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本美国人的书《格调》,就拿来把中国往里套。美国人以有钱有品味为至上,中国有
钱没钱大都没什么品味。有钱和有格调不是同步前进,有钱的不知格调为何物,没钱的没钱
发展格调。没品味从市政建设上看的很明显。从城市到农村清一色白瓷砖、蓝玻璃、大小房
子;天安门城楼修茸一新,广场上辅粉色大理石地砖。由于历次运动,中国不存在世袭的财
产。大家在一个同样穷的层次上起步,短短二十年只能造就暴富。所以在中国“看不见的顶
层”应是高层的官商灰黑色收入,这个“隐蔽”和美国却不可同日而语;少数的是中产阶级
、买办诸类;大部分是平民;由于福利制度落后,几乎没有“看不见的底层”。
这本书可以解释好来乌“美国式人道主义”基本是中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占美国人70%的中产
阶级奉行保守稳定。中国虽然没有一个成形的中产阶级,但对好来乌很是认同。上至主席,
下至百姓,有人希望中国形成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因为它是一个大规模消费主体,社会既
定规范的维护者。
在我居住的这种中小城市,姑娘们把工资的1/3到1/2拿去买名牌套装,暴发户男人戴硕大的
金戒。花哨的皮带扣,垂且飘的化纤裤子是一个男人典型的行头。能穿成美国贫民就不错了
。我真佩服有些人具有把最难看的从大堆衣服里挑出来的本事。他们教育别人和自己穿的体
面和尊贵,并且努力朝自以为是这个方向发展。即使他所处的环境和这样一点也不相干,消
费结构的不合理,文化设施少且单一、不能普及。美国上层和中产所热衷的旅行在中国仍是
要数倍于自己的收入。
看书对号入座,发现自己许多格调不高的举动:爱下馆子(特别是洋快餐)、泡吧。虽然心
里并未对美国中产阶级认同,只是国情所限。我等没见过什么世面,又爱赶时髦,怎么不蠢
蠢欲动。平民向往中产阶级又崇洋媚外。
在阅读上,咱们无疑比老美强许多,地摊上也卖弗罗伊德。可是,美国《读者文摘》是没上
过大学的人才看的,而中国《读者》却拥有大批大学生读者。
关于大学,咱们是百分之百平等。定职称,长工资重点和自考都是一个待遇,相同的是,国
内大学前两年也猛刮学院改大学之风。
看到最后,我觉得该把我归到另类了。可我却干着一份无聊的工作,在单位怕领导,在家怕
父母,至今吃住靠家,没钱独立。所谓“艺术”、“写作”、“创造性工作”只能是业余。
吃饭有规律,不是专业人士,只能说流利的汉语。买衣服要为省钱考虑,在什么场合都能穿
,这山忘着那山高,非常不自信。中国就是这样,充满混沌,洋人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对
咱们压根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