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击中国婚庆经济:“幸福行业”的纵向观察
古诗云:“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中国人向来很重视“红白喜事”,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婚庆和送葬。特别是婚庆,更被看重。《醒世恒言》里写道:“小户人家办个酒都得破费千儿八百银子,何况是为官人家。”
时光流转,很多历史的痕迹都已被岁月掩埋。但对婚庆的狂热追求一直深扎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经济再困难的人,轮到自家人结婚,总得上酒店“办几桌”;平时再吝啬的人,一碰上亲戚朋友结婚,无不“慷慨解囊”送上礼金,“这时候都不送,面子上不好看”。
在当今这个追求经济效益、崇尚商机的社会里,商家自然不会放过婚庆这块“天然”的大蛋糕,所谓的“幸福行业”应运而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婚庆业界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办个酒、拍个照之类。在利润最大化前提的驱使下,婚庆服务变得更周到、更丰富、更商品化。
实际上,新兴的婚庆产业就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它不仅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服务综合性产业,而且是一个消费高峰期非常集中、非理性消费且消费额高的产业。有关专家介绍说:目前,婚庆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产品服务型商业模式,如独立的婚庆产品生产销售商、婚庆服务提供商等;一类是品牌型商业模式,如品牌连锁、网络营销;还有一类是整合型商业模式,如婚博会、结婚展等。
那么,现今的婚庆产业市场到底怎样,目前还有哪些弊病,将来的前景又在哪里?
市场:年轻人的产业,三千万元大蛋糕
带着这样的问题,观察记者走访了杭州几家著名的婚庆公司。杭州罗马假日婚庆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十·一”节期间的工作日程,提前半个月就已经排满。“期间我们大概要为三四十对新人策划婚礼。公司业务面向的是高端市场,所以收费自然也不会太低。不过我们为新人安排一整套的高质量婚庆策划方案,并以‘一条龙’服务打造婚庆品牌。”
在杭州五月花婚庆中心、杭州风尚婚庆中心等大型婚庆公司,记者也了解到了类似情况—长假期间,婚庆定单已满。不少新人为了办一次风光、有面子又有特色的婚礼,肯花大价钱请婚庆公司全程安排。
中国婚博会产业调查中心的廖俊国主任说,婚庆行业的火爆“已非一日”。一到休假日,婚庆公司都会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五·一’和‘十·一’这‘双节’,各大婚庆公司的场地、司仪、摄像师资源等就会出现短缺情况,不得不招聘大量兼职人员。
廖俊国认为,婚庆行业的高速发展源自当代年轻人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婚庆之所以成为朝阳产业,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结婚的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思想变化快、观念新锐,作为服务这一群体的产业,婚庆自然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年轻人对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直接影响着婚庆市场的走向。 “粗略统计,去年进入婚庆公司的新人比例占新婚夫妇的30%;而去年进入婚纱影楼的新人已从90%下降到70%。重视效率的年轻人宁可多花点钱‘一步到位’,所以传统的婚纱摄影等独立服务已经不如‘一条龙’的婚庆服务‘吃香’。”
河南省婚庆服务业协会秘书长李建琪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婚庆产业已成为目前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所涉及的直接和相关行业至少有60多个门类,包括婚纱影楼、餐饮旅游、摄影摄像器材、各类家居用品、美容美发、银行贷款、保险理财等,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搞好了,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去年公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数据:全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与结婚相关的费用达2500亿元。其中,88.40%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一辈子就那么一次,掏这个钱,新人们愿意”。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则认为,2500亿元的市场规模还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实际数值应该等于甚至超过3000亿元。史康宁向记者提供了另一份新人人均消费结构表:影楼婚纱照3484元,结婚珠宝首饰5577元,婚纱礼服2007元,婚庆礼仪7610元,喜宴水平(不含酒水)1024元/桌,新居装修56998元,蜜月旅游9227元,家用电器16680元,家具17494元,这些新婚消费已达139557元。这还不算新婚购车消费、购房消费。“数者合力,构成中国结婚产业的巨大潜在市场。其产业规模不可限量。”
但在目前,这些足以让人咋舌的市场需求数据和巨大的产业链条,是被怎样的产业现状支撑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