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223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招考中的说课与答辩:看看也许对你的应聘有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0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课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笔试之后的关键环节,按照某些地方的安排,笔试之后才进入说课与答辩这个环节,当然,有些地方,笔试与面试同时进行,综合考察。无论如何,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没有教学实习经历的学生来说,说课与答辩是比较难的事情,我在网络上找到了自认为还不错的两个个案”——语文与数学各一篇,至于你自己报考的是另外的学科,只好自己根据报考学段、学科和你当时自己抽到的内容来随机应变了。但是,如果掌握了基本的东西,也许就可以应对了。

所谓的说课,下面的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就要先看看你的说的基本功:说明白、语速适当、说的有逻辑、说的有感染力、说的符合一般礼仪——与评委的眼睛交流、脚不要乱动、手里的笔别转动不停——转动的应该是脑子不是脑袋也不是手里的笔、表情尽量自然——紧张是必然的;至于是站着还是坐着说,那就要看别人的要求,不过多半是站着说——尽管不腰疼,但可能心疼啊!

第二、再看看,因为你应聘的是教师岗位,是你的专业。这要看看你报的学科、学段和抽到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准备——别忘了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学科特征。

第三、说课究竟说什么:从下面的两个个案来看,说的内容大概包括说教材——抽到的那个内容与整个教材的关系;说目标(三维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与板书设计。

第四、一般情况下,说课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你准备的上述内容尽管也许需要面面俱到,但说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

说课后的答辩

一般情况下,说课后的答辩会围绕你的展开,具体问什么,可能与评委的偏好有关,但多半会集中在为什么或者说根据上。答辩的时候,最忌讳的是东拉西扯、跑题、强词夺理。

除此,你也许该记住:如果你会鞠躬与问好、表示感谢,那是必须的——但紧张的时候容易忘记。

数列(第一课时)的说课稿(出自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网站)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 3章第一节。数列是在紧接着第二章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所以我认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数列的通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即时训练——巩固新知总结反思——提高认识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1)由生活中的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a、时间:时钟、挂历 b、植物:植物的茎

  (2)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符合高一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几列数,再有目的地设计,如自然数、自然数的倒数、大于零的偶数、开关(01010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以及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15516162832所形成的数列,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数列的定义。

  3. 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几个数列中已经含概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等待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掌握以上几个概念。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并且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首项),第二项,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写成: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n 表示数列的第n项。

  接着引导学生再观察以上几个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数列{an}的第nan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通过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得出数列通项公式anfn)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

  在数列中,项数n与项an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把项数n看作自变量,那么数列可以看作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当我们把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看作项数n,纵坐标看作项an时,我们得到的图象就是一群孤立的点。

  4.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5.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根据数列的一些相邻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 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简述板书设计。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语文说课稿(出自蓝精灵的咖啡屋博客)

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叫
,来自
。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
》的第
课时,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是人教版(浙教版)小学语文第
册第
组的第
篇课文,这篇课文按
顺序,围绕
,向我们展现了


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
的精神。表达了

的感情。(歌颂了、、、、、、)。由此看来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年代久远,因而我们可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也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正面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来突出
,让
形象随着学生情感升华而越来越高大。(具体的词静静等)同时此篇课文语言真挚感人,适宜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

第二环节——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
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词语的意思。

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

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
。培养
,喜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
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
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
中,通过的换位思考,
的问题),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歌曲(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形象、生动的[视频]课件),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
时,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1、(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带入阅读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2、这是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时爱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再现、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3将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

4、这一设计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

5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朗读的时候,我作适时合理的评价,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6美妙的音乐配上优美的朗读,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再次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艰辛,进一步激发了尊师爱师的情感。

7、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之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

8、学生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前期生活经验,回忆生活中问路的情景,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有助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9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让学生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10、学生对语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或拓宽。

11、教师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同时采用或设计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12本环节的教学,董存瑞怎样逼近暗堡为引子,抓住描写董存瑞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董存瑞为了

的革命英雄气概。以读悟情,读思明理,较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3学生在入境体验的同时,想象和联想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思维得到了发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洪水的凶猛,老百姓处境的危难,学生对无家可归这一成语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语言真正得到了内化。

好的朗读能传达许多言语之外的含义,好的朗读能唤起听者的共鸣。当学生对洪水充满憎恨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控诉,把握了学生情感流露的大好时机。

14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里,让学生在歌曲渲染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既能激起自读课文的兴趣,又奠定了学生情感的基调,同时通过对
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在换位思考中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的情感。)

15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走向宽广的语文天地,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架起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前期经验)

16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对十分熟悉。镜头闯进了学生的经验世界,自然会唤醒储存于脑海的印象。学生一定会情动而辞发。这时让学生畅谈所见所感,正是把握火候,抓住契机,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留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在学生词穷时,安排自由读课文。让学生的经验世界与诗文意境的碰撞,与作者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比较,体验情感,感悟语言美。

17通过配乐图片(录像)的出示,创造了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这样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领会语言的魅力。(感悟、体验、领略)

(直观的感受——转化为情感的体验——深化为内心的感悟。)

18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样对
词语理解就深刻、鲜活起来了。

19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会多方位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0情境式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合作表演,能巧妙地使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形成角色意识,从而突破难点,利于学生能说会写。

21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童趣出发,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鸟岛,在介绍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机会。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运用。背诵全文这个重点也迎刃而解了。

22、课文的情境图清新优美,可谓画中有诗,为学生提供了初步的视觉意象;大自然夏天的声音更是唤起了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可谓先声夺人;而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又引发了学生把自己融于大自然、和大自然新近的渴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这首诗对儿童心性的陶冶此时便已如春雨一般悄然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第四板块: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第五板块:说教学评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最后,如果你有机会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祝你好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10-4-15 16:49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海院毕业的,进舟山的初中或高中教书容易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九等天使


    如果是舟山本地人,加上关系和自己的实力,也许有可能!但是如果是外地的,想去小学教都可能有难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5-1 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5-6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呵呵,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5-6 18: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