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成:从身无分文到身价百万
( 2006年04月26日 08:39 ) 编者按:由共青团舟山市委、市青年联合会和本报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年创业计划大赛,日前已启动。为鼓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创业,为舟山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报从今日起推出“青年创业·我们身边的创业故事”系列报道。
“今年过年我们四个都不回家,一起为了一个理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们的人生创业……”
这是徐方成几年前在博客上写下的年关感言。今年28岁的徐方成,尽管已是一家注册资本达上百万元的公司的董事长,但回忆起当年创业的情景,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他说,过年谁不想与家人团圆,那年不回家的真实原因是,当时他们根本就没回家的路费。
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
2000年,徐方成从衢州考入了浙江海洋学院中文系。在开学前,他背着一个塞了几件衣服的包,踏上了来舟山的路。
“我当时没有直接坐车到舟山,而是坐着火车绕了一个大圈子……”徐方成清楚地记得,当年学费需要7000多元,但因为贫困,家里只能给他1000多元,尽管已经得知可申请5000元助学贷款,但还是凑不足学费。他“绕了一个大圈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沿途“化缘”,每到一个地方,就到亲戚朋友处借一点。
到舟山时,他口袋里已有2000多元钱了,加上助学贷款,他终于把第一年的学费付清了。
“当时除了上课外,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凭借着较好的文字功底,徐方成开始了“打工”的历程——发传单、当家教、搞营销策划、参与项目开发……他什么都做。
创业从地下室开始
社会的磨砺让徐方成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稳重和练达。到毕业时,杭州、宁波一些公司的老板在了解了他的履历后,都答应聘用他,有的甚至开出了5万元的年薪。
这对还背负着助学贷款的徐方成来说,太诱人了。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劝他进公司,但他却选择了留在舟山,选择了自己创业。
“到舟山几年,我深深地被舟山迷住了。再说身边也有了同甘共苦的兄弟,不想离开他们……”
徐方成向同学借了几台电脑,从网络着手,走上了自己的创业路。
“那时根本就没钱,4个人租了一间地下室,里面就两张床,两个人挤一张,其中一张床还是靠几根凳子搭起来的……”说起那时的艰苦,徐方成感叹不已:“最穷的时候身无分文,有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还得向摆水果摊的父母要,真的很惨。有一次,因为一笔业务没有谈成,对方追着要债,因为没钱还债,最后还惊动了110……”
创业的路是艰辛的,但无论遇上多难的事,徐方成都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走出了成功的一步。2001年1月1日,由他们设计的“东极旅游网”开通了。
办起旅游开发公司
有付出就有回报。2004年6月18日,徐方成注册了“圣岛计算机网络”,靠着网络的影响,“圣岛”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从这年10月份开始,公司的运作步入了正规,去年起还有了利润。
有着远大理想的徐方成并不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今年初,他又找了个合作伙伴,开起了注册资本100万元的“圣岛旅游开发公司”和注册资本30万元的“圣岛旅行社”。
“现在我们除了做旅游外,开始投资实业了。”徐方成说,投资80万元的“东极酒吧”在5月底可以营业;投资300万元的接待中心也正在着手准备中。
正如给公司取的名字——“圣岛”,舟山在徐方成的眼中就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他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于此。他说,舟山的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有着良好的机遇,他要通过互联网把交通、住宿、餐饮都做起来,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
作者:曹玲 徐祝君
舟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