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书是《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的姊妹篇,不过我们可以负责地说,在内容方面两书绝无雷同,故而她们应是异姓姐妹而非同姓和孪生.我们编撰此书一本前书“汇知识之萃,补群典之缺”的学术精神,采专题形式,小品札记笔法,轻松的叙述语言,俾能将辞书事典与一般读物的功用合二而一,但新的超越始终是我们矻矻以求的:1。在内容的新颖和题材的范围上作了令人注目的拓展,文化视野既更为宽放,且尽可能动态地反映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的当代眼光,大众眼光,是故其容量更大、纵深感更强;2。
. P) A" ?2 g( ~+ ?5 I3 C& i
( v% t. P, m# n- o- n' t/ F 在编排与分类上有更为科学的改进,舍弃事象的罗列,力求在对中国文化框架与体系的整体认识上,反映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的新成果;3。
: S& O7 R/ j0 h* c' g2 R1 e# [
9 G8 `8 O3 G* ]# K1 N 我们追求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学术性,在这个基础上注重理论性,使本书尽可能有理论高度;4。1 N5 m; U. f9 y5 M8 T' m3 v
1 K: [& C$ @6 [" ~* E 力求多说并存,在归纳相涉见解的同时,书中相关专题有关观点不定完全一致,甚或前后有多种说法,这并非缺少照应所致,而是我们有意不强求一律以反映多种学术面貌;
5 ^5 b4 ?. K# l( V: Q3 Y( m% L% p6 x
4& i; S+ H/ Z; |) A( I' t" J* r/ D5 D
# w! M+ u- W' K" a" Q 如众所知,文化是说不清道不完的. 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去破读奥秘(本书姑且分为二十八个大类带出约3300个小专题)
) X, F E" I7 _) a
\3 E% A+ j+ K ,同时尽我们之所能通过这样一种编撰形式,体现我们的编辑眼光和将大众文化与学术文化相融合的新尝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反映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研究新成果,本书除扉页所列人员撰文外,还特从有关书报刊改编了若干资料,也辑录了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们的部分不可置换之作,这些都使本书增辉生色,对此编者若不申谢意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本书也曾蒙多家出版社列入正式计划,未能奉达甚感歉仄.末了还有几句并非蛇足的话——中华至大,本书至小;文化至博,编者眼界至狭;知识至深,而我们学养至浅;如此华夏探宝,采铜之艰,审玉之辛,冶陶之难,是不待言说的.故而舛错讹误,鲁鱼亥豕,诚望读者攻错. 惟可欣慰的在于:《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属于中华大众,掏给你的尽是爱我中国之文,之声,之心. 伟哉,大中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