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剧 / 导演:让-皮埃尔·居内特 Jean-Pierre Jeunet
主演:奥德丽·多杜 Audrey Tautou
马修·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配乐:杨·提尔森 Yann Tiersen
获奖记录: 2001 年多伦多电影民选奖
2002 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奖、最佳艺术指导奖
2002 年恺撒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最佳产品设计奖
法国女孩艾米丽年幼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父亲因此患上自闭症。由于父亲认定艾米丽有心脏病,她从此只有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靠想象打发日子。她的童年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长大后的艾米丽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做女侍应,而这家咖啡馆的老板和服务员,以及光顾这家店的客人似乎都是一些孤僻寂寞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艾米丽在公寓房间的地板下发现了一盒早年小孩玩的“宝贝”。于是,她悄悄将这些东西还给了它的主人,并在暗处观察主人的生活因此而发生的变化。从此,艾米丽开始了她的奇妙经历,进行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计划,去改变其他人的生活。冷酷的杂货店老板、倍受欺侮的伙计、忧郁阴沉的门卫还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邻居都受到了她的帮助。
直到有一天,她遇上了一个叫尼诺的年轻男子。艾米丽发现这个有着收集投币照相机废弃照片的古怪癖好的羞怯男孩就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最终,如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从此天使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这部精灵古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影片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居内特的手笔。居内特早年凭借一系列颇有特色的短片确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偏爱于那些非同寻常、甚至带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规的摄影角度。
在《天使爱美丽》中,居内特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优美的时刻,那些发自真实生活但又被赋予了浪漫诗意的细节使整部影片细致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影片比他过去的作品更加温情,更加细腻。借这部影片居内特以最佳方式传达出了无尽的乡愁,对孩提时代的巴黎、梦想中的巴黎的眷恋。这其实不是一部完全快乐的电影,它饱含着忧郁哀伤和苦乐参半的情调。它描写了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其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观照。居内特镜头中的巴黎虽然是理想化的,但仍然有其现实色彩。在巴黎,绚烂本来与灰色辉映,温暖也从来与冰冷交织,艾米丽 20 年的生活里, 10 个手指上的草莓,游入河流的金鱼,倒霉的妈妈,自闭的爸爸,躺在花坛里的玩具熊,寻找照片的录象店职员,无一人不寂寞,又无一人不生动,外在冰冷而内在炽热,影片将每一个生命都置于孤单,又肯定着他们内在的丰富,最终让所有的颜色都鲜亮起来,也让压抑的都奔放起来。影片在精致鲜艳的画面与音响效果中体现着一种欧洲电影中罕见的乐观,却又无时不张扬着法国人独有的情调与气质,并没有象好莱坞那样大举煽情,而是将节奏始终控制在一种小段落的紧凑与欢快中。
影片的配乐由法国音乐人杨·提尔森完成。他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布勒斯特,自小便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兴趣,先后游走南特与布隆的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与管弦乐团管理,并涉猎电子乐摇滚乐与香颂,多元的音乐冲击最早呈现在他早期的剧场与电影短片的配乐上。在杨·提尔森的音乐里,乐器不分大小,从弦乐到管乐,都展现出最美丽的一面。他摒弃刻板制式的乐理结构,从而营造出轻快又纤弱的音乐性。
《天使爱美丽》的配乐中,杨·提尔森采用了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口琴、鼓等多种乐器,总体来说音乐风格仍然是一贯的浪漫细致、绚丽精巧。如评论所说“音乐低吟时像打在水面轻泛涟漪的细雨,轻盈时化作跳动在静湖上的水瓢,音符简洁短促,主旋律带出一次次莫测的变奏,悠然荡漾出精致而写意的情调。” 这富于个人情绪的旋律令人回味,手风琴的浪漫轻松总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出现,是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而钢琴的微微忧伤则保有了一丝高贵的矜持,欲语还休,似在孤独中沉淀着内心的平静与祥和。
第一次听到杨·提尔森是在几米随漫画而出的音乐碟里,包括两首《天使爱美丽》里中的配乐。当时就觉得这音乐极有印象派音乐风格。很难说杨·提尔森是否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他与德彪西的不同在于,前者的音乐更为轻盈简约节制,而杨会把整个音乐渲染开,使其更加梦幻,并且总是带有浓郁的法式情调。影片《再见列宁》的开场片断,也是采用了杨·提尔森的配乐。
再回到影片《天使爱美丽》。除音乐外,其音响音效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甚至可以说把音乐降为了陪衬。刻意营造的童话效果,玩偶会说话,照片会窃窃私语,童年艾米丽的行为用音效夸大来传达、艾米丽一见钟情时的心跳、香水瓶子突然坠地的弹蹦等等,只要是导演想强调的,或形成转折(如转场)的地方,音效都会特别突出,用一句话来说,就叫做“声不惊人死不休”。纵观全片,关于音响音效大致有以下特点: 1 .善于使用音响转场。 2 .音响夸张以营造、渲染气氛及塑造人物形象。 3 .在音响中完成音乐的自然过渡。 4 .大量使用环境音响,使身临其境。包括在音量上突出重要音响,无语言给音响大段时间以烘托气氛,以及后期编辑时加入富表现力的音响。 5 .有源声音的运用,并连接起两组同时进行的画面。 6 .音响闪回,以制造悬念,补充叙事。 7 .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的连接运用。从有源进入无源,也是自然地完成了转场。
下面,具体分析几个片段:
一. 0 分 22 秒—— 1 分 36 秒:影片的片头,由旁白,画面,音乐及音效组成。讲述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场景的几件事。从飞驰的汽车碾碎苍蝇的街道转到露天餐室,再到老 高拉 先生的家,又转到精子受孕的过程,最后引出我们的主人公——艾米丽的诞生。画面采用浓重的怀旧暖色调(偏黄绿,似油画);旁白是富有讲述性和戏剧性的,抑扬顿挫;配乐叫做“ J‘y Suis Jamais Alle ”(译为《我从未去过》),以手风琴为主,配以少量弦乐,曲子轻盈浪漫富于法国情调;主要的音效突出,如苍蝇的嗡嗡声、汽车快速行驶声(从近到远的声音做得很逼真,方向感强)、 高拉 先生的叹气及擦字声、精子成群游动的声音以及最后艾米丽出生的啼哭声(由此迅速转场,两段音乐在音响中完成自然交替)。这短短的 1 分 14 秒,迅速地定下了整部影片童话式的氛围和基调。
二. 1 分 37 秒—— 3 分 20 秒:紧接片头的一段,用画面和音乐及音响讲述艾米丽的童年生活,色调也是浓重的,但偏冷暗;配乐叫做“ La Dispute ”即“争执”(不太理解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也许翻译有误)换上钢琴,奏出孤独忧郁美丽的音符,曲调平缓,一段变奏的上行把寂寞更加推进;音响方面,仍然突出主要的行为声音,如玩手指声、嘴摩擦玻璃声、吸管吸水声、多米诺连续倒下声等等,在这里,连缀的音响恰当地描绘出了艾米丽的孤独个人世界。一切行为的发生阐释着艾米丽的孤独寂寞。最后,也是在音响中完成转场,字幕完,音乐完,画面切到艾米丽的父亲,旁白开始,整个故事正式开始。
三. 12 分 20 秒—— 13 分 46 秒:这一段讲述长成年后艾米丽的几个小情趣。极为细致地勾勒出了艾米丽的性格:细腻,好奇,略带孤僻。这一段也是有旁白、画面、音乐和音响(突出重要音响)来完成。其中音乐叫做“ Comptine D'Un Autre Ete L'Apres Midi ”(译为《另一个夏天的童谣:在午后》)。钢琴的细腻和精巧把情绪推上了高潮,恰好接到画面的瀑布上,和瀑布巨大的水声融为一体。这一段拍艾米丽在桥上扔石子,据说是重现了上个世纪 30 年代法国相当盛行的诗意拍摄手法,其中,爱美丽扔石子的圣马丁运河就是一直与大导演马塞勒.卡内( Marcel Carné )的诗意现实主义名作《 Hotel du Nord 》紧密相连的那条河(女主角阿蕾蒂当年曾在河边向 Louis Jouvet 高喊“空气、空气”)。由此圣马丁运河向来都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象征。导演居内特成功地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具有诗意现实主义氛围的巴黎市。特别是艾米丽居住的公寓的庭院、楼梯及老式的内部装饰。爱美丽推开窗户向 Monsieur Dufayel 眺望时的场景就像影片《 Monsieur Lange 》及《 Hotel du Nord 》的翻版。
四. 21 分 16 秒—— 23 分 10 秒:这一段讲艾米丽与尼诺的第一次相遇。地铁老人手里的唱片音乐起到了整个情节发展变化的线索,如果没有音乐,艾米丽就不会被吸引到老人身边,也就不会看见老人旁边自动照相机亭下爬着的尼诺。音乐一开始是无源音乐,随着情节的发展,进而出现唱片机,变为有源音乐。在细节上处理得很好,比如随艾米丽的前进音量逐渐加大,转弯通道里和唱片机出现现场音乐的声音就略有不同。这首歌叫做“ Si Tu N'Etais Pas La – Frehel ”即《如果没有你》,通过字幕可以看到歌词,是典型的情歌。这也是为随之而来的艾米丽遇到心上人的情节埋下伏笔。
五. 1 小时 48 分 44 秒—— 1 小时 54 分 23 秒:这一段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戏(两个人亲吻的片段很温情很煽情)。艾米丽和尼诺终于找到了属于两个人的幸福。这一段非常长,音乐是主题曲(“ La Valse D 'amelie ”-《艾米丽的华尔兹》)的变奏,“ La Valse D 'Amelie - (piano version) ”(译《艾米丽的华尔兹-钢琴版》),因为艾米丽误以为尼诺找错了爱人,很伤心,所以整个曲子的基调也是伤感的,钢琴的独奏,在后半部分左手加入长串的爬音,音符激昂起来,伴随艾米丽的眼泪,把悲伤的情绪推到了极致。门铃声突然响起,音乐戛然而止(这也是用音响完成音乐的自然结束和引入下一场戏的开始)。原来尼诺并没有移情别人,而是找到艾米丽家来了。之后的音响运用极为出色,镜头也跟随着音响变化,极富戏剧性。尼诺塞入纸条之后离开了,艾米丽看着尼诺离开,心里犹疑不定,不知道是该叫住他还是让他走。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也正是这个电话帮助艾米丽下定决心抓住幸福),原来是玻璃人叫艾米丽看电视录象。玻璃人一语道出真谛: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机会错过就不再有。艾米丽猛然惊醒,急忙跑到窗口一看,可是已不见尼诺的身影。伴随艾米丽跑到窗口的动作,镜头快速摇推,音响随之。艾米丽于是赶紧跑到门前,打算追尼诺。镜头再一摇推,音响又紧紧跟随。这两小段的处理紧张急迫,扣人心弦。音响声推到最大,门打开了,原来尼诺就在门外!音响戛然而止。之后便进入无声片断,两个人在彼此给对方三个纯洁的吻中定下情缘。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眼神,面部表情都非常细腻。
六. 1 小时 54 分 24 秒—— 1 小时 57 分 12 秒:影片的结尾部分。音乐就是主题曲——《艾米丽的华尔兹》。浪漫的手风琴,搭配音色玲珑俏皮的铁琴,呈现回旋木马般的童话梦境,这些恰似主人公异想天开的浪漫写照。因为找到了爱,所以这一曲华尔兹不是孤单的,是美丽的。而在艾米丽帮助之下的人们,也找到了快乐。画面是干净温暖的的桔黄色调。旁白再次出现,呼应开篇。在快速拍摄和剪辑的镜头中,艾米丽与尼诺幸福地坐在摩托车上飞驰。音乐声推到了最大,随着曲子高潮的结束,这一段告终。全片告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