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6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情转载 来自邻居的耳朵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2-8-25 17:5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75后。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上各个节骨眼上的改革都经历过。比如我上小学、初中、高中都赶上修校舍,高考改革我们差不多是头几批,政策年年变。上大学时开始收学费,等上研究生了,研究生也收费了。毕业时工作刚好被卡在福利分房大限的门槛外,有能力买房时房价呼呼涨。总之是一群倒霉孩子,内心对于变革有点敏感,没有安全感。

    我想讲讲自己和襄樊百姓网房子的经历,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希望能给同样是老百姓的童鞋们提供一点点借鉴:万事判断要靠自己,别被空或多的悠忽给骗了。我自己就有过教训也有一点心得,身边朋友更有触目惊心的实例。

    我是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二线省会城市读的大学。上学时,商品房的概念开始出现。那时第一批黄金地段的商品房出来时,房价为1K+/平方,同时单位福利分房还有。

    那时商品房的建设远不如现在完善。客厅是暗的,夹在房间中。但相比福利分房的老房子,这种三室一厅、两室一厅、外观美貌的房子是相当让人羡慕的。当时我向家中建议买一套商品房,父母都坚决反对。理由是读了名校,毕业后不愁没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熬个几年,总能分到房子。
    父母在老家有套老房子,是单位分的,很小且旧,层高不足两米五。这样的房子我们住了快20年。看到电视里国外居民宽敞明亮的房子,总觉得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生活的质量和尊严这类比较高远的问题,我就是单纯的觉得羡慕,希望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房子,有卧室和书房。
    2000年后我参加了工作。单位规定1998年以前工作的人才有资格分福利房,我因为读了研,错过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好在那时候房价不高,如果努力几年,还是能买得起房的。当时我的工资为一个月1K左右,房价为市中心的普通住房1k-3K,郊区刚刚开始开发,交通相当不便利,因此房屋售价为几百元。
    那时网络才刚刚开始普及,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通过和身边老一辈的人取经,大家普遍对买房觉得太贵(大部分人都已有福利房,或家中有人获得福利房)。
    让我心存疑虑的是,市场经济下,房屋商品化普及是一个必然趋势。我是不是该考虑买套房?但身边人高唱房子太贵,再等几年政策肯定又要变,福利房还是必须的,这些论调让我不敢和出资人(我父母)商量买房的事情,干脆租房等等吧。

    在此后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是租房渡过。租房的经历真的是让人很不愉快的,也直接导致了我强烈买房的愿望。只要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那就不是家,没有归属感。
   在延安出租房信息期间种种事情真不想回忆。
    租住的房子大都是福利房的获利者,房租随意涨价是经常的事儿,碰到房主要跟我谈心,我就明白离换房子的日子不远了。和中介去跑房、看房,其中的辛苦和辛酸不说,住在房子里时竟然很害怕有人敲门。房东有时候会过来看看房子(人家也不是炒房的,自己的房子当然心疼要没事看看),放在现在可能不会了,那时候有房产的又装修了的,都觉得金贵。
    我一直在等待房子降价或新政策出台,解决下我们这批倒霉孩子的住房问题。可问题是比我们年龄大还倒霉的那批老孩子还有很多人没解决住房问题,哪轮到我们?我们单位一位老清华高工一直三代人蜗居50平米的福利房,想靠政策我看比较遥远。
    到了2003年的时候,连当年决定永不考虑的郊区房子都涨到了2K多。我终于说服父母在郊区买了两套小户型,考虑给自己用以及父母搬过来时住。父母当时正在想办法迁居至我现在的城市。
    03年的时候网络已经相对发达,我在本地的一家论坛上发帖说买了郊区的房子,立刻引来无数的同情。80%的人认为我们家的钱是肉包子打狗了,更有人说2K多的房子是巨大泡沫,引经据典的告诉我这辈子别想翻身了。两套房子一共三十万,我想自己工作年限长了,总能还上贷款的,就算房子降价也认了,我真的需要房子。首付一共六万,父母出的,月供2K不到。那时候我的工资也才2K左右,主要还是靠父母。
    依稀记得论坛上曾有一个投票,XX区的房价你认为会到多少,选项有“会降到1K”,“维持2K”,“奔四”,“永远不可能奔四”。
    当时我投了奔四,但投完一看,最后一项“永远不可能奔四”的选择人数为90%。
    但城市的发展超出想象。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速,地铁、公交、高架、高速建设几年内完成。
    现在这个XX区的房价为一万多。











龙岩百姓网 周口百姓网 朝阳出租房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次收到的明信片,是好友在云南香格里拉寄给我的。她在明信片上说,山上的风吹得她冷得发抖,所以写给我的字七零八落的。她还嘱咐我要好好地过寒假,等她回来再一起疯。在那个失恋的冬天里,心情因为小小的明信片忽而明媚起来。触摸明信片上的雪山图片,却感到有一股暖流流进手指里。

      寄到我们学校的明信片都会放在各个宿舍楼下的铁架上。每次去看寄给自己的明信片有没有到的时候,总要在一叠叠明信片中寻找。拿起那一叠厚实的纸片,一张张翻阅有没有自己的名字。总会不经意间看到别的明信片上的字,忍不住看看图片,都是各地的美景。众多的心情和祝福,让寻找着属于自己那一张明信片的我已经感到一阵幸福。那分明是被牵挂的温暖。
       平时用惯了短信和网络联系的我们,可能很少能看到对方亲手写的字。所以当你看到陌生的字写着自己名字的时候,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再看一看写给你的话语,却是熟悉不过的语气。就像那个好友在身边和你说话一样。于是你确定,在众多的明信片中,这是完完全全属于你的明信片,属于你的被想起的幸福。
       旅途很美好,想和你分享我的心情,让你也感受一下我看到美景时愉悦的心情。丽江古城的瑰丽,杭州西湖的安谧,凤凰山水的古朴,厦门鼓浪屿的别致……即使这些地方我不曾一一领略,却在明信片上的描述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景致和氛围。
       我也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即使旅途再匆忙,也会留下半天的时间好好地挑选明信片给心爱的好友。根据每位好友的喜好和当时想传递的心情,在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明信片中挑选出来几张最难割舍的。而后,选一个小资的地方,喝着咖啡,听着音乐,一笔一划写下此刻我想对你说的话。可能平时不轻易说出来的话也在这一刻一倾而出。这一刻,我的心中也是暖的,希望这张明信片能承载着这一份温暖到你的身边。
       风景再美好,一叶以蔽之。
       这句话我曾经写给过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人,于是用了如此含蓄的话语来表达当时的心情。后来我也没有再问那个人有没有读懂我当时的那句话。
      其实我当时想表达的是,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很多,可是我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到了你的影子。即使我的视线再高再远,看到的都只有你。
       那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我写的情书。
       喜欢把好友们寄给我的明信片收藏起来放进一个大信封里,每当失意或是想念他们的时候,便拿出来看看。
      “这一刻心情放松了许多,希望把这样的心情传给你。”
      “还是觉得微笑着的你最好看,要一起加油。
      “我以后去工作了不在学校也要常常回来找你才行。”
       “我马上就回来陪你啦。”
        最难过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些话语,其实你们已经给了我勇气。那种温度从指尖的轻触传递到心底,成为了微笑的理由。
      明信片,渐渐变成旅行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其实每一张明信片的结尾总要省略四个字。
      那四个字是,我想你了。
      明信片上的温度,你触摸到了吗?



                                                         你收到过明信片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3#
发表于 2012-7-25 16:3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