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521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Loli相关的内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8 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oli相关的内容

Loli一词最早来源于小说《Lolita》,其内容不想赘述,不过现在Loli(罗莉亦同)意指“幼女”,其生理年龄约为12岁以下的可爱小妹妹,后因各人见解不同,现只指作外貌像小孩的女孩,其明确定义为“依据个人观点而认知的小妹妹”

    通常罗莉的界定范围为:外表年龄不可大于十五岁,形象可爱,令人有一种想去保护、爱惜之心,身体未发育或者轻度发育,而且不能年少老成。现在用“罗莉”这词最多的,就是ACG界了。其定义为“10岁以下可爱的女生,断定标准:尚未发育、天真无邪、惹人怜爱。”所以现在对“罗莉资格”有三个年龄限定:14岁、12岁、10岁。而有这类癖好的人就被冠以Lolicon之名,不过其定义的对象都是虚拟的角色,与一般所谓的罗莉本质上是不同的。

    但在1995年(平成7年)之前的日本动画界,基本上是不存在真正的罗莉角色。说起来綾波可以算是在动画界第一个正式的罗莉角色,虽然庵野秀明并没有刻意将綾波塑造成罗莉角色,但綾波却基本符合罗莉的条件,凭借綾波的强大魅力,罗莉在动画界正式出现,罗莉热潮开始席卷整个ACG界,大量罗莉角色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机动战舰大和撫子》的星野琉璃、《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库洛魔法使》中的木之本樱和《To  Heart》中的马露芝(maruti)等。


    ————————————相关名词解释————————————


    Lolicon(萝莉控)
    有这类癖好的人,此类人多为欧吉桑(关于这点大家听听那个党歌就该了解一些==v)。
    不过鲜花要有绿叶配,没有罗莉控哪来的这么受关注的小罗莉呢

    正太
    请按照Loli的解释想象一下具有相同气质的美少年。。。。。。



    ————————————相关信息————————————



    现在Loli控的队伍正在扩大中,据我所知,popgo便有专门的团体。
    可惜本人没有popgo的帐号,无法窥得内情
    不过在另一bbs上,已有Loli学院成立
    该院创始人兼诱拐部部长omar表示他建立此学院的目的就是:

    普及蘿莉知识,培养蘿莉阶级,最终实现全世界蘿莉化
    Lolita

    《罗丽泰》(Lolita,1955)原为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在法国所完成的一部长篇作品。中文通常
    译为罗丽泰,或是洛丽塔,抑或萝莉塔。作者生于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此后住
    在欧洲,主要在柏林,并成为享有盛名的苏联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
    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1940年举家移居美国,在韦利斯里学院任教,同时享有
    哈佛大学的鳞翅目研究基金(Nabokov同时也采集蝴蝶标本)。还翻译普希金长诗
    《 叶普盖尼﹒奥涅金》,使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份量。

    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长达11年。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
    以教书经验写成的小说《微暗的火》,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
    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带着家人一生住在旅馆。而在不同的著名大学,到处教授文学。
    虽然后来改用英文写小说,却不愿意进教室,他会写讲稿,让他的太太,到教室去念
    给学生听的事。他几乎不和任何记者直接对话,总是人家写了问题,他作书面回答。
    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深刻的耻辱感-因为他不能准确发音,不能说。


    《Lolita》的创作动机蕴含极久,据Nabokov本人发表的记事,早在柏林时期
    ,就已经开始孕育这个童女恋的故事,当时他正在巴黎养病(脊间神经痛)。其动机
    据他本人表示,始于报纸上一篇关于实验人员引诱猴子画出图画的报导。终于在1937
    年于巴黎出版俄文版的《魅人者》(The Enchanter),这三十页的短篇故事便是Lolita
    的前身,也是Nabokov最后一本的俄文著作,翌年他就移居到美国去了,时年四十。
    《魅人者》后来由其子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发行。(1986年)Lolita的出版过程十分
    曲折,Nabokov开始重新构思这个设定,并打算以英文进行创作。(1949年)写作进
    行了很久,50岁的Nabokov想要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真实性和地方色彩。



    《Lolita》于1954年春天脱稿,原本想要以匿名发表,后来为了对自己的写作
    事业忠实,Nabokov决定署名。他找了四家出版公司,都对该书大为吃惊,由于道德
    因素四家出版商全部拒绝出版。最后由法国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公司出版。(1955年)
    造成不小的风潮,读者反应毁誉参半,但此书的确造成抢购。当时保守的美国著名作
    家格林,在泰晤士邮报上刊登书评,将此书喻为1955年三大佳作之一。很快的成为国
    际畅销书,陆续在英国、加拿大出版,1958年终于在美国发行。英国政府曾经召开会
    议讨论,是否禁止该书出售,最后并未达成禁书决议,使Lolita不至遭到《查泰莱夫
    人的情人》一样的厄运。



    故事内容是叙述有一个中年男人,对小女孩特别情有独钟,最后遇到一个十
    二岁少女---罗丽泰发展出一段恋情。结果Lolita遂成了恋童癖(幼女)的代名词。
    电影的设定,则是把女主角的年纪变大了三岁,以免过于耸动。曾有两度改编成电影
    ,第一次是1962年由已故导演史丹利.库柏立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黑白片,
    由老牌演员詹姆斯梅逊(James Mason)演男主角,苏丽文(Sue Lyon)饰演Lolita
    。中文片名翻译成富有诗意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当时因为民风较保守,处理床戏
    多是点到为止。第二次拍成电影是在1997年,由Adrian Lyne执导,杰洛米艾朗斯
    (Jeremy Irons)演男主角,Dominique Swain饰演Lolita。


    第二次改编的电影较忠于原著,因大胆处理床戏,加上主题有争议,并未
    能在戏院公开上映,只在录像带和DVD租售市场流通,中文片名翻译成「小情人」。
    除此之外,这个设定,也在许多作品中被引用。Lolita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字汇,指
    年轻而挑逗的女孩,或是恋童癖的少女对象。然而,这样争议的、有着淫秽代称的角
    色,却出自一位文学教授优美流畅的文笔,并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
    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
    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然这个故事广为人
    知,还是得归功于史丹利.库柏立克。



    书中Lolita的原名是Dolores,Lolita是男主角对女主角的亲蜜昵称;Lolita
    是Lola的昵称。作者选择Lolita或Dolores都在隐喻某种悲剧。【注一】「尽管所有
    这些带来的可怕绝望,我们生活在自我建造的天堂中,祇是这个天堂的天空是地狱之
    火的颜色,但它毕竟仍是天堂。」《Lolita》是部地狱式异色文学的典范,纳博可夫
    在纸上建造出了一个美学地狱。Lolita所代表的性感少女,来自于书中的nymphets
    【注二】这个字,韩伯特心目中,九到十四岁,就快要成熟,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优雅、
    难以捉摸的踪迹、狡猾迷人的孩子气的性感少女。并非我们所想象的纯真无邪,她们
    不仅狡猾,本质上来说是邪恶。当韩伯特和他的继女,第一次发生关系的翌日早晨,
    韩伯特发现到其实他是被Lolita诱奸的。当韩伯特知道她,要去夏令营两个月的时候
    大惊失色,居然要失去她,在nymphets时期中宝贵的两个月美好的时光!这是韩伯特
    想出与她的母亲结婚的原因。这是这本书的最吊诡之处-男主角和时间的赛跑。nymphets
    的寿命很短,过了十三岁,她们就将慢慢失去那致命的魅力,变得平凡无奇。

    作者自己都在前言这样说道:「整本书里连一个猥亵的词语都没有,那些
    被现代惯例制约,而能面不改色地接受那些陈腐小说里,大量污秽词句的粗鄙之人,
    将会震惊于这本书里,竟然会完全没有这些用语。然而,若是为取悦所谓的卫道之士
    ,企图稀释或删去某些人会称之为「催情」的场景,那么《Lolita》就根本不必出版
    了。」在少年时期,与一个十多岁的少女,发生了刻骨铭心的初恋。这段短暂的恋情
    ,因为少女的早夭而告中断。但是,对少女身体特有的迷恋,却伴随韩伯特的一生。
    韩伯特-这位侃侃诉说自己犯罪过程的男主角,是位法国人,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英
    俊的中年人,对十来岁左右的性感少女有着无法自拔的迷恋。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之
    后,移居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个小镇,房东太太Charlotte是个寡妇,有个十二岁的女
    儿,令韩伯特简直是神魂颠倒。他遇到了他心目中的Lolita,一个充满热情与少女特
    有的狡猾的女孩,年仅十二,天真、挑逗、明亮、邪恶、成熟集于一身。

    韩伯特对未臻发育成熟的青少女,有着依赖与癖好的心理,纳博可夫有十
    分精彩的描绘,韩伯特为了接近这个小女孩,假意与她的母亲Charlotte结婚。本以
    为能够与Lolita长相厮守,但是寡妇发现了他卑鄙的目的。对韩伯特崇拜爱慕不已的
    寡妇,一天看了韩伯特的日记,知道韩伯特对女儿有变态的感情不说,自己在其眼中
    又丑又胖、愚笨、迟钝,是只令人恶心的老母狗之外,根本是块绊脚石!她伤心且气
    急败坏地奔出屋子,被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撞死。

    韩伯特欺骗Lolita与他一起旅行。在乡村旅店,韩伯特如愿以偿地占有了
    Lolita的身体,但他也陷入了与这个诡计多端、喜怒无常的女孩的战斗中,不肯顺从
    韩伯特心愿的Lolita,时常给他出各种难题。留恋在布满地狱火焰的天堂中,韩伯特
    每天都躲避警察与世人的追捕。终于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Lolita离开了他,永远
    地离开了!他一厢情愿地,认定的所谓爱情,在另一个成年男子的引诱下,被轻易地
    打碎了。之后面对重新开始生活,已为人妇的Lolita,韩伯特却无法得到解脱。他找
    到了之前诱惑Lolita的男人,开枪将他击毙,自己也坦然地面对追捕而来的警察。韩
    伯特对她有着情感上,和肉体上控制的欲望。不过,纳博可夫本人的态度,却会令许
    多评论家哑然:道不道德或情色的与否,都不是他想关注的重点。

    《Lolita》的特别就在于,它用诚恳的(还有讥讽的)语调讲述,但却不为
    其行为辩驳:别忘了,是韩伯特自己述说,他是如何毁了一个少女的童年的;表面上
    ,他控制了Lolita,靠着糖果、零用金的贿赂加以威胁利诱,使她跟他一起做这趟汽
    车旅行。但也不止一次,韩伯特流下绝望的泪水:当他觉得就快要失去她时,他的世
    界就会快要崩塌。在温柔与粗暴的情绪、无助地依赖和满布的疑心中,这又是个令人
    心伤的欲望之旅。随着韩伯特的真情告白,而陷落与清醒的同时,又不禁为作者的叙
    述安排感到佩服。纳博科夫丰富多样的词藻和描写方式,确立了《Lolita》的价值,
    他在慌乱与亢奋的情态中,表达了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和心理层面,又在真实中,
    写下了所有事件的模糊性和可疑性(包括主角的忏悔)。Lolita那是一个印记,烙在
    浪漫与挣扎、灵与欲、道德与败坏的男人身上。攸关淫欲、占有、嫉妒等赤裸裸的爱
    欲,而这个难以见容的不伦之爱。以前是众人三缄其口的禁忌,文字与影像的幽冥界
    ,现在则总是难逃耸动夸张的滥情处理,要不是浪漫得太唯美,就是反抗得太矫情。

    世界各国对于儿童的性的方面的法律保护,绝大部分是严格的,但对于卡
    通、漫画、戏剧,文学中的恋童或儿童色情剧情的容忍度就不同,以《Lolita》1997
    年的电影版本来说,巴西、法国、日本是PG-12(辅导级);意大利是14禁;葡萄牙及
    荷兰是16禁;美国及大部分欧洲国家,台湾及香港是R级(限制级,第三级,18禁)。
    成人以儿童为性对象的倒错,被称为「娈童癖」或「娈童症」,使用Paedophilic
    【形容词】或者是Pedophilia【名词】),典出希腊字的「Paedo」(儿童)。基本上在日
    本不太用这个字。

    恋童癖又细分为二:一是?????(tsuyotakoso,念作ShotaCon,是ShotaComplex
    的略称;Complex是指情结,情意综)正太癖,正式的译法是「正太情结」,意指迷
    恋小男生的意思,和Lolicon可说是对等名词。Shota的汉字是正太。字源来自以三国
    志广为人知的横山光辉,其笔下的《铁人28号》主角金田正太郎,另有一说为少年侦
    探团Complex略称,原意是喜好小男孩的癖好。而其形象则是穿着西装加短裤的小男
    生。基本条件是不能有须子,而且年纪不能太大,样子要女性化,身材要修长,不能
    有太多肌肉。

    一是 ????(rorikoso,念作Lolicon,是LolitaComplex的略称)字源来自
    Nabokov的《Lolita》,内容描述一中年男子爱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而原意是
    喜爱幼小女孩癖好,对年纪半大不小的角色有所偏好,因为这个时期的少年少女,是
    最多愁善感,感受性最强的年纪,所以除了是身体发育的青春期之外,也被设定为新
    人类感知力开始觉醒,最敏感的年纪。日文中的????(Lolicon当中的??(rori,念作
    Loli)即为自lolita而来,意指12岁以下的少女,而也有说15岁以下的。十五岁一说
    是由于此书改编成电影后,导演的女主角设定,比原来的年龄大三岁所致。而??(koso
    ,念作con)则是complex的简称,这个字有情结的意思,所以????为「少女情结」或
    「恋童癖」之意。但是这词在日本,其实具有负面的意思,通常会给人有点病态的感
    觉。日本以con字尾来指对某些东西狂好的人,如恋母情结(Mazahcon,所谓的「伊
    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恋父情结(Fazahcon,所谓的「伊蕾克特拉
    情结」【Electra Complex】)等,但多带有贬低之意。


    而Lolicon被译作恋童癖,指对年纪轻(不论外表或是实际)的女性有好感
    ,或是特别喜好这类ACG角色的人【注三】。所以有这类癖好的人就被冠以Lolicon之
    名,而带有这种特质的角色亦被称为Lolita或Loli,也就是萝莉。外表年龄不可大过
    十五岁,形象可爱,令人有一种想去保护、爱惜之心,身体未发育或者轻度发育,而
    且不能年少老成。现在用「萝莉」这词最多的,就是ACG界了。其定义的萝莉为「10
    岁以下可爱的女生,断定标准:尚未发育、天真无邪、惹人怜爱。」所以现在对「萝
    莉资格」有三个年龄限定:15岁、12岁、10岁。对萝莉有所好的,就称为「萝莉控(
    ????)」或「萝莉星人」,不过其所定义的对象,都是虚拟的角色,而且是玩笑性质
    ,与一般所谓的萝莉本质上是不同的。代表角色有:Di Gi Charat Fantasy的DiGiKo
    【注四】、《机动战舰大和抚子》(Yamato Nadeshiko,机动战舰????)的星野琉璃
    (Hoshino Ruri,??????)、《Card Captor Sakura 库洛魔法使》(?–?????–??
    ?)的木之本樱(Kinomoto Sakura,????????)【注五】



    但在1995年(平成7年)之前的日本动画界,基本上是不存在真正的萝莉角
    色。绫波零是在动画界第一个正式的萝莉角色,是<新世纪福音战士EVAGALION>中
    的女主角,虽然制作群和导演庵野秀明,并没有刻意将绫波零塑造成萝莉角色,但绫
    波零却完全符合萝莉的条件,随着绫波零的强大魅力,萝莉在动画界正式出现。由于
    绫波零热,萝莉热潮开始席卷整个ACG界,大量萝莉角色,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其
    中最有名又最受欢迎的是《机动战舰大和抚子》的星野琉璃、《魔法少女砂沙美》(
    魔法少女??????,Bureteisami)的砂沙美(???,sasami)、《库洛魔法使Card Captor
    Sakura》中的木之本樱和H-Game(十八禁游戏)《To Heart》(touhato)中的马鲁
    芝(maruti,???,Multi【HMX-12】)。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说是,主导了自1995年来,ACG界的商业生机与其主流市场。
    在其之后,几乎每部作品都得有个萝莉,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着萝莉。这样子的结果
    ,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齐放、各展姿态、争奇斗艳的盛况不再。充斥着可爱,随
    波逐流而没有特色、亦无变化,往往容易单调而乏味。最明显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
    女孩的角色,也不等于萝莉;而现在则是只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萝莉了。

      而Lolita的衣着,主要是指娃娃装,通常大量使用蕾丝(lace)。其衣着主要分
    成两类:一是Malice Mizer【注六】的那一种,带有恐怖感的哥德式优雅(EGL【Elegant
    Gothic Lolita】)的服饰。【注七】表现出一个洋娃娃的形象,心中同时存在着天
    使与恶魔,不是可爱的感觉,而是死的物品,保持永远的静止存活状态;一则是Sweet
    Love Lolita的这一种类型的服饰,【注八】则是以可爱做为主要的诉求。

    附文:

    【注一】:Lola是Charlotte和Dolores的昵称,是女主角和其母亲名字的共通之处;
    Dolores的昵称有Lola和Loleta与Lolita,以及Dollie和Dolly。而Dolores来源自拉
    丁,语出西班牙文,涵义是悲伤、苦痛。

    【注二】:nymphets是指性感、早熟的少女,或是山林水泽年轻女神,在此取性感少
    女的意义,以九到十四岁为其年龄限制。在英格兰,1933年通过了青少年法案以后,
    少女被定义为八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女童(之后,十四岁以上十七岁以下,法律的定
    义是青年)。

    【注三】:所谓ACG是指动画Anime(Animation)和漫画Comic,以及游戏Game。


    【注四】:本名:CHOCOLA,昵称:Digiko,罗马拼音该是De Zi Ko,但英文发音不
    太一样,所以改成Dejiko,而亚洲人(主要是台湾和香港)读的英文,跟日本不太一样
    ,又被改成同音Digiko。

    【注五】:日本所用的Lolicon,其实包含的范围,比原本Lolicon的定义广些。Lolicon
    =Lolita+complex这个合并是日本人自己做出来的。而喜欢小男孩的恋童癖称为Shotacon
    ,喜欢小女孩的就是Lolicon。

    【注六】:Malice Mizer是日本视觉系乐团,团名的Malice是指恶意,Mizer则是指
    悲剧。

    【注七】:1.Elegant:优美的、高雅的、优雅的。2.Gothic:歌德派的,其特征是
    采用中世纪欧洲的神秘、怪诞、恐怖、凄凉的阴暗气氛。Elegant Gothic Lolita (
    EGL)则是指歌德式优雅的娃娃装。

    【注八】:Sweet Love Lolita指的是甜美的、可爱的娃娃装。

    资料来源:

    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

    1.洛丽泰情结﹝The Lolita Complex?#123;的秘思:恋女童症的社会文化分析,作者南方
    朔,刊名:中国论坛,民74.07.10页43-46。

    2.罗丽达的真面目--评<Lolita>(V. Nabokov着),作者王文兴,刊名:美国研究,
    民60.03页51-56。

    中国期刊网

    3.第1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展映新片点评(下),刊名: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
    作者王瑞。

    4.《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刊名:外国文学,1995年第1期,作者于晓丹
    ,机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5.洛丽塔的毁誉与流传,刊名:世界文化,1996年第1期,杨金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04:53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在另一bbs上,已有Loli学院成立
   该院创始人兼诱拐部部长omar表示他建立此学院的目的就是:

   普及蘿莉知识,培养蘿莉阶级,最终实现全世界蘿莉化
   Lolita
扑杀天使??
12岁以下的世界……
伟大的理想啊……汗

虽然loli一词的来历大家都知道
8过如此详尽地从文艺角度理解的人大概不会很多
3#
发表于 2006-4-28 05:4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惧怕字多哪
4#
发表于 2006-4-28 22:26 | 只看该作者
LOLI-KONG~报到~虽然只能算业余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3:5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引用fallrow于2006-04-28 14:26发表的:
LOLI-KONG~报到~虽然只能算业余的~
业余的就好……
进化成专业的就危险了……
6#
发表于 2006-4-29 12:56 | 只看该作者
洛丽塔的香水很迷情的……
7#
发表于 2006-5-1 03:30 | 只看该作者
那顺便御姐也控下吧~~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 20:1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电影
1962年的那个
近两个半小时的长片
黑白的画面梦魇一样陈述这个悲哀的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04:49 | 只看该作者
lolita小说


·作者介绍·

--------------------------------------------------------------------------------



  纳博科夫.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国,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大学攻读过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获得学位,1922年毕业后在柏林当过家庭教师、网球教练和电影配角演员,后从事俄语文学创作。1922~1937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了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由于他的家庭是个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从1940年开始,纳博科夫曾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他业余爱好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还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并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1959年他辞去了大学教职,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
  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索乱伦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04:49 | 只看该作者
·内容提要·

--------------------------------------------------------------------------------



  汉勃特·汉勃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就死了母亲,在其父亲、姨妈及众多女性的宠爱下长大。少年时他遇到并爱上了其姨妈一个老朋友的女儿安娜贝尔,在刚偷偷地品尝到爱情的甜蜜后,安娜贝尔却不幸死于伤寒。这刻骨铭心的初恋使他始终不能释怀,以致使他始终痴迷于九岁到十四岁的少女——他所谓的“宁芙”。汉勃特在伦敦和巴黎的大学生活始于对精神病学学位的向往,结束于闲适的英国文学。离开大学后他虽在不同的中学教过书,也在进行写作,但足够的遗产一直能使一表人才的他不为生活所迫地过着懒散的追花逐柳的日子。其后他与一个波兰医生姿色平庸的女儿瓦莱莉娅结了婚,随后又因妻子不愿离开情人跟他一起去美国定居继承姨夫遗产而分了手。到了美国后,汉勃特以写作和学术研究为职业,生活安定,但是对成年女性的厌恶和对“宁芙”们的强烈欲望却导致他精神崩溃而进了疗养院。出院后他来到一个小镇拉姆斯戴尔,寄住在海兹夫人的家里。海兹夫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洛丽塔独自过活。汉勃特一眼就发现了他的“宁芙”——洛丽塔,不仅为此滞留在这个乏味的小镇,开始寻找一切机会观赏、接近这个小女孩,而且在其母亲向他求爱时,为了得到作为她母亲的丈夫所能施之于洛丽塔的那些不会被人非议的亲昵和爱抚,他还抑制内心的厌恶与海兹夫人结了婚。但是在他还仅是梦想着谋杀海兹夫人时,后者却已从他的日记上发现了他的隐秘,大为震怒的海兹夫人决心与之离婚,带着孩子避开这个魔鬼,可是愤激之下却在还未及把汉勃特的邪恶告诉任何人之前就不幸撞车身死。草率地料理了丧事之后,汉勃特就以继父的身份从寄宿学校带出了洛丽塔,并且以各种手段诱奸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
  从那以后,汉勃特就驾车带着洛丽培在全国各地漫游。为了能长久地占有洛丽塔,他施展各种手腕制服她,又限制她与同龄人和别的男性的交往;为了不使他的这种邪恶暴露,他费尽心机地避免引起旁人和警察的注意。最后,汉勃特在比尔兹利安顿下来,把洛丽塔送进了比尔兹利私立女子学校,相对安稳地享受着他那种罪恶的乐趣。然而好景不常,汉勃特发现他对洛丽塔的占有受到了威胁,于是匆匆地编造了一个借口又离开了比尔兹利,再度开始了公路上的漂泊生活。汉勃特异乎寻常的感觉和疯狂的想象力使他对每一个身边的男性都疑心忡忡,然而他的一切防范最后终究还是没能阻止洛丽塔乘他生病之际逃离了他。自此以后,他的生活就被追踪与试图报复主宰了。数年后,正当他茫无头绪时,已经结婚并即将临产的洛丽塔写信向他求援。见到已长大成人的昔日“宁芙”,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要她跟他走。被拒绝后,已处于疯狂状态中的汉勃特找到并枪杀了当初带洛丽塔逃走的剧作家克赖尔·奎尔梯,而后自入囹圄,并因发病在审判前死于狱中。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