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描写山水的成语 描写山水的佳句
山水万重书断绝。—— 唐代诗人 元稹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山水名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这两句大意是:青山年年依旧,永不衰老;绿水岁岁谎淌,永远存在。此名句原来描写自然山水的永恒,因其暗含哲理,故后人常以之比喻正义事业或英雄人物的强大生命力。尤其是“青山不老”一句,经常被人日引用。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过始宁墅》
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绿箍(xiǎ0小):嫩绿的细竹。媚:妍美。此处用如动词,有献美以表示友好之意。清涟:水清澈而有波纹。这两句大意是:天边的白云环抱着清幽的山石,嫩绿的纽竹频频向清澈的水波献出妩媚娇柔。诗文着一“抱”字和“媚”字,使自然山水富有了人的灵性和美好情感。这种以拟人手法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方法,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与情趣美。很值得今天写作时借鉴。
山邻青塞断,江向白云平。—— 唐代诗人 王维 《送严秀才还蜀》
唐·王维《送严秀才还蜀》。这两句大意是:绵延群山被巍巍关塞横断,滔滔大江与天边低垂的白云相接。此名句表现蜀地的山水风光。上句写山塞的雄伟,下句写江面的辽阔。一纵一横,相映成趣,一“青”一“白”,色泽明丽,这种生动活泼的山水描写,为今人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在表现类似景色时,可以原句借用。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唐代诗人 王勃 《咏风》
唐·王勃《咏风》。这两句大意是:当日落西山,山山水水都寂静下来进入梦乡时,她(风)又吹响了松涛,为您奏起了美妙的乐章。《咏风》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把风的动态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并赋予人的感情。风卷松涛本是自然现象,作者却说是“为君”奏乐,是有意识的行为,把风描绘得栩栩如生,脉脉多情,给诗增添了意趣。拟人手法运用得体,可使形象生动,平添诗情,写作上可作借鉴。
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唐代诗人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 关于山水的名言
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旧难名:自古以来就难以述说其美。名:名状,形容。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山青水的秀美之地,自古以来就难以用语言形容她的佳丽。首句用谢眺《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成句,赞美江南景色,下句独出机杼,进一步言其秀美难以名状,将江南景色描写得更为动人。这两句诗可用来赞美江南山水的清秀宜人。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代诗人 刘眘虚 《阙题》
唐·刘眘(shèn慎)虚《阙题》。这两句大意是:崎岖山道,盘旋而上,被苍茫云海遮掩;春色可喜。明丽悠远,与清清溪流一样绵延不断。此名句诗味盎然。白云、青溪,山明水秀。山道弯弯,春景融融,可谓诗中有画。上句刻写一个“尽”字,下句突出一个“长”字,匠心独运。二字一抑一放,一断一续,于对立中自现诗趣。此名句写春天的山水胜景,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其艺术手法值得夸今人借鉴,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唐朝诗人 崔颢 《舟行人剡》
唐·崔颢《舟行人剡》。这两句大意是:山外青山,连绵不绝,好像永无止境。绿水相连,奔流不止,水流何等悠长!此名句感叹青山无尽,绿水长流,眼界开阁,感慨万千,具有强烈的时空感。这种直言其事,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虽不新鲜,但其情真挚感人,使读者易于和诗人两心相通,产生共鸣。其中的道理,值得今人写作时妙悟。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水调歌头》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五岭皆炎热]。五岭:大庾蛉,越城岭、萌渚岭、骑田岭、都庞岭为南方五龄,此指岭南地区。这两句大意是:广大的南方地域都是炎热难耐,唯独桂林风景物候最为宜人。词句可用于对桂林山水气候的赞美,其反衬手法可资借鉴。
林断山更续,潮尽江复开。—— 南朝齐文学家 王融 《江皋曲》 山水名言
南朝·齐·王融《江皋曲》。这两句大意是:茂密树林的尽头,有连亘的青山接续,走到沙洲的尽头,江面而又开阔起来。此条上句写山连树,树连山,青山不断;下句写江水时而窄,时而宽,变化多端。两句山水呼应,给人以瞬息万变,眼界开阔的新鲜感受,这种林断山续,洲尽江开的描写,可用于山水游记或散文中表现类似的景色。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西晋文学家 左思 《招隐诗二首》
晋·左思《招隐诗二首》其一。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此处泛指音乐。这两句大意是:并非必须有乐器才能演奏妙乐,山山水水自能奏出清朗悦人的音响。这一名句反映了魏晋人在发现山水自然美时的难以描摹的喜悦之情,历来为后人传诵。至今仍可以用来讴歌自然美的奇趣。
青山看不雁厌,流水趣何长。—— 唐代诗人 钱起 《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这两句大意是:青山秀丽,使人百看不厌;流水涓涓,让人兴趣无限。这首诗原诗为:“无双锦帐郎,绝境有林塘。鹤静疏群羽,篷开失众芳。~。日晚催归骑,钟声下夕阳。”这是一首很优美的闲适诗。此二句写诗人心情愉悦,感情丰富,以致面对青山,越看越爱,大有“相看两不厌”(李白《独坐敬亭山》)之势;流水涓涓,似有无限情趣,让人浮想联翩。诗句用语浅白,但意境深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可借以抒发游览山水时愉悦的心情。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觞(shāng商):酒杯。本句大意是:身处秀林幽景之中,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一句畅怀适意的新诗,都足以把心中的深情表露无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诸友同游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与上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起,构成了一个纵情山水的艺术境界。此名句写喜悦之情不是浓墨渲染,而是从酒香岚气中流出,语言优美素雅,意境清新别致,体现了六朝人放浪山水,由自然之性灵悟自我之性情的审美情趣,为今天表现山水之乐提供了范例,也可直接引用。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江上》 关于山水的名言
宋·王安石《江上》。缭绕:曲折盘旋。隐映:忽隐忽现。这两句大意是:青山曲折盘旋正怀疑无路可走,忽然见到无数白帆若隐若现地远驶而来。此诗状景苍苍茫茫,若明若暗,峰回路转,咫尺波澜。正是山重水复,陡然柳暗花明。可谓诗意盎然,良多趣味,可用来表现在重山中江行,忽然山尽江开时的感受。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渔翁》
唐·柳宗元《渔翁》。烟销:指早晨江雾慢慢散开。欸乃(ainai矮奶):形容摇橹之声的象声词,这里指渔歌。唐代民间渔歌有《欸乃曲》。这两句大意是:等到迷蒙的晨雾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消散的时候,江证中已不见人影,只听得渔歌一声从青山绿水中悠悠传出。诗句描绘了渔翁闲适恬淡的生活.反映了诗人既愤世嫉俗,又自甘孤寂的思想情感。“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韩愈说它六字寻常一字奇,指的是一个“绿”字。当“烟销日出”幽寂无声的时刻,著此一字,既为山水生光,又给人以盎然生气,使诗句灵活飞动,为全诗生姿添色。
两岸绿芜齐似剪,掩映云山相向晚。—— 唐代诗人 韩偓 《船头》
唐·韩偓《船头》。芜:丛生的草。掩映:遮掩衬托。这两句大意是:两岸齐刷刷的绿草似乎是用剪刀剪过一般,对峙的高山在暮云掩映中已近黄昏。绿草无边而以“齐似剪”来写它给人的印象,形象逼真而有趣;云山在晚照中相向而立,选取“掩映”二字形容,也很精当。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
唐·戴叔伦《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楚乡:江西古属楚地,故称楚乡。袁江:源出江西萍乡罗霄山,流入赣江。这两句大意是:半夜掉转船头进入了楚乡,一路上明月当空,山水苍茫。这两句写深夜凄迷的月色,表达出作者凄清连惘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山水名言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发出清光的月亮。越中:浙江一带。镜中看:指山的倒影映于明月映照下的溪水之中,就像映入镜中一样,清晰可见。这两句大意是:往上看,凉月如眉挂在柳梢;往下看,清秀的越中山色倒映在月光映照下的水镜中,美丽动人。这两句写兰溪月夜之美。以“凉”写月光的清冷;以“眉”状月牙的弯曲;以“挂”写月在空中的状态,正因空中有月光,摇曳的柳影,朦胧的山色才能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中看见。这两句写法很妙,写月下山水可供参考。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桃花雨: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江南春雨多,故称。这两句大意是:一连三天春雨,兰溪水猛涨,极爱新水的鱼儿联翩而来,鲤鱼在半夜里跳跃着涌上了溪边浅滩。诗句写出了兰溪一带的美丽风景和渔家的欢乐之情,笔触清新,富于民歌韵致。鲤鱼上滩一句尤为生动传神,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了勃勃生机。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南宋诗人 翁卷 《乡村四月》
宋·翁卷《乡村四月》。绿:指绿树葱茏。白:指水光映天。子规:即杜鹃鸟。雨如烟:细雨蒙蒙,如烟似雾。这两句大意是:满山遍野长满了葱绿的树木,条条水流,畦畦秧田,映满了白色的天光。细雨如烟似雾,子规鸟在烟雨中啼唱。写了山写了水,有动景有静景,有色彩有声音,江南初夏风光如画。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葛溪驿》
宋·王安石《葛溪驿》。这两句大意是:有病之身最能感受到早秋风露的寒意.回乡的梦魂不觉得离家路程的漫长。公元一0五0年,王安石从临川(今江西抚州)往钱塘(今浙江杭州).中途染病,路经葛溪驿时,独宿孤馆。写下了这首诗。这两句写思乡之情。时值早秋,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凉意,可是作者体弱衣单,孤馆独寝,在这凄凉的环境中,寂寞的氛围里,病弱之身自然最早感受到寒气的侵袭,这种寒气不仅袭上肌肤.仿佛还沁入心间,人在有病时,最容易思家念远,何况是在这孤馆、秋凉时节染病。所以作者一闭上眼睛,就在梦中回到了家乡、亲人的身边。作者不写梦中家人团聚的欢乐,独写那梦魂一下子就飞越了高山长水,丝毫不觉得归程的漫长。从这个角度着笔,正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离家遥远,他一梦醒来,想到亲人远隔山水.自然倍增惆怅。而作者所要抒写的,也正是这种梦醒后的感伤。这两句以曲笔抒写离情,情意真挚.韵味深长。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关于山水的名言
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这两句大意是:冬天,西湖的水落下去了,湖边的石头显露出来,在清澈的湖水里游鱼历历可数。孤山上林深人寂,只有鸟儿在互相呼唤。可用于写冬令山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作者自指。这两句大意是:“醉翁”的意思不在于酒醉,而在于山水使我陶醉啊。在原文中,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琅琊山水的喜爱之情。作者沉醉于琅琊山水,饮酒是为了给欣赏山水助兴,所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原本是欧阳修当时的真实思想。而这一表达当时具体思想状况的语句,却给人以哲理的启示: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许多语言和本意不尽一致的现象吗?于是,后人便直接借用欧阳修这两句话(有时只用前一句),来形容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施行为于此处而其真实目的却在彼处的现象。
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
金·元好问《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俞甫索水墨以诗寄之》。这两句大意是:炊烟袅袅在云梢飘拂,留下一缕淡白;白云从山腰中蒸腾而出,把高山映衬得愈显深青。这是用文字画的水墨画。炊烟、浮云都是白色,但浓、淡有别,故炊烟飘拂云梢并不浑然难辨,而是留下一缕淡白;白云、青山颜色分明,对比映衬之下则云愈洁白,山愈深青。作者以画理入诗,故诗中有画。元好问称许作者“字画得其如翁(指宋代画家米芾)笔意。”两句可用来写云烟山水之景,作题画诗更可师法。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唐代诗人 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
见孟诗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引领:仲长脖子。天末:天尽处.越中;指越州(今绍兴),这两句大意是:坐在舟中不禁时时引颈翘望天边,急不可耐地询问同舟人:那隐约可见的一带青山中,哪一处是我久已向往的越中呢?孟浩然仕途失意,曾漫游吴越。这首诗是作者渡浙江(钱塘江)往越州(绍兴)时所作。诗中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但从引领翘望、神往心醉的表情中,越州山水之美已令人想见.最后又以问句作结语,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令读者心荡神驰。领略到无言之妙。
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语耳。—— 郑志鸿 关于山水的名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陋室铭》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