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军事]在美国看美、中、日战争实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0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参议院预计到9 月份表决给予中国永久NTR (正常贸易关系)议案(众议 <BR>院已通过)。近来有些对中国不友好的议员,又横生枝节,提出中国威胁美国论, <BR>试图进一步阻挠该议案的表决。中国是否威胁到美国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请教 <BR>了有关专家(此处不便披露姓名),了解到下述情况。 <BR><BR>  即使算隐性军费中国仍最低 <BR><BR>  美总统克林顿签署的国会1999年度军费拨款法案,1999年美军费支2860亿美 <BR>元,占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据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统计,1999年中国国会 <BR>(全国人大)批准的军费支出为100 亿美元,额外隐性军费支出为100 亿美元, <BR>中国1999年度军费支出合计200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日本国会 <BR>批准的1999年度日本国防卫费用支出总额为540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 <BR>之二点五(因日元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贬百分之三十六,1999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缩 <BR>水一万余亿美元)。 <BR><BR>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以绝对值计算,1999年度军费支出,美国占中国 <BR>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一,日本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三, <BR>中国只占自己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是最少的。 <BR><BR>  笔者接触的美国专家认为,和美、日军费绝对值相比,中国军费增幅尚有相 <BR>当弹性空间,至少可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点五,即250 亿美元,甚至可 <BR>提高到百分之四,即400 亿美元。这些专家认为,在这一军费比例下,中国基本 <BR>上仍可被认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至于被视为“穷兵黩武”和“中国 <BR>威胁”。 <BR><BR>  中国战争实力不可低估 <BR><BR>  美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军备缺钱而感到悲观,因为从国 <BR>民经济结构和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日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BR><BR>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美国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BR>的百分之七十四;同年日本的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 <BR>七十;而中国的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BR><BR>  这就是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美日的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于不决定国家战 <BR>争实力的社会服务业。换言之,美国的各大城市夜总会的消费收入、美国从新州 <BR>大西洋赌城到加州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消费收入、日本的夜总会收入、日本的其他 <BR>娱乐场所消费收入等等,虽然可以为美、日社会创造出钞票,在战时却无法转换 <BR>为战争能力。 <BR><BR>  实际上,这些专家认为,在决定国家实力的工业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 <BR>等能力方面,美、日并不比中国占多少优势,有些项目中国已与美、日并驾齐驱 <BR>或者超越了后者。 <BR><BR>  例如,中国钢产量、造船顿位、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化工材料等,与美国不 <BR>相上下,而中国的水泥产量,是美国的六倍!更重要的是,中国绝大部份战略资 <BR>源,都在中国境内,而美日则有许多战略资源仰赖进口。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的 <BR>国民经济一旦转入战时轨道,其“撑下去”的巨大自持力,将远远不是一些日本 <BR>人吹嘘的“一天就可打完第二场甲午战争”那么容易对付的。 <BR><BR>  中国难享购买力平价优势 <BR><BR>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据1999年度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劳动力价格远低于 <BR>美日。同样是一美元,在中国的实际购买力是在美、日的五倍。 <BR><BR>  如果世界银行这一统计是准确的话,那就意味着,按照美国技术标准,建造 <BR>由一艘中型航母、四艘驱护舰、两艘核潜舰、一艘补给舰所组成的一个航母战斗 <BR>群,美国需耗资200 亿美元,而中国仅需耗资40亿美元。 <BR><BR>  不过,这绝不等于说,中国的200 亿美元军费,实际上等于1000亿美元,因 <BR>为有不少尖端武器,中国需向外国购买。而中国对外军购时,其购买力平价不但 <BR>对美、日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西方国家仍然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技术武器装 <BR>备,外国武器商因此可对中国漫天要价。此间观察家认为,中国要想真正享受购 <BR>买力平价的优势,就必须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 <BR><BR>  日本难再威胁中国 <BR><BR>  美国专家认为,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利益,要说威胁,仅仅是在台湾问题 <BR>上,中国可能被迫面对美国的干涉。不过,这些专家认为,中国对日本,却是一 <BR>个可以感觉得到的巨大存在。他们说,尽管日本军费开支高于中国,但已经很难 <BR>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因为中国可以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日本对中国却 <BR>不行。在和中国对抗时,日本的王牌,还是美国的核保护伞。 <BR><BR>  专家们举例说,日本现有25座核电站,并计划2020年以前再增建20座,使核 <BR>电达到其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日本经济本很难经得起现代战争 <BR>的打击。数十座核电站一旦遭到摧毁,国民经济将陷于瘫痪。 <BR><BR>  日本对于朝鲜的火箭试射卫星飞越其岛屿上空甚为恐惧。最近中国的一艘海 <BR>军观测舰,在日本津轻海峡的国际水道上游弋一次,也把日本右翼吓得够戗,连 <BR>声诺诺,不再到钓渔岛随意滋事挑衅。(观察家指出,这一事实显示,国家实力 <BR>的威慑效用,远大于民众赴钓渔岛的示威)。 <BR><BR>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战略腹地的日本,一直在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从二战结 <BR>束以来,日本不断寻求美国把日本原来强占的琉球和中国的钓鱼岛私授日本,以 <BR>便将其战略纵深增加到1000海里。 <BR><BR>  日、中再战将有可怕结局 <BR><BR>  按照这些专家的设想,如日本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中国可在东北吉 <BR>林省部署中程地地弹道导弹,或在黄海部署中程潜射弹道导弹,或跨过轻津海峡, <BR>在日本海部署中程巡航导。这些导弹在卫星精确制导下,都可轻易毁灭日本诸岛。 <BR>此外,中国还可用海军潜舰布设核水雷,在日本近海的传统地震带核爆,引发地 <BR>震海啸淹没日本诸岛。 <BR><BR>  总之,此间专家认为,对日本怀有“靖康之耻尤未雪”之恨的中国,下次若 <BR>再与日本交手,不会以常规海空军与之正面缠斗。“一天之内就打完第二场甲午 <BR>战争”的结局,不大可能再是中国的战败,而是很可能是日本国的消亡。到时候, <BR>日本天皇即使想发第二次“终战”投降昭书,只怕都很困难了。 <BR><BR>  中国想威胁美国不难 <BR><BR>  英国《经济学家》最近分析说,无论俄、中如何反对,美国必将部署实际上 <BR>是针对俄、中的NMD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BR><BR>  但美国的专家却指出,不要说俄国,中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让美、日的导弹 <BR>防御计划落空。中国的中远程核武实力,足以击破NMD 与TMD 计划。 <BR><BR>  这些专家按照EKV (EXTROATOMPROPHICKILLINGVEHICLE,外层空间拦截器) <BR>击毁率+遭受第一次核打击毁损率+幸存核武对敌第二次打击力的方法,计算出 <BR>如果美国在2005年前部署250 枚EKV (以拦截50枚弹头),则中国须部署1176枚 <BR>中远程核武。如美2010年EKV 扩充到500 枚(以拦截100 枚弹头),则中国的远 <BR>程核武须再增加一倍至2352枚。 <BR><BR>  中国有没有这种能力呢?据他们掌握的资料计算,中国无须将经济转入战时 <BR>状态,在目前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就可轻松胜任地每年生产30枚DF-41、20枚JL <BR>-2 、一至二艘094 核潜艇。 <BR><BR>  按照这一速度,中国在2005年完全可以部署150 枚每枚携4 个以上弹头的陆 <BR>基机动DF-41和8 艘094 核潜艇(每艘载16枚各携4 个以上弹头的海基潜射JL- <BR>2 ),这就将使中国的陆基和海基新式中远程核武总数达到1176枚之多,从而对 <BR>美国(更不要说日本)构成无法拦截的威胁。根据同样道理,中国要想在2010前 <BR>将弹头数翻倍,亦非难事。 <BR><BR>  问题是中国想不想威胁美国 <BR><BR>  何况,中国还可以部署以战略轰炸机为平台、载有核弹头的空基中远程巡航 <BR>导弹HN-2 ,从而使中国的战略核武形成陆基、海基、空基的立体威慑。 <BR><BR>  此外,中国尚可使用威胁美国“软肋”的另一“杀手锏”--- 向美国的传统 <BR>敌对国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鲜等扩散大规模杀伤武器技术。这将增加中国和美 <BR>国谈判时的筹码,并降低美国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的意愿。中国被迫扩充核武库 <BR>的结果是,美国将不得不在中国全新战略核实力面前妥协,寻求建立美中战略平 <BR>衡新格局。 <BR><BR>  这些专家指出,上述构想,只是一种可能,并非现实。至于中国是否真想威 <BR>胁美国,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们认为,中国一方面确需对美、日形成一定的威 <BR>慑,以抑制台湾的独立幻想并争取南沙群岛主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威 <BR>胁”被感觉和夸大到令中国四面楚歌的地步。要取得这两者间的平衡,不但要靠 <BR>战争能力的建立,也取决于中国的外交策略。(完) <BR><BR>原载:侨报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