彩。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似与“喜宴”、“饮食男女”不同,但拨开表层,看到的是相似的主题。那就是,学会珍惜生活中的人和亲情,对于你爱的人,不要熟视无睹,不要让一切走到覆水难收的那一步才后悔不已。电影中触电身亡的邻家孩子,就是这个主题悲剧的一面。而温情的结尾,再次表现出善良李安发自内心的理想主义。

“冰风暴”之前,李安曾于1995年拍摄了“感性与理智”并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不仅证明了李安驾驭西方电影题材的能力,还征服了包括爱玛-汤普森等世界级演技派英国演员(汤普森在获得最佳改编奖后提到李安时说,有时候李安对自己的了解甚至超过自己)。要知道东方导演和西方演员的配合相当困难。当年大名鼎鼎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好莱坞拍电影,由于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冲突,以至于自杀(被救治)。李安的辛苦没有白费。接下来他拍的“冰风暴”,虽然没有得到重要奖项的注意,但这部电影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反响巨大,社会影响力远超“感性与理智”。两部风格完全不同的西片,为李安今后再拍西片,打下坚实的基础。

~~~卧虎藏龙~~~

李安一直有个武侠梦。于是在成功拍摄了“感性与理智”、“冰风暴”、“Ride with the devil”(西部片)三部西片后,宣布要拍一部面对东方观众的武侠电影。当然,对于以拍摄文艺社会主题片为主的李安,这是一次莫大的挑战。于是一个集合两岸三地中美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出现了。

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也带来了对李安电影极少见的争议。东方观众,特别是大陆观众,认为这不象武侠电影,对话情节幼稚。西方观众则认为这部电影是个多元素、面对多层次观众的精品。以在下看来,大陆的观众,由于多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80年代的理想主义,已被90年代10年的高度物欲化和社会冷酷现实所侵蚀。在生活压力下的大陆观众,他们的娱乐口味,偏向快节奏、暴力、简单搞笑、黑色幽默以及对感官有强烈刺激的电影,因此好莱坞动作大片和大场面电影大受欢迎。加上多年香港的高速、血腥、无理头武打片的熏陶,大陆浮躁的人心已经很难接受一些类似教条的传统道家思想和感情的理想主义。因此造成了很多中国观众对温情脉脉、喜欢讲“道”的李安电影,感到不耐烦,看后不过瘾,觉着李安的电影,显得过于儒雅天真、不着边际。

而李安的理想主义和东方哲学,却在当今长期精神空虚的西方世界找到了知音。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如儒释道理论以及中医、武术、风水等在西方大行其道,还有香港影艺人员如成龙、袁和平、吴宇森、李连杰等在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西方的主流社会,第一次真正地对东方文化表示了兴趣。对于西方主流社会,过于艰深的东方哲学、复杂故事情节和侠义等传统观点等,他们消受不了,而较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讲道”,更能让西方观众接受。

过去华语武侠片注重东方的“情义”主题,佛道思想仅仅是个“武打”装饰,与武功和电影情节有着明显的隔离感。李安与过去武打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与武功、情节、人物命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未了的悲剧”结尾,打破过去自己电影一般较为明亮的“半团圆”的结尾方式。从这点来讲,卧虎藏龙是一部披着武侠外衣的社会文艺片。

该电影秉承了李安一贯喜欢多重情节渲染气氛的做法。从秀莲对李慕白渴望的眼神开始,情节以“藏”(hidden)字铺开,宝剑失窃后,秀莲与蒙面人的打斗和神秘陌生人的飞镖;秀莲与玉姣龙会面时,奶娘(玉狐狸)的冷观;还有父女俩人夜半观望玉蛟龙和奶娘等镜头,处处留下悬念。线索之多,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可就是这么一个“铺”得很大的中文电影故事网络,却让辛苦读字幕的西方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一看再看。

这部电影手法东方色彩之浓,超越了任何一部中国电影。在情节上,描写两对英雄恋人不完美结局前,先安排了刘总管和官差女儿的结合,颇似“红楼梦”一开始贾雨村与姣杏的红尘得意。一些小细节,如刘总管跳入荒园找差官父女,那个藤条交错的荒园背景,如同一幅单色国画;王爷府没有太多的装饰,却把王家贵族气派渲染得恰到好处;满清贵族女子们说话低半度的口音、化妆(樱桃口等)、典雅的举止等,都比国内所谓的清宫戏,感觉更加符合历史原貌。半夜打斗时,树丛中寒鸦群飞,渲染了月黑风高的氛围。李安细腻风格,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可谓登峰造极。

在立意上,李安不再温情,这次他将人生的遗憾和悲剧,完完全全地放在观众面前。当李慕白发现自己被毒针射中,美国电影院内观众不禁一阵的惊呼(甚至有的人流泪)。放毒针的玉面狐狸,却挣扎着、意外地说出自己要杀的人是自己一直当成亲人的玉姣龙,她临死前的一番话,让人对这个杀人恶魔,也产生了一丝怜悯。李慕白的遗憾之死,秀莲的绝望痛苦,和玉蛟龙的无边悔恨,说明了人生和命运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大侠还是普通人。当你不珍惜爱情,爱情将离你而去,当你不珍惜亲情,亲情将离你而去。当发现一切都到了无法挽回之时,曾经高傲自负、为所欲为的玉蛟龙,将自己的愿望,交给了上天。她飞身而下的一刹那,没有人说得清她许的愿是什么。但观众知道,她已经不再是哪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大小姐,可是这一切,是否来得已经太晚。

观众在为李慕白和秀莲爱情悲剧而泪洒后,对玉蛟龙的抉择产生了无限遐想,这个悲剧色彩的结尾,使很多观众陷入对人生的反思。电影角色的一些警句对话,开始在观众脑海中浮现。为此很多欧美观众,多次回到电影院看了多遍的“卧虎藏龙”。李安的一句“人人生活中都有把青冥剑”,非常显著地将自己电影的立意,大白于天下。

虽然“卧虎藏龙”并非完美(如那段插入的沙漠回忆),可这部融女性解放、爱情、武打、悬念、哲学、和东方美女的电影,倾倒了西方观众。它有娱乐的一面,有深沉的一面,有讽刺幽默,有悲剧浪漫,以至于看完后,你很难给这部电影一个确切的归类。该片在美国上映,先以“艺术武打类”而在美国的艺术电影院放映,放映地区集中在华人多的加州和纽约等大都市。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不同种族的美国观众们在艺术电影院排起了罕见的长龙,一位艺术电影院老板说,二十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他看到观众为一部外国电影排起如此长的队。我们在纽约时,甚至出现周末票售空的情况。之后电影开始在几百家影院放映,票房飙升到美国电影排行的前十。之后在我工作的美国公司中,连那些的女秘书也开始去看这部“打字幕”的外国电影(欧美放映外国电影都采取字幕,而不用配音,因此很多美国人因为要看字幕,而不喜欢看外国电影)。

美国女秘书的狂热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将创造奇迹。随后“卧虎藏龙”的电影广告开始在三大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播出,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亚洲人拍的电影能得到美国主流媒体如此的广泛青睐。后来“卧虎藏龙”终于像所有好莱坞大片一样,在美国数千家戏院上映,最后以一亿两千七百万美元的票房纪录,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外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当美国电影学院宣布奥斯卡提名电影前,所有的亚裔美国人和亚洲人,都惴惴不安地等待“卧虎藏龙”的命运。结果,“卧虎藏龙”创纪录地获得7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此后,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对话被欧美年轻人广泛引用。青冥剑的模型甚至在各大国际航空港和国际航班上销售。多年过后,很多美国人仍然难忘这部中文电影。

~~~总结~~~

李安的“断背山”,其实还是沿续了“卧虎藏龙”的立意。李慕白和秀莲的爱情悲剧,成了两位牛仔的终生遗憾,神奇的“青冥剑”也转化成了美丽的“断背山”,中文变成了英语。但本两部电影本身的立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拍摄手法上,还是那样的白描手段,两个牛仔相爱过程基本被推向了后台,李安仅仅通过几个短镜头(如两人的工作交谈、打猎和互相嬉闹来点了一下。他们的相爱是否逻辑上行得通,这不重要。但在表现他们深爱的痛苦时,李安却不遗余力,毫纤必现地拍出来,如第一次分别后恩尼斯独自在墙边弯腰痛哭等。这种“反衬”白描手法,李安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李安的幽默感也常让观众禁不住流泪地微笑。如恩尼斯妻子看到自己丈夫和杰克拥抱接吻后,那种震惊不解、如在梦中、欲问还休的神态,观众看后,往往大笑之余,又为这个妻子心碎不已。甚至电影配乐,“断背山”也采用了与“卧虎藏龙”类似的简单的回旋曲结构,只不过一个是美国乡村音乐,一个是中西结合的古典风格(两部电影的配乐都拿了奥斯卡奖)。

李安的电影,从喜宴、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到如今的断背山,有着类似的主题意义。而这一主题意义,以及他的制作和艺术处理手法,其实是非常东方的,非常中国的。李安在奥斯卡得奖后,提到他的电影灵感和制作,深受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应该讲他的话不是官样文章,而是实话实说。我们大陆的导演们,从中也该有所启迪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