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anzhirei 于 2010-3-26 11:32 编辑
组织者: 自行车协会,联系QQ 1452337192
时间: 27号 , 本周六中午12点,下午五点回校
路线: 海洋学院老区门口出发,骑行梁横岛
所需物品: 自带饮用水,已经所需干粮
人员: 所有自行车爱好者
梁横岛介绍
梁横岛失落的家园 | |
| | ![]()
这个1.74平方公里的小岛,在舟山的知名度并不高,几乎是一个快要被人遗忘的地方。
她悬于螺门北面的海上,由十一个岛礁组成,而如今,一条海堤把她同钓门连在了一起,这就是著名的钓梁围垦工程。
据传,这里还是东汉文人梁鸿携妻孟光隐居过的地方,这对夫妻成就了典故“举案齐眉”,因而梁横岛还被称为“中华恩爱夫妻岛”。
梁横的“三刨鳓鱼”,依然醇香齿间。
曾经这里人丁兴旺,渔业繁盛。现在却是一个失落的家园。
长堤、礁岩、老屋、荒草,梁横岛的全部
不知道现在称梁横为岛还合不合时宜,因为从钓门开过一条大约6公里的海堤,就到了梁横。如果一定要称其为岛,那至多是个半岛吧。
这条海堤圈海为地,让钓门与梁横之间的海成了“内海”,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平地。曾有报道称:钓梁围垦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增加2万亩土地资源,而且还可以形成5.6公里的深水岸线。不知道多久以后,如今的山海风光将由新兴企业取而代之。
这条长堤,让梁横不再与世隔绝,时而看见有车进来。这里是能吸引摄影师的地方,梁横岛属海蚀地貌,石子滩众多,奇石异岩怪立,曾因孤悬海中而落寞的礁岩,现在唾手可得,加之空空如也的村落,仿佛时光静止的地方,都是极好的摄影题材。
踏上梁横,走过一片布满卵石的石滩,就到了一个叫“小岙”的地方,这里已经没有一个人,死寂。
唯有依山傍海的一片老屋还能让人觉出这里曾经有过田园牧歌的浪漫。一座天后宫矗立海边,妈祖依然面容慈祥。
往村子深处走,荒草已经没过了乡间小路,正向一座座老屋扩张地盘。屋子的门都虚掩着,推门进去,还有些桌子、长凳、盆盆罐罐散落其中,积着重重的灰。院子里的果树还在生长、结果,留下一地的果子,慢慢腐烂。
荒芜让人有些压抑。“内海”的海水拍打着石滩,沙沙声依旧。
上世纪80年代起梁横人开始陆续迁移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三渔”公司的成立,年轻人开始陆续迁到仅一条海港之隔的螺门。
不久前,最后一个老人也搬离了。
我在螺门找到了一位“老梁横”,83岁的童昌隆。他和女儿为我回忆着那一段离家岁月。
梁横居民世代以捕鱼为业,极盛时岛上人口最多时有1565人,曾设大岙、小岙两个行政村,属原螺门乡。“以前梁横岛上有学校、有供销社、有合作医疗、自己发电,就是舟山一个典型的渔村。”童昌隆说,“三渔公司成立后,年轻人陆续走了,慢慢地学校、供销社、医疗、电力都没有了,生活很不方便,但很多老人还是不舍得离开。 ”
童昌隆虽然现居螺门,但一年还要回梁横几次,住一段时间,“梁横才是家,我们老人也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实在太不方便了才搬出来的。”“条件好一点的,在螺门买了房子住。条件差一点的,特别是老人,很多都是在螺门租房子住。”童昌隆说。
离开故土,要被新的地方接纳,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梁横岛已经被定为“无人居住岛”,但很多梁横人不那么认为,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家都还在岛上,螺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暂居地。
清时,梁横的先民或是为避战火,从宁波等地迁来。渔猎、垦殖、生儿育女、建房造船……如今,他们又要离开故土,在新的地方开拓家业。
梁横名产三刨鳓鱼,有500多年历史
也许你不知道梁横,但不会不知道梁横的名产——三刨鳓鱼。
据梁横的老渔民介绍,梁横腌制三刨鳓鱼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当时梁横岛附近的黄大洋盛产鳓鱼,梁横渔民对捕获的大量鲜鱼,食用不完就进行简单腌制以防变质。
经过历代渔民的不断探索,腌制方法从一“刨”到二“刨”,最后到第三“刨”,连续三次的盐渍,一定时间的腌制,使三刨鳓鱼“腌而不咸、色泽金黄、口味醇香、营养丰富、干燥挺硬,久存不腐”,堪称舟山盐渍卤渍腌制品中的当家名品之一,颇受百姓们青睐。
“三刨鳓鱼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但过去梁横岛几乎家家户户都会。 ”童昌隆说,“‘三刨’时间各不相等,全凭经验掌握,要三个月时间。对腌制桶、缸、护鱼竹片、压鱼石头,都有讲究。桶、缸是要祖上传下的,竹帘片是久用老竹片,石头也要是用海中咸水石头,技艺都是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
曾在前几年,普陀有名的海中洲饭店拜师梁横老渔民,回来自己加工三刨鳓鱼,结果屡屡失败。原因是一切器具都是新的。“三刨鳓鱼炖蛋”在旧时是苏、杭、沪等城市居民桌上之名菜。但据说,现在饭店里吃到的三刨鳓鱼都不是真正的三刨鳓鱼,而是简单的刨腌咸鳓鱼。高档饭店也很难进到“三刨鳓鱼”,因此,有些大饭店还专门到螺门订购三刨鳓鱼。
但随着梁横人离开故土,那些古老器具已经很难再找到,我们要重新尝到三刨鳓鱼的滋味已经很难。但愿梁横人离了故土,不离传统,能把加工三刨鳓鱼的技艺传承下去。
梁横岛与“中华恩爱夫妻岛”美称
《定海厅志》载:“梁鸿山,离城约六十里,山颇隽秀,触处皆可赏玩。旧志云:晋魏以来多名贤墨迹,年久卒不可读。相传,梁鸿曾携妻子避乱于此,墓碣尚委于东岙之侧,山因得名,而石砰丹灶尚掩于山洼壁溜间。今无所考。俗称梁横。 ”
梁鸿是东汉诗人,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讽刺世态,被皇帝下令搜捕,南逃至吴,给人家做雇工为生。
梁鸿有个妻子,叫孟光,长得不漂亮却很贤惠。在做雇工时,东家常常看见孟光“举案齐眉”——孟光为丈夫准备好饭菜,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得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
东家觉得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是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后传说梁鸿隐居于东海一小岛上,也就是今天的梁横岛。梁横岛旧时因梁鸿而得名梁鸿山,后因发音相近,称梁横。
清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作《梁鸿山》赋曰:“梁生赋罢五噫,作远游来朝,爰及孟姬来翁洲(今舟山),此间山水殊不恶……”“举案齐眉”现在已经成了赞美夫妻美满婚姻的专用词。梁横岛也被誉为“中华恩爱夫妻岛”,看梁横岛上的四个山头相依相偎,确有恩爱夫妻的感觉。
想不到,在这个孤独小岛上,还有如此美丽的爱情故事,让我在这个荒芜的村子里还能触摸到人间温暖,但愿离开这里的人们,并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遗忘曾有的美好。
家园,依然守望于心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在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与社会发展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和谐共存。
乡土观念是与出生地、儿时的记忆、“心灵”的归属感、相同的价值判断等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这在中国人的血脉延续中,或许占了最为重要的分量。
而梁横人与故土,却因一种看似不可抗拒的前进力量,被生生割裂。
何处为家?梁横人就在这样的尴尬中前行。
心灵的寄托是需要有地方来摆放的。就像梁横海边天后宫里,曾经摆放着庇佑亲人平安的感情。
梁横人或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地开辟新的家园。在他们用绵薄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中前行时,我相信,梁横岛会一直被梁横人守望于心。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