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116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沙兰镇洪灾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最后痕迹[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4 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IMG src="http://61.153.17.122/news_admin/managenewsuploadpic/newspic/2005-6-14/2005614914521181.jpg" border=0></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我写这件事的时候,还觉得脉搏怦怦跳动;即使我活到十万岁,这些情景也一直历历在目。”———2005年6月13日15时,当我在黑龙江宁安沙兰镇的墙上看到这一个个 触目惊心的手印时,充分明白了卢梭这句名言的含义。<BR><BR>    就在72个小时前,洪水灌满了我站立的沙兰镇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室,几十个孩子此起彼伏地在没顶洪水中挣扎。少数孩子被冲到墙边,无助的他们用手在墙边上奋力划动,试图摆脱呼吸道灌满泥水的极端痛苦。然而,大部分的孩子没有成功。<BR><BR>    洪水过后第三天,在学校破损的平房旁,一位参与救灾的东北籍解放军战士告诉我,窗台附近留有在水中挣扎的孩子们的手印。我被震撼了,我行走在仍满是泥浆的小学走廊里,在一间间教室的墙上寻找这些为了生存留下的印迹。洪水过后,原本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淡褐色的薄雾般水痕,而人手滑过的地方,则留下了赭红的淤泥痕迹。是手印!他们有的大有的小,他们的主人是1年级的小童和参与救援的家长、村民。如果不知情的美术家前来观看,可能会把这些时而如惊鸿滑过、时而如焰火奔腾的痕迹当作行为艺术家的杰作———然而,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些手印在向人们“回放”着不久前洪水中一场生离死别的悲剧。<BR><BR>    在这些手印依然尖锐地刺痛我们感觉的时候,在黑龙江2005年的这次洪水尚未从我们记忆中退去时,最值得人们深思和反省的是,我们应该为死去的孩子做些什么?如何避免悲剧再次重演?!<BR><BR>    在水灾刚肆虐过的沙兰镇,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专家发表了如下评论:“沙兰镇洪水,被认为是一场典型的百年不遇的、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灾。一些村民甚至认为,由于学校发生如此惨祸,使可能面临责任处罚的校长成了近几天‘中国最倒霉的人’。但是,学校的建设规划情况却刺激着我们反思小城镇、尤其是乡镇学校建筑规划的散乱。在我们这个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刚刚走入大中城市的国家,大部分的乡村城镇建设缺乏规划,经济的稳步发展使这些地方的民居和公共设施如野草般疯长。以沙兰镇为例,学校几乎是整个镇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围墙外又是一条可能会因夏日暴雨而暴涨的小河,偏偏在2003年重新翻修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防止雨水内渗的地基要加高等必要措施。伤亡惨重的沙兰镇事件,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拥有规划更为安全的小型城镇。” (特派记者郭翔鹤)(来源:新闻晨报)</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05-6-14 22:59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新浪上也看到过`~~~~
3#
发表于 2005-6-19 14:0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原创~
yaziti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5-6-28 19: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05-7-10 10:29 | 只看该作者
同情
6#
发表于 2005-7-10 13:48 | 只看该作者
新浪上看过了
7#
发表于 2005-7-11 10:34 | 只看该作者
<P>只能看看</P>
<P>同情下</P>
8#
发表于 2005-7-11 21:41 | 只看该作者
同情
9#
发表于 2005-7-27 16:00 | 只看该作者
<P>如果那时侯有人逃课了?</P>
10#
发表于 2005-7-27 23: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