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9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计算机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7 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未来20年时间内 计算机将可永久备份人类记忆

2007-06-09 08:13  来源:成都日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永久保留自己的思维和记忆。英国的科学家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20年的时间内,人们只需要一只方糖大小的电脑装置,就可以完整地备份人类每一秒钟的思维和记忆。


  尼格尔·沙德博尔特教授说,“在未来20年时间内,计算机装置可以将人一生中所有的思维拍摄成高清晰的数字录像,并永远地保存下来。你可以想像一下,这种装置就像是一个人一样与你形影不离,甚至还可以在你的耳边不停地向你发出警告,提醒你吃的食物不对,或者你今天花的钱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收入等等。”


  人脑细胞储存信息的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都可存放1000亿比特以上的信息量,脑科学家估计,一个人一生中存储的信息总量可以超过1000万亿比特。有人推算出全世界图书馆大约藏书7.7亿册,积累的信息总量约为4600万亿比特,与人脑能够储存的信息总量属于同一数量级。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人类的大脑不亚于任何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最有效、储存容量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人类一旦能够把思维转移到计算机或者储存介质中,既使大脑今后受到损伤或者衰老,也仍然可以把它拷贝到新克隆出的大脑中。


  科学家们还表示,人们以前一直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对神经元的网络活动进行探测,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间接地探知记忆的秘密。但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拥有了一批相应的高技术工具,如多通道人体记录技术、无创伤性脑成像技术等,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肯定会随之加快。如果在大脑学习和记忆原理的认识上有所突破,最大的影响可能在人工智能方面。根据大脑的工作原理,肯定会设计出一种全新电脑,不仅能记忆,还能以人脑的方式进行推理和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1:32 | 只看该作者
“四维人体”让人透明

2007-05-25 09:40  来源:信息时报


http://msn.discovery.ynet.com/img.db?20780235+s(400)

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展示完整的四维人体电脑模拟图
  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他们已经开发出最详尽的人体模型图,是一个变化中的四维电脑图像。医生们可以通过它的帮助来设计复杂的手术,或者向病人们清楚地解释他们的体内病症。


  这个计算机模型被称为“山洞人”,比正常人体要大,里边包含了3000多个具体的人体部位,还有清楚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显示;更有趣的是,它还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所谓的“第四维度”。


  “现在,这种模型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唯一一个非常完整的虚拟人体图。”研究人员称。这个模型的问世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想给从事按摩疗法的老师们提供一份更详细的肌肉和骨胳图。


  有效帮助疾病研究


  科学家们可以对某一特定的病症情形进行处理,比如核磁共振、CAT扫描或X光等,给医生们提供高分辨率的体内情况图,以作参考。这个虚拟图还可以帮助研究人研究某些病症的遗传因素,比如癌症、糖尿病、肌硬化以及老人痴呆症等。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忙了6年。


  根据模型设计手术


  通过三维立体镜头看时,这个模型就像站在观察者面前一样,栩栩如生。在视频里,控制人员可以进行操作,对身体某个特殊部位进行突出显示,比如皮肤、骨骼、肌肉、器官以及血管等。图像显示越深入,就能对人体的内部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模型用普通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然后进行离线研究。


  另外,外科医生可以据此在手术前就设计好清晰的手术方案,然后实施手术或进行教学演示等。病人们也能通过这个模型对自己的病情有更清楚的了解。能够让每个病人都走到机器前,一边观察一边听医生解释,比如六周以前病情如何,今天的情况又怎么样等,更有效地劝说病人立刻做手术。


  如果能把病人的诊断结果——比如电脑化的体内景象和血液测量——结合在一起,这样专家们就可以更紧密地一起合作了。


  研究人员的下一步目标便是生产出可以临床应用的虚拟图,增加了触摸设备后卖给全世界的医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17 22:54 | 只看该作者
好大胆的想法……很多哦不应该有 的,违背了自然就不那么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18 10:43 | 只看该作者
宗教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6-18 18:30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图书馆:Google探路 雅虎摘果


2007-06-18 13:12 作者:杨剑 出处:天极ChinaByte 责任编辑:孙广健
  天极ChinaByte 特稿(杨剑)艾伯特正在海滩上享受着阳光,对他来说,这样的休假显得非常的珍贵。因为在这些时间里,他可以不必面对那些充满功利与口臭的家伙,新鲜的空气与舒爽的心情能让他活的更长久,能让他有更多时间与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共享天伦,当然还有感受夜总会舞女那迷人的臀部。

  不幸的是,上帝好象也在妒忌这个悠闲的家伙。

  “什么?啊,上帝!”艾伯特一边听电话一边夸张的拍着自己秃秃的脑门,引的旁边身材惹火的女郎不断抛来令人遐想的眼神。不过,艾伯特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心情。

  艾伯特是个不大不小的图书出版商,拜他可爱父亲的余荫,这个家伙衣食无忧,虽然有些时候也需要虚伪的应付那些合伙人,但平稳的生意让他的生活波澜不惊。不过,他马上面对的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甚至是...哦...灭顶之灾。

  2004年10月,美国搜索巨头Google推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计划,将出版社所提供的书本进行部分页面的扫描,让读者可以在进行图书搜索之后,浏览自己想要寻找的书籍的某些内容以及相关馆藏和购买信息。在Google看来,这样做既使自己获得了更高的点击量,而出版商们则可以借助Google的传播威力卖出更多书籍,一举两得。

  这样的举动让很多图书出版商兴奋、心动,整个出版界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乐见其成甚至积极参与的。不过,两个月后,当Google再次发布其“图书馆印刷计划”时,出版商们就慌了神,因为谁也不清楚Google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把这些已经印刷好的图书公开,要知道这意味着出版商们的饭碗可能随时被Google砸掉。

  艾伯特就是Google反对者中的一员,在经过焦头烂额、口水纷飞的一段时间后,艾伯特彻底厌烦了这些没有结果的争论。“让他们去吧,反正还有那些更加令人厌烦的大出版商在。”艾伯特不负责任的想到。于是,他一个人跑到了海滩“躲清净”。

  不过,坏消息还在继续,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的一个电话让艾伯特彻底丧失了“寻欢作乐”的心情。2005年6月17日,Google-Watch.org组织公布了Google和密歇根大学之间达成的秘密协议。这份被公开的协议,使发行商可以了解Google和大学之间达成的合同的细节问题,其中包括根据版权法复制两份数字图书,一本给Google,一本给大学。美国出版协会的主管Allan Adler称:“在某些方面,协议内容描述了出版商所担心的东西。”

  而艾伯特得到的消息是,至少哈佛、斯坦福、密歇根、纽约国立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已经参与到了Google的联盟中了。

  在飞机上望着逐渐缩小的美丽岛屿,艾伯特心情坏透了,他决定给点颜色让Google看看。同样的时间,全球各地的飞机上,还有很多的出版商与艾伯特抱着同样的想法。

  艾伯特们的诅咒Google显然并不在乎,因为相比较Google,他们实在太渺小了,“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没人想起诉一个两吨重的大猩猩。我希望我们用不着这么做。”美国出版协会的总裁Pat Schroeder郁闷的表示。而就算所有的出版商都联合起来,Google也不怕,大不了打官司。凭借Google的财力和这种天价诉讼的一贯情形,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在时间的消磨中丧失了斗志,包括法官,而Google只需要拿出相对自己天价财富的“九牛一毛”来摆平好了。Google CEO艾瑞克-施米特(Eric Schmidt)则更彻底的表示:“每一个搜索引擎在网络上都是这样做的。我不是律师,我不打算辩论。我要告诉你,我们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非常透彻的研究。公平的使用,也就是出版商的利益和读者利益的平衡,显然允许建立目录。这是无可辩驳的。希望法律界能够看清本案的事实。再说一遍,我们并没有复制书籍用以出售。”

  显然Google怕的不是出版商们的阻止,那其它巨头的竞争呢?

  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Google都开始了全面的进入,微软CEO Steve Ballmer就略带酸气的说过:“我们看到许多机会,有些Google也许做了,有些也许还没做。若你读今天的报纸,你会发现除了治疗癌症,Google什么都在做。”而在Google率先进入的领域,其它互联网巨头也在觊觎。

  雅虎就看中了Google的创意,也总结了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毫无进展的经验和教训。“这绝对是一个好创意,也有着巨大的市场,问题出在了法律上,没有考虑到图书的版权问题。如果化解这个问题,如此众多的图书成为搜索引擎的搜索内容,那这个搜索引擎在竞争中又处于领先位置。”雅虎的一位副总裁表示。

  雅虎的行动也很快,2005年的10月3日,雅虎宣布组建一个名为“开放内容联盟”(OCA)的组织,旨在让人们更方便地访问在线的图书、音频和视频内容,同时解决了出版商担心的版权问题。雅虎的一位副总裁甚至表示,“存储在开放内容联盟数据库中的内容都是可以搜索的,并且允许包括Google在内的网站使用这些内容。我们非常高兴邀请Google加入这个组织,并且为这个组织作出贡献”。

  Google很郁闷,不过让Google更加郁闷的还在后面。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Google的创意,所以,虽然Google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但却犯了众怒。

  今年的一次“偷盗”事件就让Google再次经历了“数字图书馆”余波的尴尬。

  2007年6月,Google参加了美国纽约举行的图书博览会。在会上,Google展台上的用于演示的两台笔记本电脑竟不翼而飞,而小偷居然是国际性出版机构麦克米伦的CEO理查德-察金(Richard Charkin)。

  理查德-察金在Google的工作人员发现笔记本丢失后对他们说,笔记本是他拿的,他要给Google点教训。察金说,出版商如果没有告诉Google不要扫描他们的图书,那Google就会扫描了。同样,由于这两台笔记本电脑旁边没有标明“请勿偷窃”,所以自己就把它们拿走了。

  这样的事情还在继续的、无休止的上演,Google则成了所有“数字图书馆”受害者的“眼中钉”。而雅虎呢,则在一旁偷偷的笑。

  在两个巨头还纠缠不清的时候,一份报告却可能让他们的努力在20年后化为乌有。英国著名IT杂志《PCAdvisor》在2007年6月12日发表文章称,一份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Google、微软、雅虎、亚马逊以及戴尔等科技公司将在20年内消失。主要原因是,无法适应全球性大潮;公司规模扩大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使用一些过时的计划程序。而为了生存,这些企业需要承担风险和处理信息超载的问题。

  看来,要郁闷的还不止Goog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6-18 18:31 | 只看该作者
啊,又是斑竹不好意思,我没说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