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7月10日起,在金港城北门口持砖砸车的兰州老人阎政平就被媒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友给老阎不断冠以“砸车怒汉”、“板砖大爷”的称号。纵使如此,老汉并未“退缩”。7月12日,还是在金港城北门口,老汉挥起老拳砸向一台闯线汽车。“当时手里没有拿砖。”事后老人这样回答。 与人们当初想象的相反,阎政平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每天都在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记者,重复着同样的话语。“身边的朋友都劝我,叫我不要再露面。”老人点了一支烟说,“我之所以继续接受采访,希望媒体关注的不再是砸车本身,而是斑马线。砸车对我而言,是一场‘战斗’,然而,媒体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也是我所愿所盼的。”
和网络热议的相反,阎政平绝非一个“神经质”的老头。1941年,为躲避战乱,6岁的阎政平和母亲从山西孝义“逃亡”至甘肃兰州。这个外界看来很“不文明”的老头,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藏文研究班,研究生学历。在老人家里,他告诉记者: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的“炮”其实就是杠杆原理下的抛石锤,因此,古代的炮都是“石”字旁的。说话间,他拿起客厅里的废纸,上面大大地写着一个“砲”。他说:“我绝不是一个喜欢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人。”
话题依旧围绕着砸车。“坦白地讲,砸车,是我精心设计的。”
“首先是选址。出行的人在灯柱东侧,我选择在马路南面、灯柱东侧打,这样就不会伤及行人。石头的大小也要考虑,太小,起不到作用;太大,会危及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这个思维缜密的老人接着说:“我想对被砸车辆车主说几句,我和你们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砸车,不是冲哪个人去的,而是针对整个斑马线上闯线车辆的。”
有这样一个细节:砸车事件发生第二天,记者采访阎政平时,老人声音沙哑、情绪稍显低落。相隔3天,记者再次见到老人时,他的情绪明显好了很多,很健谈。数以万计的网络支持,很大程度缓解了老人心头的压力。
一起“蓄谋已久”的砸车事件,最终成了测评民意的试金石,结果:支持老人砸车行为的占到多数。阎政平说:“这至少证明我做的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