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包公墓发掘者回忆:35年前,我曾与包公“面对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7 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祭包公活动,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回忆。前天下午,包公墓考古发掘者之一、合肥第一个文物专职人员程如峰,向本报记者回忆当年墓穴发掘时的盛况和故事。

   “我今年83岁了,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运和最大的机遇,就是和包公‘打交道’‘结缘’。”“感谢你们包家后裔对我多年的支持……”在包公后裔座谈会上,从事包公文化研究35年、合肥首位文物专职人员程如峰激动地说。同时,他对1973年包公墓发掘时的盛况进行回忆。
“意外”发现包公墓

   1973年的4月11日,这项足以牵动世人魂魄的发掘工作——包公墓发掘正式开始。刚刚从长丰杜集“五七”干校重新回到合肥的程如峰,成了合肥市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专职人员。而包公墓的挖掘,也开启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昨天,程如峰回忆到,在合肥大兴集包公墓考古发掘之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和奇怪的事情。比如棺木,尽管年代已经久远,楠木却还算好,透着一种纯粹的咖啡色。棺木清理后,众人奇怪地发现,楠木棺材的底板两边,排列有序地悬挂着六个供当时执绋抬运用的大铁环。

   再看另一个墓志盖,程如峰惊得眼睛都直了。他分明发现,那上面清清楚楚地阴刻着16个同样苍劲的隶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就是包公墓?当两合墓志石被吊到地面上时,在场的所有人差不多全傻了眼,难以相信,却又不容置疑!

   包公墓志的出土,说明了一切。不仅出土了墓志盖,还出土了详尽的墓志铭。墓志铭的撰写者、书写者,上面也都刻得明明白白。经过程老等人的努力,墓志铭等共有1万多字,仅包拯一人的就有3000多字。如今,这些资料,都成为后人研究和缅怀包公的重要依据。

每天成千上万人观看

   包公墓的发掘工作没作任何声张,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消息甚至还被严密封锁。然而,发掘包公墓的消息,却刮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闹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程老回忆说,每天成千上万百姓的参观,已经影响到发掘进展。最后,公安部门不得不沿着现场的四周,拉出了一圈用铁丝网架起的警戒线。挖出包公墓志的那一天,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人们都想知道,包公是否真没化尸,睡的是否就是石棺,包公墓室之中是否真有三道门,每一道门是否都设有“机关”。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最关心、最好奇的,都想亲眼看一看,大兴集黄泥坎挖出的是否真是包公墓。
包公遗骨分两处来保存

   合肥包拯墓出土的包公遗骨,经专家研究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属于珍贵文物范畴。程老回忆说,“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包公及其子孙遗骨无处安身。无奈之下,包公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简陋的披厦,将包公及其子孙的11箱遗骨存放进去。两年后,包遵元躲过监视,三更半夜将这些遗骨偷偷掩埋。  

   幸运的是,为了鉴定研究及撰写发掘报告的需要,曾是发掘包公墓之一的吴兴汉,曾经从一号包拯夫妇迁葬墓中挑出35块包拯遗骨,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后来,这些样本遗骨被保存了下来。1985年,筹建新包拯墓园时,有20块放入包拯墓室的楠木棺内,选留15块,珍藏于省博物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