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299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照片的好坏有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19 0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照片的好坏有准吗?
   照片的好坏有准吗?回答是肯定的。无需严格客观的测量,抓住密度、色彩和反差等几项关键属性,主观地比较和评判就可以得出公正的结论。
  密度——明暗是景物最显著的属性之一。景物的明暗应最终还原为照片相应水平的密度,这在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都—样。说得专业一点,就是需要影调正确还原。密度受显影条件和相机、扩印机曝光的影响。
  色彩——五彩缤纷的景物造就了多彩的自然界,在人的视觉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好照片需要恰当地再现景物的色彩。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指出在丰富的色彩中,一些景物的色彩,例如蓝天,绿树,人的肤色,记忆最深,很小的偏差都能识别出来,感觉不自然。有人称这几种色为记忆色,照片色彩的好坏首先就看记忆色。一幅画面还要讲究色彩的平衡,高光亮处和中小密度的中性灰处是色彩平衡与否最敏感的地方,这些部位呈中性灰色,不偏色,说明照片的色彩平衡好。照片色彩还原的好坏受照相光源、扩印机的平衡调整和显影加工的影响很大。
  反差——各影像层的反差都应匹配,并且在任何密度水平上都应平衡,否则,在整个曝光范围内不可能获得好的色彩平衡。例如负片,如果感绿层的反差低于感红层和感蓝层的反差,则照片大密度处,如头发和阴影,将偏绿色,尽管中等密度的肤色可能会平衡很好。胶卷保存不好、加工液污染或配液混合不正确、显影过度或不足、漂白或定影不合适都可能引起反差的不平衡。反差的高低也要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张照片反差偏低将感觉“发闷”或者“调子平”,因为高光和阴影处的密度范围太低。照片如果反差偏高,因为高光处和阴影密度范围太大,影调将显得太硬。高光处缺乏细部,将“一白如洗”,阴影处缺乏细部,表现为“堆积”“团块”。高反差多数是因为曝光不足和显影过度造成的,而低反差则常常是曝光过度和显影不足的结果。更多技巧请访问 摄影论坛 http://www.bssbbs.com/bbs
  高光处——景物白色处和高光处,在照片上应表现为中性的最小密度点。景物在这些部位的原有细部也应在照片上得到相应的还原和表现,应有最低可辨别细节。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一方面受色彩和反差平衡以及密度大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相纸和胶片灰雾水平、药液污染状况、加工前后材料和照相产品的保存状况、定影和稳定等加工状况的影响。
  阴影区——暗区或大密度区域应呈中性不偏色,比最大密度稍低的密度处应有原景物相应的层次细部。除受曝光的影响外,还受照片总体密度、色彩和反差调控的影响,此外,加工前后材料和照片的保存状况、药液污染、不适当的漂白和定影都对阴影区的表现有影响。
  色彩饱和度——色彩浓度足,感觉清新、通透、不混浊、不憋闷,就是饱和。按理,如果原景物的色彩得到了准确的还原,照片就不会发闷。色彩饱和与否受胶片曝光的影响最大,不正确的显影、漂白和定影,药液的污染,都降低照片的色彩饱和度。
  简而言之,好照片应有下列品质:
  1画面总密度适中;2画面有中性灰色影调,蓝天、绿草和肤色真实自然;3高中低不同密度处的三层反差都匹配;4有大密度,也有密度稍低表现细部的阴影部;5有高光亮部,并且呈中性灰而不偏其它色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08:35 | 只看该作者
照片的空间深度
   摄影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一点是,它在一个平面的二维平面上,能展现三维世界,即表现出事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除了那种引人惊惧、幻想般的全息形象,即需要借助于特殊的观片镜或放映映机的立体双象和那种双透镜照片,诸如用尼姆扬罗照相机拍摄照片外,摄影不可能再现深度。它只能模拟深度。然而,它却能极生动地模拟。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无边无垠的风光、立体的雕塑般的肖像,这种空间感是摄影构图中生动的一面,以致使你身临其境,这就是使形象形象化的三维效果。“学习如何使二维照片具有深度感并不困难。不过,有必要失了解一些视觉方面的基本概念。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人类具有真正的立体视觉能力,这是它与地球上其它动物相区别的一个特征。立体视觉需要一双前视的眼睛,它通过和谐的肌肉运动,产生两幅都分重叠、位置稍有差别的影象并传送给大脑。这样,人类凭借三维空间的直接经验能够看到立体物体。当你驾车、打网球、或打高尔夫球时,你主要是依靠这种双目视观察事物的。
   不过,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其它动物也能对空间进行迅速而复杂的判断。例如,松鼠的双眼长在头部的两侧,所以立体视力很弱,但它们的跳跃如同杂技一样灵活。而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类也能继续驾车、打月球或高尔夫球。这是因为,他们可以用许多视觉参照物来判断深度。这种参照物能起刺激作用,从而增加或代替直接的立体深度感。
   艺术家们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一直在研究如何把三维世界呈现在二推平面上。因此学会了视觉参照及如何应用它们。早在古希腊时期,普莱克西秦莱斯就画出了足以蒙哄鸟类去啄食的葡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对透视进行实验,在视觉空间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而现代对人类感知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摄影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必不可少的技巧和原理。虽然你拍摄的任何照片仅仅是按照事物存在的样子记录下所要表现的事物,传递某种空间感和深度感,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无法与你所看到的那种三维空间的生动性媲美。本文所叙述并展示出的视觉参照办法可使你的空间感得到提高和加强,下面就介绍九种最重要的而且是信手拈来的方法。
   物体的相对大小
   所谓的透视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光学事实:离眼睛或镜头近的物体看起来比离得远的大。如果我们看到两个人或任何两个物体,凭经验得知两者同样大小,那么,看起来稍大的一定离我们近。甚至当物体被复制在平面上成为影象时,也可能遇弄眼晴,认为它们在空间中相分离时是一大一小。
   会聚的线条
   透视原理中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两条平行线会在远距离处汇合在“消失点”上。我们在此时就熟悉的一个例子是。两条铁轨在远方地干线上会聚为一点,摄影家在仰拍高楼或从高窗俯拍成角度的照片时就利用了这种创造景深的效果。
   消失的细部
   在物质世界中,许多物体的空间位置往往都具有规则性:草地中的草、森林中的树、池塘中的百合、地板中的木板、地毯上的花纹等。当这类参照物离我们近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看见其花纹和细部;但继续向前看,它们逐渐变小、不清晰了。詹姆斯·杰·吉布森把这种消失的现象称为“质地变化率”,它可以有力地显示景深。
   部分重叠
   由于人类设有x光的透视能力,所以,当一个不透明的固体置于另一物体前时,我们就看不到后面的了。这样,我们就有创造三维影象的参照了。把部分重叠的物体摄人画面,会使观众看到画面中不存在的那一维空间。
   清晰焦点的平面
   获得景深的一个光学手法是有选择的聚焦。把焦点对在前景物体上,那么背景则模糊而且景深浅。这就把画面分成两个相对应的平面,焦点清晰的前景被摄体则从模糊的背景中跃然呈现。相反,也可以让焦点清晰的被摄体远离模糊的前景。
   空气透视
   最早注意到这种效果的是400年前的达·芬奇。空气中的雾、烟或着灰尘能散射日光,使远处的物体比近处的物体显得淡而模糊。显然,这通常不是摄影家随心所欲能创造出的效果,但是,当条件允许时,不妨加以利用。
   逐渐消失和逐渐增强的色彩
   这种现象与空气透视相关。在室外景中,伸向地平线的风光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不仅色调谈,而且在色彩上变得更加偏蓝。因此,蓝色往往退到远处,而明亮的、暖调的和完全饱和的色彩往往在前面突出出来。
   选择边框
   传统的一种构图方式是,利用一个前景物体作为这框,框住较远处的物体。这样可以增加深度感。一个坚实的暗色物体可以突出被摄体,效果通常最佳。
   照 明
   有力地刻画被摄体的强烈侧光照明、或强调质地和使阴影投向用相机方向的逆光照明,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效果。不产生任何阴影的平光或散射光只能拍摄出平淡的形象,而不会产生三维空间的效果。
   显然,在一幅照片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深度感。实际上,一幅三维效果极强的画面几乎都是几种方法的结合:也许是强烈的照明与会聚的线条和部分重叠的结合,或是空气透视与细部消失的结合。
   如果你曾看过宽银幕电影,你就明白了这几种参照办法是如何创造三维效果的。当你面前是满眼的景色,你会很快被带进景色之中,似乎是在观赏真实的景色。这多是缘于人类球形的眼睛。当眼珠边缘同眼珠中心部位一样见到深度刺激物时,你就会忽略缺乏真正的立体视觉。
   那么,为增大照片的深度感和空间感,你显然应当尽可能地把照片放大。一般说。照片越大,充满眼睛的景物就越大,深度感就越强。
   影象质量是另一因素。通常,最能表现深度感和广度感的照片是那些具有鲜明的细部和包括深黑色的色调范围宽的照片。反差适度、又不失丰富细部的照片通常比低反差更有效。不管照片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一幅现实的、色调和质地都细致的照片常会有助于使眼睛以为看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深度。更多技巧请访问 摄影论坛 http://www.bssbbs.com/bbs
   但是,正如前面提过的那样,你只能模拟深度而不能再现深度,并且照片的平面经常会同体现出的三维空间感进行视觉上的激烈竞争。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平面一一深度这一矛盾现象,但这一特点却丰富了摄影概念的内涵。
   当然,你不必总是想着你照片中的深度感,实际上,你也许愿意把景物压缩成平面,创造装饰性的二维图案。你可以避开或不去强调视觉参照物,增强照片的二维效果。无论如何,你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摄影最奇妙的特点;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08:37 | 只看该作者
照片构图与观察力
   如同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一样,摄影师也可以被看作是创作家。通过取景器摄影师能够把千变万化的素材加工成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通过变换摄影器材,他能够巧妙地处理这些素材,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潜力。
  和流行歌曲作者不同的是,他不能从形体上改变题材。只有具备训练有素的锐敏的视觉他才能运用想象力进行构图。这里我们将讨论的就是这种对构图十分重要的观察力,以及能使一幅摄影作品具有独创性的一些构图基本规则。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规则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在摄影构图中有一些应当遵循的规则,但这仅仅是为避免一些典型的弊病。
  一、地平线和三分法
  三分法以及“千万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这两个规则或许你已经很熟悉了。就拿三分法来说,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是一个可以运用或者说可能被滥用的一项规则。设想把你的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这样你就得到九个长方形或九个正方形。
  从理论上说,在风景类的照片中,地平线应该置于两条横线之一的位置上(例如上横线),被摄体或者镜头焦点应在下横线和纵向钱之一的交叉处。当然,这一规则将适合某一些照片(例如风景照片),它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的构图。
  还有另外一种处理地平线的规则,即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因为这样会把画面切割为二。如果天空景致特别迷人,就给它大部分画面,如果不是这样,就把地平线移到上方,以避免平淡无味的天空占有更多的画面。
  二、被摄体位置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把主要被摄体放在画面中什么位置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你把能用来改善并增加画面趣味性的衬景放在什么位置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拍摄人物时,摄影者通常总是想把他们直接放在画面中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弊病,这就使画面四平八稳,如果水平握持相机,看起来就会更糟。转动相机以取竖画面,把人物移到画面一侧,再配以有趣的背景,就会大大改善构图。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衬景就能得到更有趣味的构图,让人物站着或靠着一个有趣的物体,如装饰考究的铁栅栏、门柱或背靠树木,例如让人物偏离画面正中并且竖握相机拍摄。
  三、背景和前景
  千万不要忘记,你最终得到的照片将包括你在取景器里所见到的一切,画面将不仅仅只有你所要拍摄的主题。你必须考虑到背景和前景。你的主要被摄体应与照片上其它物体保持和谐,注意背景不要破坏或转移人们对主要被摄体的注意,而应尽可能完美地烘托主要被摄体。
  如果背景大繁杂,可用调节光圈的方法使背景焦点不实,如还感到不理想,还可以用更换镜头或变换拍摄角度的方法以改变背景。
  要避免被摄体后面出现的高大物体,例如树木、路灯杯柱等,因为它们看起来象从主要被摄体上长出似的。画面边缘出现一部分焦点不实的人体也可能造成不良的效果。
  如果人物是主要被摄体,被摄人物就应姿势自然,不要立正站着,不要看镜头,让他们望着画面外的远处,或让他们看书读报,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手段。
  四、边框的选择
  这种技巧常常用于“巧克力糖盒”的装璜摄影。它包括用前景的物体框住景物或被摄体,最常用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庭门等。
  拍摄前你可以利用光圈和景深预测装置来使主体周围的景物焦点清晰或焦点不实。画面上方和一侧焦点不实的树枝将有助于框住所摄景物,并使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被摄体上。焦点清晰的边框可能也是很吸引人的,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分庭抗礼。
  古代欧洲城市常见的拱门可以把视线引到狭长的鹅卵石路径或为田园景色加上边框。
  古建筑物外面的装饰考究的栏杆和庭门可以使建筑物照片更加别致风雅。接近拍摄并且利用前景作为边框就要使用小光圈,因为这类照片边框和被摄体都应当在焦点上。
  五、阅读画面
  在很多方面,欣赏一幅画面宛若读一页书。我们的视线全自然地横扫画面或进入画面而落到焦点上。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自画面下方弯曲的小径会把你的视线引到靠近画面上方的人物或建筑物上来。看这样的画面时,你的视觉就会下意识地跟随这条小径,自下而上地来到拍摄焦点。
  画面上的对角钱也会引导你的视线,例如一条蜿蜒的海岸线或者流经峡谷的江河都会引导你的视线。顺着这类对角钱,你往往会观察到视线好过的所有画面成分。
  六、图案结构
  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到处都能发现一些图案结构,利用在日常物体上发现的图案结构能够创作出趣味盎然的,甚至是超现实的照片。
  很难一下举出例子,因为能拍摄图案照片的可能性是无数的,你可以寻到现成的图案,也可以从玻璃上的倒影中得到图案。此外,不同颜色的类似物。现代楼房的混凝土和钢材的建筑结构都可能成为图案。你还可在结构设计中找到相似的或重复的部分,选择一个适当的视点,在即景器中进行一番周密的剪裁,你便可以得到这类图案照片。
  七、填满画面
  另外,对某些种类摄影非常有用的构图法是使被摄体填满画面,对于动体摄影来说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技术。你所需要的只是被摄体,它周围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会分散人们对趣味中心的注意力。
  接近被摄体,但不能漏掉任何重要部分。用一个动作填满画面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带有杂乱背景的一幅动体照片不是一个完美的照片。
  这种技术不仅仅可用来拍摄动体,如果你要拍摄静物,而画面中又不需要表现其它物体,这时你可以靠近被摄体使波摄体充满整个画面。
  八、器材
  选择适当的器材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需要满满一大提包的镜头。虽然富有选择力与想象力的眼睛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是选择适当的工具有很大帮助。
  可变焦距镜头在构图中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变换焦距和视角你可以精心地选择被摄体,而且不用移动位置进行拍摄。你还可以去掉难看的或有干扰性的物体,或把画面充满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你也可以把更多的景物包括进来而获得一个更好的透视和更大的景深。更多技巧请访问 摄影论坛 http://www.bssbbs.com/bbs
  如果你必须在远处进行拍摄的话,望远镜头有助于把动体充满画面。半广角镜头对场景和风景照片是很有用处的,它有助于你完成“三分法”构图,给你较大的取景范围,从而有助于拍出带框的画面,同时还能把前景物体也摄入镜头。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08:52 | 只看该作者
照相中闪光灯的使用技巧
   一、微距拍摄要减光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内置闪光灯,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距离太近会导致曝光过度,而距离太远会使得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曝光不足。用户最好查阅数码相机的使用手册,了解内置闪光灯的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由于距离拍摄物很近,此时使用内置闪光灯只会导致曝光过度,所以需要进行减光处理。
   减光就是减少闪光的输出强度,你可以在数码相机中进行调节,但这样还是不够的,光线依然很强。你可以用手遮住闪光灯,注意手指要靠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光线强度。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简单的利用餐巾纸这一类柔软的纸张遮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光线变得柔和。更多技巧请访问 摄影论坛 http://www.bssbbs.com/bbs
   二、改变闪光的角度
   很多人在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时,习惯性地将闪光灯与被摄物体平行,以便让光线变得均匀。但是在拍摄具有反光性的物体时,例如玻璃、各种电脑板卡时,会在物体上产生亮斑,破坏画面的和谐。这个时候应适当改变数码相机的拍摄角度,从侧面进行拍摄,这样就能避免产生亮斑。
   三、主体与背景反差大时适当补光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不要以为只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闪光灯,有时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必须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在进行逆光拍摄时,主体与背景的反差很大。如果顾及主体进行曝光,那么背景必然曝光过度,而正常还原了背景,主体又曝光不足,这时就需要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了。
   补光不是直接打开闪光灯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你可以将相机设置成光圈优先模式,设定光圈的数值,利用点测光对背景进行测光,记下测得的快门值。然后切换到手动模式,设置成刚才所测得的光圈和快门值,再将闪光灯设置成强制闪光进行拍摄。这样就能兼顾主体和背景,照片的背景还原正常,主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08:54 | 只看该作者
折叠伞+数码相机的用法
   折叠伞和数码相机这一意想不到的组合,有时使用起来会非常方便。
   折叠伞头上的螺丝几乎都能取下来。实际上这个螺丝的尺寸与相机三脚架的螺丝是相同的。
   用伞来代替三脚架也许稍微有点难度,但作为独脚架,却非常适合于防止抖动。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另外,希望从比周围的人群还高的位置拍摄时,就可以将数码相机装到伞上进行拍摄。不过,由于无法按动快门,因此在举起来以前,最好设置成定时摄影。
   ▲将折叠伞的头上的螺丝拧下来后,就可以安装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三脚架上的螺丝与伞上的螺丝完全吻合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09:04 | 只看该作者
正确测光与暴光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人生旅程,每个不可重复的一瞬,我们都可以用照相机把它永远定格,使这一瞬间成为可以长久保存和分享美好记忆。
   在自动相机出现之前,摄影往往被看成是一种专业的技术,而学习这种技术的过程又是那么地枯燥和困难。随着摄影器材技术的发展,自动相机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拍摄技术不再是摄影爱好者的门槛。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拥有了自动相机,面对在珣丽的风景、美好的瞬间,拍摄出来的却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是失败的照片。为什么?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指出一张成功的照片,并不仅靠娴熟拍摄技术获得,还需要关注对外在内在表现的构思和构图取景。但掌握必要的拍摄技术,绝对是获得满意照片的基础。本文针对测光这一关键的基本知识,力图用浅显的文字和图例来阐述,希望能给初学摄影者有益的帮助是我提笔的原因。
   为什么要测光?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首先我们要明白和测光相关的3个概念。
   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商业摄影培训网 http://www.bssbbs.com 指出正确曝光: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光度不用,必然有部分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
   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感光宽容度: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概念:感光宽容度。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以下范围(见图1),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7#
发表于 2006-10-21 09:43 | 只看该作者
收到!长了知识!
8#
发表于 2006-10-22 17:09 | 只看该作者
[s:29]  [s:43] 看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