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弱者的同情
昨天在读《生于1980》,这是一本带着深深颓废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想原谅她,可是,她伤我太深了。”这句话其实很普通,却无端使我难过,应该是触动了我心底的一些东西。这句话让我想起许多,我努力地把记忆深处涌起的东西一点一点压回到心底,却总是无法遗忘。
我不知道为什么所谓“80后”的作者会把颓废的思想演绎得那般逼真,但我至少知道了一点,他们是用文字写自己真实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虚构的小说,或许我们更应该把他们称为是演绎家,而不是作家。而真实的世界,也就是如此颓废。
上网的时候一个网友说,记着的东西是不可能忘记的。我不知道他说得是不是真的,但是我确实无法忘记曾经有过的一切,总以为将过去忘却时,在偶然的某一天又会在思绪里涌现。我想,或者,每个人内心里都怀着对弱者的同情,哪怕这个弱者是自己。
最可怜的永远是自己,违背自己所有想法去做事,连原谅一个人,都做不到。其实我很想原谅许多人,倒不是因为他们对不起我,更多时候是我对不起他们,但是自以为是的心理总是让我以为犯错误的永远是别人。
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自己永远是正确的。
被伤得究竟有多深,是不是那道伤口再也不会愈合,谁也不知道。在某一天喝完酒后,一位朋友站在郊外的草坪上大声地喊叫“我很高兴!”但我知道他不开心,因为真正开心的人不需要用叫喊来释放心底的压抑。他只是在安慰自己,强迫自己相信他所过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在人性面前,人的本身显得那样软弱无能。王小波说,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后来又说,要逆转人性,还要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或许正是因为人性本身就是脆弱的,所以同情。
同情自己与同情别人的不同之处大约在于安慰的实现与否。大部份时候,安慰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只是让他人的心绪稍微平静一些。但这对于自己是没什么作用的。很多时候听他人说起同样的道理总会觉得正确不过,即使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最终还是相信他人。这就是对于自己这个弱者的同情的可悲之处。
就算知道这是场可悲的同情,还得不停地付出,或者这是使我难过的原因。把悲天悯人的感觉强加在自己身上,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地感受悲观。感叹自己时运不跻,然后,该过的日子照样过,一切平静如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