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集:生息与共
秦岭,一座美丽的山。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用通俗的话讲,秦岭北麓的动物多为北方物种,而南麓多为南方物种。由于秦岭山地南北存在着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交会、融合;使秦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2009年5月,雍严格就要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想再去一趟三官庙。十几里的山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这条路他已走了三十多年,只是今天再走这条路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官庙是秦岭山脉中一条山谷的名子,它和其它山谷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传说在山谷中的回龙庙里原先有三座塑像,分别掌管着天地水,所以这条山谷也就叫三官庙了,三官庙现在居住着九户人家,在谷底的河边一字排开,长达三、四公里。 三官庙最特殊的住户应该算是三官庙保护站了,它隶属于佛坪保护区管理局,从1979年筹建算起,雍严格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成为了公认的熊猫研究专家。 1957年7月的一天,宁静的天空忽然有一架飞机飞过,谁也没想到,几天以后,公安局来了4个人,带头的是一个侦察股长,他要求当时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立即抽调年轻的猎手,跟他们一起上山搜寻特务。 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郑光美来到这里考察,看见了杨笃芳铺着的熊猫皮,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张熊皮,而是他没有见过的一个动物毛皮。 郑光美将杨笃芳的熊猫皮带回了北京,后来又根据头骨标本撰文确证了在秦岭的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从此揭开了佛坪的秘密。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侵占,而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 为了躲避人类,大熊猫退缩到秦岭的密林深处。为了填饱肚皮,这个原本吃肉的动物,改吃竹子。并且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里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这样便于肠胃工作可吃进大量的竹子。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至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有两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上迁移,7、8、9三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在秦岭山脉中部的佛坪县境内,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这种古老的物种最终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栖息地。
第八集:秦风雅颂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现在两本书里,它们分别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称得上是一部千古奇书,有关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是谜。有人推测说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成书于西汉。此后国外学者也介入了探讨,法国人说它可能受到公元前5 世纪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响,作者也许就是印度或者伊朗人,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古巴比伦人的作品。直到今天,这个谜团也没有解开。 有关记述秦岭的另一部著作《禹贡》的命运与《山海经》相仿,它的成书时间被大致推测为战国时期,在它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中条。上世纪1868年9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4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十四个省区,就在秦岭南麓,李希霍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考察工作。他搜集资料、采集化石和岩矿标本、绘制地形图、地质图以及地层剖面图,回国后出版了著名的地学著作,这就是五卷本的《中国》,从此真正具有地质学意义的秦岭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动全球。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创痛中开始形成山脉。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正是两个地质版块的缝合带。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从地质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最终成为隆起在地表的山脉。大地的拼接与伤残产生出无限的丰富与壮美。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秦岭北侧的支脉—骊山,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带动秦岭抬升的山体断块。从这个具有特别纵深度的断裂伤口中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温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艺术的描绘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贵妃杨玉环在骊山脚下著名的华清池所发生的爱情故事。秦岭的温泉水洗出了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大唐王朝却从内部开始了腐烂。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果是杨玉环被深爱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却躲进了秦岭山中。伴随着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护佑大唐国君的秦岭又一次为天下人所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