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还珠楼主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未即有徐国桢作《还珠楼主论》,先在陈蝶衣主编的《宇宙》杂志1948年第3至5期连载,后由上海正气书局于1949年2月出版单行本,全文约三万字,篇幅不算大,但其中的很多论断在今天看来仍很确实,称得上是还珠的知己。七十年代以来,香港黄汉立、台湾叶洪生对还珠的研究致力颇勤,成绩卓著。我曾与洪生在蜗居促膝谈武论侠,相视大笑,唯时间短促,未能尽兴,是一憾事。近年来,内地研究还珠者,日渐增多,据我所知,上海周清霖收集还珠篇目最为完备,考订精详,曾在寒舍听他讲述,十分佩服。此外,在京津两地有些老友会面,总免不了要谈论还珠,对其才华无不推崇。还珠的知音遍及海内外,而且并非“庸俗小市民”。
一部小说,能够使上百万人入迷,历久不衰,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越读越能品味出其意味之隽永,这就值得研究。
还珠楼主有他鲜明的个性,他酷爱自然风光,遍游名胜古迹,这对他小说创作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徐国桢在《还珠楼主论》中说:“他自己本来的意思,很想把所历所见的山水人物,写成笔记,恰巧其时天津有一家《天风报》,缺少一篇长篇武侠小说,他在人家鼓动之下,就不经意地采用了《蜀山剑侠传》作篇名,一天天写下去。不料读者异常欢迎。”这段话揭开了还珠楼主作品艺术魅力的部分奥秘,正是自然风光美所激发的诗情,把他导向了成功之路。还珠楼主的成功,并非一蹴即就,而是有一个探索过程。他应邀写武侠小说,内心却怀着自然风光激发的诗情,怎样使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谐调起来?他很费了一番心思。《蜀山剑侠传》的前几回并非没有描写风景,只是现实的武侠情节总显得与自然风光美不能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使他感到开始“写得甚不惬意”,直到他把神话和自然美结合起来,才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名山大川的雄伟或秀美与神话传说的奇幻融为一体,神话为山川添了灵气,山川使神话更为瑰丽,两者相得益彰。每逢写到这个时候,还珠楼主便抑制不住那奔放的诗情,笔底一泻千里,远近兼收,动静呼应,洋洋洒洒地连篇累牍说个尽兴。下面且节录一段《青城十九侠》中的“巫江取宝”为例:
卞明德在百忙中瞥见,适才所见那片轻云逐渐展开,布
满了大半天。月光不时出没隐现于密云之中,淡无光华。山
风渐作,下面峡中江涛澎湃,击石有声。估量时辰将至,……
耳听风涛大作,觉着面前景色骤暗。卞明德抬头一看天上,业
已阴云四合,不见丝毫星月影于,只有电闪似金蛇一般在云
边掣动。电光闪处,照得浓云山岳一般,密层层簇涌满天。风
是越来越大,上面技术扬尘,下面洪涛怒涌,滩声如雷。残
枝乱于舞空擦地,卷走不息,千里江峡齐作回音,万窍怒号
震撼峡壁,似欲崩颓,令人耳聋心悸。比起适才妖风,来势
又是不同,方幸身在法圈以内,风吹不到身上,突地眼前金
蛇乱窜,震天价一个大霹雷打将下来,风便小了许多。跟着
稀落落一丛雨点打向地上,滴滴挞哒,响不片刻,由疏而密,
雨点也越来越大,直似银河决口自空倒灌,哗哗刷刷,连同
江声滩声,响成一片狂喧。那迅雷霹雳更一个接一个,挟着
电光雷火打将下来,声震天地。山势陡峻,除临江一面有大
片平地外,后面还有崖嶂矗立。水自崖顶化为大小瀑布,争
先喷坠,黑影里看去,直似无数大小白龙沿崖翔舞。地上石
多土少,无什蓄水之处。雨只管大得出奇,水仅一二尺深,势
绝迅疾,再吃高处飞落下来的狂瀑一催,化为惊湍急浪,挟
着风雨吹折的沙石树枝,齐向崖过驶落,直坠江中,又添了
无数威势。有时电光闪过,照见满地波光流走,疾如奔马,眼
神一花,仿佛连崖都要飞去。端的声势猛恶,从来未见。卞
明德方自骇异,忽见前面暗影中有一股金光霞彩,自江峡之
下,透过两面峡崖朝空涌起。眼看便见两道十来丈长的灰黄
色光华,由对面危崖,朝那金霞起处电射而下。方料灵姑等
来了对头,两道青虹已自峡中飞上,迎着那两道灰黄色光华,
就在两岸空处时上时下,时隐时现,往来驰逐,纠结争斗起
来。卞明德正看得起劲,……同时下面江峡中金霞越益浓盛,
上烛霄汉,当顶天空中的黑云都被幻映成了乌金霞彩,加上
十来道青黄红白光华在峡中飞舞盘旋,照耀崖岩,丽影扬辉。
这便是还珠笔下古仙人广成子(最早见于《庄子》)金船藏宝在巫峡出水时的场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