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梦、测字、占星、卜姻缘无所不包,影响年轻一代人生观
网络一诞生,就成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使用的工具,各色稀奇古怪的事被搬上网络,网民们也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也随之充斥互联网,网络迷信便是其中之一。
尽管现在的网络迷信内容不像街头算命那么露骨,很多都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或者打着娱乐的名义,可是它们的危害性却不是这些美丽的外衣所能掩饰的。
人品测试风靡网络
在Google中键入“人品计算器”进行搜索,居然找到2950000多项查询结果。打开该软件,在姓名栏里输入名字,然后点击计算按钮,就能算出该名字的分值。同时,“人品计算器”还会附送一句评语,比如“你的人品真好,做好事应该是你的爱好吧?”“你的人品很差了,要时刻克制住做坏事的冲动哦!”“杀过人没有?放过火没有?你应该无恶不作吧?”等等。
这样的“人品计算器”不仅毫无科学性可言,如果说是玩笑,玩笑开得也太大了。根据“人品计算器”计算,唐三藏的人品没有白骨精高,纪晓岚的人品没有何珅高,孔繁森的人品没有成克杰高……其中,成克杰的人品得分竟高达95分,评价为“你的人品太好了,你就是当代的活雷锋啊”。但是输入“雷锋”,得出来的分数居然只有2分,作为具有历史标杆意义的雷锋最后只给了这样一个评价:“算了,跟你没什么人品好谈的。”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在很多转载“人品计算器”的网站,笔者发现几乎都把它定性为游戏;“人品计算器”程序本身也标榜“内容纯属虚构,仅供娱乐之用,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测人品这样的戏谑与调侃,实在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
网上算命五花八门
“人品计算器”多多少少还披着聊以怡情娱乐的外衣,而那些明目张胆地在网络上宣扬封建迷信、算卦占卜的行为,就是完全赤裸裸的了。
打开一些网站,包括有些门户网站,里边都有占星、测字、
解梦、测姻缘等专题。更有甚者,“你今天是否适合出行”、“你的手机号码是吉是凶”、“你9月份的桃花运在哪里”……诸如此类的算命题目堂而皇之地陈列在网页上。
比如中考高考到了,有专门提供测算考运的;招聘季节到了,有提供职场
星座运势的;谈恋爱找对象也有测试姻缘、星座是否匹配的。有中学生居然每天何时起床、头朝哪个位置睡觉、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是否适合出行都要上网测试。
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不相信“做法事、跳大神能治病”,但是很多人却对这类网络迷信深信不疑。曾经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一对恋人本来感情很好,可是因为在网络上测试姻缘发现两人很不合,结果感情渐生裂缝,最终因此而分手。
网络迷信忽悠了谁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变相网络迷信纯粹是娱乐的东西,并不存在毒害了谁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种具有迷惑性的网络迷信蛊惑了大量的青少年网民。
根据CNNIC发布的最新的互联网统计报告,在我国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而从年龄上来看,24岁以下的网民占据了网民总量的53.8%。
而互联网上的这些软性内容无形中对众多的青少年网民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就拿“人品计算器”来说,其对于青少年网民的导向性是非常错误的——它模糊了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对人品好坏的标准也完全失衡。
就算不认同这种计算结果,很多孩子也还是会把它放在心上,互相取笑、捉弄,对于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儿童,很容易造成自卑心态。据媒体报道,长春市天津路小学三年级某班同学几乎都做过这个人品测试,得分高的沾沾自喜,得分低的感到脸上无光,还会受到同学嘲笑,一个女孩由于只得了1分,更难堪得哭起了鼻子。
此外,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自身的行为也日渐增多,对未来的命运、爱情等会产生朦胧的期待,对学习、就业等问题也产生了疑惑。有专家指出,网络算命打着科学、科技的幌子,以提供“可预知答案”为诱饵吸引年轻人,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类网站,就可能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甚至信奉宿命论,不思进取,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声音】
多数测试无科学根据
很多类似的网络迷信在标榜“科学”的时候,都打出了“心理学测验”的旗号,宣称是通过测试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预知未来的结论。
但是实际上这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结果都是随机产生的。一些程序员对记者表示,这类网络测试并没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支撑,而只是根据输入数据随机产生一个结果。甚至发现有的测试出现多次输入相同数据而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
婚恋交友网站嫁我网上也有一些类似的配对测试,但是其总经理许穗蓉则表示,正规的婚恋测试建立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同时有名牌大学的专家参与设定,其结果也只能是为用户做一个指引,而不是下一个定论,这有别于一些小网站自己闭门造出来的题目。
“心理测验作为心理学的一种临床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方文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量的网络测试已经背离了这一方向,而陷入了迷信的深渊。
【思考】
法律难管只能独善其身?
虽然按照目前实施的《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网站不得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内容,但是可能对于后几种类型的内容还属于比较容易鉴别的,而迷信的内容由于隐藏较深,尤其像上述的这些披着娱乐外衣的迷信内容,更是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
因此,很多律师也只能建议网民尽量睁大双眼,避免受这类内容的影响,以娱乐态度处之,不要沉溺其中。
实际上,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很强,传播的迷信内容就更容易让青少年受害,并且其打着娱乐的旗号,这种潜移默化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街头巷尾的看相、测字、算命等直接的方式。因此,在当前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倡导文明办网之时,这种经过包装的网络迷信也应在监管、追惩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