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开始的地方
——大一生活大盘点
浙江海洋学院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对刚刚进入海院的大一新生来说,大学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丰富而多彩,新鲜而有趣:苦乐参半的军训生活,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激动人心的班级联谊,彻夜难眠的“卧谈会”,自由浓郁的学习氛围,锻炼能力的助学岗位,花样百出的海报栏……,梦开始的地方,一切都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
军训:掀开生活新篇章
大学生活在军训的号角声中拉开序幕,带着梦想,带着期望,我们把橄榄绿染遍大学殿堂。大学军训与高中相比有诸多的不同,军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但起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作用,同时还和学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军训生活是枯燥的,你得机械的齐步走,正步走,有时候教官罚你自个站,有时候又叫你围着田径场跑几个大圈,累得你气喘吁吁,叫苦不已。
军训生活也是富有激情的。在教官的带领下,你可以把步伐走得铿锵有力整齐划一,走出一种军人气质,走出一段人生宣言;你也可以扯开嗓子和其他兄弟姐妹连对歌,唱得你嗓子冒烟而脸上依然溢满笑容;你还可以跟着教官学唱军歌,《团结就是力量》使你豪情壮志,《军中绿花》叫你潸然泪下;紧急集合使你神情紧张,小憩片刻令你欲醉欲仙。
军训,教你上好大学第一课,用军人的脊梁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
社团:新生入校的盛宴
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就像满汉全席,菜色鲜艳、品种繁多。开学之初正是各社团招兵买马、扩充力量的时候,于是社团招新的海报、板报铺天盖地出现在校园里。当然,吃什么东西要看口味习惯,参加什么社团更要看兴趣意向。
学生会、团委是社团中的“传统大菜”。这些有权有势的“名门正派”一般不和其他社团“同台竞技”,他们有的是魅力,一般在其他社团招兵买马完毕后,才开始吸收新成员,而且需要竞争上岗。
这些部门招新时门庭若市,“求职者”络绎不绝,怯生生的新生忐忑不安地在门口排队,考官们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场面,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立刻又板起面孔拿出考官的架子,风水轮流转嘛。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学长认为新生面试时,一是要自信,语言流畅果断,看起来像久经沙场一样;二是要凸现特点,实力不强的话尽量不要去挤热门部门,在“工作经历”的“担任职务”上要写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
环保协会、心理协会等属于社团中的“风味小吃”。这些协会听起来新颖有趣,但可不要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通尝一遍。有的是中看不中吃,宣传到位,实无内容;有的则是假冒伪劣产品,交过会费后活动屈指可数;还有的是难以消化,系统庞大,机构臃肿,活动周期太长,锻炼实践机会少得可怜。所以建议新生在报名之前一定先向师兄师姐打听清楚这些社团的状况,稳妥为主。
球类协会、书法协会、健美俱乐部等则是社团中的“绿色食品”,价廉物美,有益健康又有助减肥。这些协会一般活动有规律,还可趁此多结交一些朋友。
但参加社团也应适可而止,多了精力不够还要影响学习。
讲座:与大师们的对话
刚进入大学时,我就被学院里开展的讲座深深吸引,凡是有讲座必定会早早跑去。起初就是想看看那些作讲座的名人长什么样,其次才是他们讲的内容,渐渐地听讲座成了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人说,讲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体现。学院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讲座,全国各地的名人包括学院的学者、专家等在这里开坛论学,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小班说,许多课很容易就忘却了,甚至连上课的老师的名字也不记得了,但是一堂精彩的学术讲座,不但令你终生难忘,还会让你受益终身。记得前个月海院组织“海院学者周末讲坛”时,偌大一个学术报告厅座位虚设,真是气氛之热烈,令你不得不怦然心动。
每年各系的权威学者都会给全校学生作一两场讲座,这样的讲座比他们的课还精彩。老师们说,讲座是他们研究的系统阐发,是其研究的浓缩。
在大学里一点讲座都不听,这绝对是一种损失。当然也有些讲座存在“做秀”的嫌疑,如何甄别有一个原则,就是去听名家、大家的讲座一般不会让人失望。
学习:自由而自主
大学的学习不仅包括白天上课,夜自修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里的教室到了晚上大多是开放的,除了个别教室有老师在里面为学生上课,一般都是提供给学生们自习的。自修教室里灯火通明而又寂静无声,成为夜色下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大学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相对高中来说多了很多,泡图书馆成了最好的休闲和学习的方式。泡一杯热茶,或阅读报刊杂志,或预习功课,怡然自得,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的学习是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的地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有时间有闲情的话,你可以捧一本小书,在林荫路上边走边看;你也可以带着随身听或者收音机,在月亮湖畔边听边学。进入大学后,学习不再那么紧张,老师也不再像高中那样盯着你不放,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并不等于你可以全然把学习抛弃,相反,对于学习你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骄气。
辅导员:有困难就找他
在经历了十二年与班主任的亲密接触之后,大一新生一开始都不太习惯“辅导员”这个称谓。辅导员虽然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学里的辅导员往往都是由年轻教师担任,与本科生年龄差距不大,比较能够体会学生的感受。辅导员除了决定班级的各项事务之外,还帮助学生解决各式各样的困难。有专家这样解释辅导员的工作:从工作分工来说,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应由教务部门完成,大学生生活上的需要应由行政后勤部门完成,而大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则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辅导员不需要每天都出现在学生的身边,但对班级里发生的大小事件仍然了如指掌。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会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与学生打成一片。
大一的新生们,再怎么样也不要忘了记下辅导员的联络方式。也许你曾暗自希望碰上一个管理宽松的辅导员,好过上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但是当你遇到疑问、困难、迷惘、沮丧的时候,还是找辅导员吧!
卧谈:夜色中真实的对白
寝室“卧谈会”是大一生活的调味剂。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地方,这个时候真是“五湖四海皆兄弟。”
当熄灯之后,同学们还有聊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新鲜事。从国家大事到身边同学的“花边新闻”,都是卧谈的“谈资”,而漆黑一片中谈话往往更真实,难怪很多学生都将这类“卧谈”称为交流的最佳时机,也是集体生活中最让人怀念的部分,同学们在卧谈过程中相继睡去,一股温馨的感觉入梦而来。
联谊:像风一般吹过
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也许根本不知道“联谊班级”为何物;离开校园之后,可能已将联谊班级淡忘。但事实上,不少大学生都曾经历过一段“联谊生涯”。这段时光无论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无论交流的深浅,对于刚刚踏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新生来说,至少是一个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
相当部分的联谊班级是由新组建的班委担当“红娘”牵线搭桥的。对于男女生人数相差悬殊的班级来说,找一个合适的“联谊班级”成了很多班委开学初的一项“使命”,不少班级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然也有的班级属于“主动出击”型。
联谊班级的活动相当丰富。天寒的时候一起吃火锅,天热的时候去甜品店吃冷饮,喜欢运动的来个混合排球赛,喜欢郊游的可以在周末一起去市区里的公园,过生日时还会意外地收到联谊班级送来的一份大礼。然而,联谊班级的活动似乎都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很多联谊班级集体活动了几次之后便渐渐“散伙”,我想能够将活动坚持到大三大四已属不易,到了大四依旧继续联谊的就可以归为奇迹了。要说其中原因有很多,学习忙了,认识的同学多了,社会工作也多了,联谊班级就渐渐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一段历史。
勤工助学:在打工中锻炼能力
“勤工助学”曾被误解为是贫困学生的专利,其实现在勤工助学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因为它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目前不少非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有不少大学生甚至依靠自己的劳动达到了经济独立。
大学生做家教是比较普遍的勤工助学方式,尤其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风险很小,收入比较稳定。另外,也有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导游、服务生、市场调查、商品推销等工作。
现在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渠道也很多。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勤工助学中心,在学生和社会之间牵线搭桥,既给大学生勤工助学带来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院的勤工助学中心,除了安排学生在校内勤工俭学外,还免费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信息,并妥善安排学生安全上岗。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勤工助学也得有个限度,毕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知识,所以要善于在学习与勤工助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海报栏:尽收校园百态
一群大学生围在一起看海报,这是大学校园的一大景观。说起“海报栏”,大学校园里最见怪不怪、随处可见的就是它;最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也是它;最包罗万象、天马行空的更是它。对新生来说,海报栏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因为海报栏虽小,却尽显校园百态。学术报告、社团招新、寻物找人、招聘家教、商业推销、通知启事,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海报栏找到。
校园海报栏通常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争分夺秒、与时俱进”。海报栏的内容更新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上午才贴上的海报,有时下午就已面目不清被覆盖。有学生想出新招,写上“请勿撕下,保留3天,谢谢”的字样,成效却不大明显,由此可见报栏之地寸土寸金竞争之激烈。
其二,海报栏的确是信息传递、商品交流的好地方。我也曾兴冲冲地在老区新茂超市对面海报栏里撕下一张小小的手机号码纸,事先联系,上门看货,然后乐滋滋地捧回一堆价廉物美的物品来。在一堆大大小小的海报中,新生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获益多多。
我深信,诙谐幽默的内容实在是海报栏里最鲜亮的一笔!
附:新生防骗总结 http://www.zjoubbs.com/viewthread.php?tid=58599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