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钢琴师》陈述灾难,用《苦月亮》讲述爱情、在《唐人街》例数罪恶、借《苔丝》坦白对人生的无可奈何……无论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都是传奇。 
在世界导演中,罗曼·波兰斯基的名字一向富有争议。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他的作品弥漫着彻骨的冰凉与阴寂,那种揪动人心的强烈痛感和冷漠得刺目的边缘感,是他影片的标签。 
恐怖笼罩的童年 1933年8月18日,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他的童年时代,笼罩在反犹排犹迫害大潮的阴影下。 3岁时,为逃离迫害,他的画家父亲决定迁回波兰克拉科夫老家。5岁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波兰斯基的父母和叔叔被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于难,但母亲却惨死在纳粹毒气室。他被父亲推进夹墙,才得以幸存。7岁开始,他不得不在波兰游荡,四处寄居,侥幸生存下来。这些恐怖的经历,对波兰斯基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筹拍《辛德勒的名单》时,曾多次邀请波兰斯基出任导演。当年,波兰斯基的亲人和几个朋友都曾关押在电影中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他觉得这个题材太痛苦、离自己太近,坚持拒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