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5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看啊,那些电影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5 2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些人一出世就风华正茂,有些人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六十年前的小资前辈张爱玲不无得意地写道:“出名要趁早啊!”可是这早与晚,岂非是个人自己决定得了?!挨着八十年代的尾巴的小丫头蒋方舟,在BLOG里故作老气横秋状感叹自己跟不上形势了,可是她依然比她的妈妈尚爱兰出名要早。不必说《超级女声》推出的超级女生们,也不要再提奥逊·威尔斯少年得志,更不消提醒我秀兰·邓波尔。有少年甘罗拜相,就要八十岁中状元的梁灏。没有人不想永远光彩照人,整个舞台都是自己的,可是事与愿违,有些人德偿所愿,更多人苦苦追求,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多数人都安于现状,尽管时而悲鸣,总以为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奇迹出现。启明星每天都升起,在天上转了半空,我们看不到就要变作长庚星落下,明星尚且如此,作为人的导演和演员更是如此,世界上的讯息千千万,谁也不知道哪片云要下雨,举首问苍天,苍天不语。以下九人,虽有不平事,但是多修成正果。回望这一片人生,多处于悖反之中。他们的内心,何尝不在掌声中感动,但是他们要的,却未必得到,至今。


  徐克,中国最古怪的导演,我们承认他无可比拟的才气,但是《西游记》至今只是依稀在空气中诱惑他和观众。徐克有一个著名的外号,“徐老怪”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在众口纷纭中被叫得山响,但他本人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怎么怪,他很痛苦于别人跟不是他的节奏,搞怪是他的本分。江湖上只有一个徐克,改变江湖已经足够。曾几何时,他的江湖是最灿烂的,更是奇特的。黄飞鸿、周淮安、令狐冲、东方不败,各自各精彩,但焦点始终是徐克,一个留着羊咩胡的导演。《蜀山传》市场失败之后,他的《西游记》计划在相当长的未来仍然是计划而已,《西游记》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从童年开始我们便在想象那充满幻奇和反抗、从容和守成的故事。八十年代以来,华语导演中,似乎只有王晶的电影数量超过他。可是他始终没有一部电影能达到逻辑和艺术的双重自洽,他过于喜欢跳出来说话,也难以控制自己的光影试验,对于政治的隐喻和象征又舍弃不掉,同时顽童般的性格导致对角色和故事的恶搞,他对自己不曾满意过。我们认可他大导演的品质和地位,但总是觉得他应该有更高的高度,尤其是当他一再声称要创造新《西游》的时候。他的风格是繁管急弦的,奇思妙想往往得不到控制,时而走在失控的边缘。因为才能的全面,导演、监制、编剧、摄影、音乐、剪辑、美工,贯通一气的能力使得他总是有迸发之灵感,精益求精的要求在很多时候其实对合作者是折磨。徐克本人显然又是意气书生,经常与自己和世界赌气,五十多岁的他,依然喜欢收集玩具和各种物品,无他,他还是一个老顽童,依旧保持着对世界最初最真的好奇。徐克在小时候曾经想做画家、魔术师和建筑师,到最后才发现原来那些都是为拍电影做准备。过去参与七八十部电影,在徐克看来,其实都不过是为《西游记》作准备。彼得·杰克逊搞出来了《指环王》,徐克的《西游》会如何?我们只能等待,但是从过去的经验看,《西游记》本就充满滑稽和庄严、既法相尊崇,又游戏众生,肆无忌惮的是鲜活的生命,徐克制造的版本会如何言说那故事?谁都不晓得,徐克也没有把握,但是有一点很显然,他还在磨那一剑。


  周星驰,中国最忧郁的搞笑明星。在《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是电影公司的木偶,他是商业意义上的傀儡,《大话西游》折腾坏了片商,但是给了周星驰更多的自由。直到大梦一场的《功夫》,他完全主导了自己电影生命。为了等到这一天,几乎经过了漫长的三十年。小学时,周星驰的偶像便是李小龙,为此后来他多次向偶像致敬。中学时,周星驰和梁朝伟经常看电影,而且曾经在周星驰的主导下拍摄过8分钟短片,他想做不了李小龙也要做狄龙姜大卫式的演员,但是当他们去投考TVB的演员训练班,落选的却是更有兴趣的周星驰。后来终于进入训练班,毕业后却正好又接过梁朝伟的幼儿节目主持人的位置,直到遇到李修贤、李力持和吴孟达,再然后,周星驰生命中最重要的导演刘镇伟出现了,无一例外,他要做的便是癫狂的搞笑,香港市民和导演们都有着最善于发挥和接受幽默的潜力,周星驰主动地卷入,成为最卖座的明星,但是这一切都像浮云一样掠过他的心灵,他渴望的是功夫。《大话西游》在票房的失败,终于给了周星驰时间,他有时间去改变。真实的历史,就如同最荒诞不经的喜剧,《大话西游》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图腾,而且至今不失去其先锋位置。周星驰从此中受到的鼓励和收获的自信定然不少,所以当《喜剧之王》里的街坊演员们要再度向编剧前辈曹禺表达敬意,而周星驰念念不忘“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直到此时,方才寻觅到作为周星驰本人哲学上的存在。他只有在作为一个演员时,才会有更大的作为。从《赌圣》开始,周星驰就是一种很HIGH的形象,他只要作出那状态、在其他导演的指示下,引导着观众在无厘头的剧情中穿越滑稽。《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及其以后的电影,却是严肃的,无论表面上多么折腾。《功夫》是周星驰三十来年的白日梦,他终于有机会让自己做惊天动地的大英雄,相信那从天而降的POSE在幻想中多次演出。《功夫》里面的功夫,好像岩层一样层层迭迭,我们无法不被周星驰的赤子之心感动。阿星饶了火云邪神一幕,是武德的表现,更是多年历练后的心境。


  沙朗·斯通,几乎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性感演员。然而细细数来,她却是经典电影最少的知名演员,再也不会有演员只拥有一部电影,却拥有持久的、全球性的名誉。当年在卧谈会上,众多半大小子曾经如同研究最高深莫测的学术课题一样,在讨论沙朗·斯通在《本能》中的巨大秘密,她究竟有没有穿内裤,那交叉又交叉的双腿之间,曾经被打了多少问号。前些时候,参加某个饭局,大多是比我年长几岁的前辈,果然不同,他们当年有能力在计算机上,放大再放大、逐格再逐格,考古般的观察,但是结论依然不同,这就归谬为像素的问题。最近本能出了双碟收藏版,我早早地收藏,可是至今没有勇气去再度打开尘封的记忆,据说现在有可能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沙朗·斯通凝结为十来秒的表演,实在是意外。当编剧或导演决定那一细节时,谁都不会知道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沙朗·斯通以三十四岁高龄,在很意外的机会上主演了一部悬疑电影,却想不到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难题,当然这也鉴定了她的名声。在此之前,她如平原般寂寞。《本能》几乎给了一个演员想要的全部,等待了那么久的沙朗·斯通值得。然后,她的名声覆盖了她作为演员的可能。她的戏路被固定,也不再有适合的电影,然而没有人会忘记她,于是至今她还在寂寞着,她试图拍摄《本能》第二部,十三年过去了,没有人相信会超过原作。况且现在的她,已经四十七岁。当年,她作为性和暴力的隐秘诱惑者,是可信的,她完美无瑕地运用原始武器,通过捆绑男人的双手和用碎冰锥杀人做到了双重的征服和胜利,当年在妩媚和沧桑之间的脸,恰恰上帝给独自等待的沙朗·斯通妙到毫厘的面容。让我们在此回顾沙朗·斯通,她来自宾州小镇,父亲是机械工人。长大后为了赚钱,参加当地的选美大赛,美丽的容貌和优美的身材使她19岁即成为小有名气的模特儿。之后一度赴意大利工作,1980年返美后演出伍迪·艾伦执导的《星尘往事》,由此步入影坛,直到12年后的《本能》中激情大胆演出的成功,将她推向超级红星的行列。

  摩根·弗里曼,1937年出生的他确实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好的演员之一,单独比声音恐怕更是。其实在电影圈里,他不过二十来年,他也是很少见的年近半百才转到电影圈而取得如此成就的演员,而且至今依然有充足的空间供他发挥。在电影上,从一开始他就没有了青春和中年,一个从老年开始的形象值得所有人的尊敬。摩根·弗里曼五十岁开始,而非常多的演员还没有到五十岁已经疲惫不堪。回首往事,他简直就是上帝赋予好莱坞的礼物,他人生中多次有机会走上其他的路,或者有理由做一个普通的演员,最终他实现了所有的梦想。他在高中读书时曾参加学校戏剧演出,虽获奖学金入大学,但他放弃了转而在18岁时加入空军。1959年退伍后,赴洛杉矶市立学院念戏剧。1967年首次在百老汇演出黑人版的歌舞剧《我爱红娘》,其后在公共电视台儿童节目中固定演出6年之久。在1970年代初期他也开始进军影坛,在八十年代末期以《浪迹街头》、《为戴茜小姐开车》声名大噪,自此片约不断。九十年代以来演出了一连串商业与艺术结合出色的电影,如《七宗罪》、《不可饶恕》、《刺激1995》、《百万美元宝贝》等。大器晚成的摩根·弗里曼,在演技上却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将对角色的理解完全带入他那一身皮囊之中,他早就已经不必靠外表来演戏,深入灵魂、出神入化的手法,能沉浸到各种不同的角色之中。无论导演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或灿烂或忧伤或纯朴的眼神中找到。摩根·弗里曼的出现,有利于证明不同种族之间的电影文明可以相互间了解,虽然他生活在美国,但是肤色的不同,并没有阻挡其在电影上的表现。在百老汇二十年的演出,是摩根·弗里曼漫长的准备期。在此期间,他曾经连续六年演出同一角色,早就看破了人生和戏剧。他的沉稳和自信都来源于此,当有机会,他的能量开始爆破。摩根·弗里曼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人生有许多转折点,有些人可能来得很晚,但是命运还是会给你机会,而著名的国家品牌麦当劳的创始,更是麦当劳在54岁时开始创造品牌,很明显这是年龄几乎所有人都在筹划着退休和养老。


  李沧东,他做过文化观光部部长,但是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身份是作家和导演。1954年出生的他,43岁时很偶然地决定将自己的作品拍摄成电影。在做电影导演之前,李沧东的正式职业是大学教师和作家,他的小说被选进了韩国的大学教材,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拍电影成名后,李沧东仍继续担任着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授,2002年之后他担任文化观光部部长,现已经辞职,目前正在拍摄新作。李沧东在电影中,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深刻反思韩国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他电影的根本倾向。电影对现实发言,正如文学对现实表态,这本是电影人应有的责任,但是更多的导演都忘却了这一原则。李沧东做导演之时,韩国电影刚刚开禁,并且掀起对抗好莱坞的热潮。李沧东从韩国专制时代走来,小人物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大多裹挟在大时代的泥沙俱下之中,因此李沧东达到电影往往狠狠地还原、凝聚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压力,甚至于一种窒息感直冲观众的咽喉,因为观众就可能是电影中的角色,我们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在相同的环境下,我们也一样无从选择。世态炎凉之中,其实还带有导演对人性的希望,毕竟他还有着文人之底蕴,哪怕最无望的岁月,电影中也会有一丝丝暗示或象征。李沧东塑造的角色要能够表现韩国人的生活。他们是普通人,可能失去了很多东西,或者是碰到了厄运的人。可是他们拥有一种动力,期望找回他们原来失去的东西,所以他的电影里的绿色表现的就是这种动力。尤其是《薄荷糖》,威尼斯评委会认为在对一个人悲剧性衰落的人生写照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导演李沧东忧思国家成长的深切情感,他冷静写实的风格与强烈的悲剧倾向,无不对于韩国的过去时做了最悲怆的告别,那仪式化不断追忆当然寄寓了李沧东多年的观察,是他多年以来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要表现出现当代韩国人的独特情趣和经常发生的思想变化,力图表现韩国文化的独特性或者是整体性,反映出韩国人生活的本质。李沧东的电影,爆满着是文学性和哲学的反馈,同时也显然可以看出他喜欢的鲁迅小说的影响,他也承认他的电影中有很多精神上的东西来自于中国文化。

  李安,现在的他对于拍摄什么题材和内容的电影,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但是他直到1990年才有机会将自己撰写的剧本提交台湾地区新闻局的优良剧本奖评选,《推手》使他成名,而在40岁时凭借《饮食男女》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及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的《喜宴》、《理智与情感》及《卧虎藏龙》、《断背山》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级导演。当事不关己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说“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可是十年寂寞有几人可忍受?况且李安也坦承“除了拍戏,我什么也不会!”那无助可想而知,李安在逆境中安心,始终相信自己在电影方面有慧根。他没有自暴自弃,家庭妇男也做得,锲而不舍的是磨练自己的剧本,没有放弃自我是前提,没有在等待中空转是关键,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是妙计。我们可以说所有他导演的电影中分明有他本人的影子,但是他却很神奇地纵横捭阖于东西方文化之中。他做到的非常不容易,当年林语堂说有些人在外国人面前贩卖中国,在中国人面前兜售外国是很无聊的,而李安和林语堂一样,在汉语和英语两个领域都是有影响的大家,现在的电影人不会拒绝与他的合作。李安在厨房和客厅中的感悟,对于世间的文化和人类的情感,都作了观察、记录和思考,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间、父子之间、亚文明之于主流,耐性加悟性,机会终究是他的,尽管是当年是如此传奇。要耐得住寂寞,李安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如意算盘不要多打,尤其是在艺术方面,灵感是需要等待的,无论如何都要对自己保持信心,然后去寻找,天下可以掉馅饼,但是绝对没有梦笔生花。李安是圆融宽合的儒家风范,看似柔和的他,其实有着自己的理念。在等待中,我们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艺术理念,追风是没有前途的,只会落得一身尘土。《推手》的副导演周旭微如此说李安,“很喜欢人性方面的东西,不喜欢卖弄技巧,他的电影是跟着人走的,戏剧性很强,强调人性中的温馨、无奈。他为人憨厚,是我所见过的导演中,蛮注重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位”,这看法对我们很有益处。事实上,本杂志的编辑、作者和读者当中,就有许多人有准备、有想法做电影人,那么在机会来临之前,学会等待吧。


  候麦,从影评人转行的电影大师。1920年出生于法国南锡。在做导演前是一位文学教授和影评人。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59年,拍摄了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小获成功。和杜鲁福、安德烈·巴赞一样,他们都伴随着《电影手册》跋涉了十年,他们看电影、评电影、说电影,然而候麦直到1969年才真正引人瞩目,于是他的成长期有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作为影评人,他只需要评论即可。第二个十年则需要躬身自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盲目改变自己,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候麦以《我与慕德的一夜》得到全方位的承认。侯麦的电影始终将镜头对准浮世男女的情感纠葛,身不由己、口是心非和犹豫不决是侯麦男女主角的共同特征。侯麦也曾为自己的电影辩护,说:“不错,我的人物说得多动得少,但他们讲的话还是比伍迪·艾伦的电影要少。我不觉得自己的电影枯燥乏味,我的演员从不会处于静止状态。”侯麦继六、七十代的6个道德故事开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剧与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一直孜孜不倦地阐述着他所感兴趣的命题,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候麦说他的电影,都来自于三十岁前的观察。他的灵感当然离不开法语文学自来就有的道德剧传统,从内在角度来描摹角色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由此导致的不同选择。对此,侯麦曾一语点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角色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想法如何。” 侯麦的主人公,易于被自己的情感所迷惑,往往有着在懵懂中的冲动,然而当发现自己的路不合所思,立刻便会改回原来。爱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个女性吸引,但经过一番灵与肉的苦斗,最终,翻然悔悟或是临阵脱逃的男主角又回归以前的情感和生活,对于候麦而言,电影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教堂。候麦会给角色足够的时空独白或想象,他们有着对自己的世界所有的空间和方向,候麦的电影自由到散漫,很多时候,发呆成为常态,或许在候麦看来那是天赋人权之一,我想这是战后法国哲学上反抗权威在电影上的有意识的表现,“新浪潮不是教条,而是自由的表现。假如自由变成了一种教条,自由还剩下什么呢?”候麦如此说,候麦有如此成就,我们的影评人呢,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


  彼得·杰克逊,谁都知道这个喜欢穿拖鞋的大胖子的影响和地位。但是这位将《指环王》搬到电影上的家伙,当年却是最肮脏的电影人,他的试验电影中充满了污秽的血浆、无聊的桥段、令人费解的人物,但是他有着汪洋肆恣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在巨大的激动和持久的平静之中,他完成了在此之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指环王》之前,他所有的电影都似乎在证明他不过是个电影痞子而已,其中《群尸玩过界》、《宇宙怪客》、《惊吓者》等莫不如此,然而当《指环王》上映,我们发现那些怪诞、荒唐、龌龊的镜头,却正是为《指环王》做准备。在《指环王》之前,绝大多数的魔幻/科幻电影,很明显的电影给人以虚构世界的感觉,夸张的神力/超能力,观众非常清楚电影是不真实的,因为电影是干净的、超能力可以很简单地飞翔、打斗,甚至于生死。在《群尸玩过界》等电影中,彼得·杰克逊玩的是真实,当某某神现象出现之后,普通人会怎样,受到感染会怎样,一切都从特地处境开始,血淋淋、令人作呕的场面由此产生。在我看来,大约相当于牛顿想象上帝给了宇宙第一推动,然后让世界自己去发展。“我从一开始就不想拍一部落入俗套的奇幻片,”杰克逊说,“我希望能拍得更有真实感,托尔金的小说把每样事物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也希望首部曲能给观众同样的感觉。” 当彼得·杰克逊40岁,《指环王》第一部与观众见面了,由此上距8岁时父母送给他一台八厘米电影摄影机已经有32年。《指环王》最忠实于原著,最吸引观众的便是,除了邪恶力量拥有现在人类没有的能力之外,电影中的正义群体,无论是人和精灵、哈比族人等,都需要跋山涉水、需要吃饭喝水,他们的世界和我们既遥远又非常近,观众带入感十分容易得到满足。《指环王》的成功证明了一切小说,只要小说家能够写出,电影一定可以表现得出来。对中国人而言,这预示着终究有一天《西游记》、《封神榜》、《镜花缘》等也会呈现给观众。中国内地的奇幻/魔幻小说,在五十年代之后,前五十年几乎是空白,而电影更是空白,进入新世纪以后,幻想类小说和游戏得到发展,虽然良莠不齐,但是粗放环境已经出现,至于未来会怎样,一定有机会。


  乔治·克鲁尼,好莱坞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兼钻石王老五之一。这是一个连最敬业的狗仔队都畏惧的哥们,因为谁都难以搞清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他是无数明星的最佳损友,他的足迹遍布美国和世界各地,只要他认为有必要,他也乐于享受钻石王老五的名声。大器晚成的乔治·克鲁尼,喜欢演出另类电影,并且酷好鼓捣一些新意思,其实他很有追求,在不同的战场,做制片人和导演与泡妞实在是并行不悖。他是一个标准的花花公子,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告诉了全世界,他就是这么玩世不恭,还好他导演的电影确实不错,这位哥们很是深邃段位很高。虽然在电视剧集《急诊室的故事》里面露脸,但是却昙花一现,直到36岁才大红大紫。如今的他,我更乐于欣赏其独立电影导演的身份。他的父亲是记者,因此他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有兴趣,为此他再度自编自导自演的《晚安,好运》,却是严肃的“美国媒体对抗白色恐怖”的故事,片中的敏感主题对今天的电视媒体意味着很多,他认为如今的电视新闻经常低于片中主角莫洛为大家设定的标准,“今天我们是否很难获得信息?是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这样,并不仅从‘9·11’后开始。电视让我们制定和打破政策。人们大可以争论电视是否成就了肯尼迪总统。危险在于,大多数人都是从电视获得信息的,所以电视媒体必须负起责任。” 乔治·克鲁尼与史蒂文·索德伯格共同担任制片的本片用黑白胶片拍摄,并在其中使用了档案资料,使得影片在爵士乐的衬托下有了一种粗砾的纪录片感觉。乔治·克鲁尼表示,他尽量让影片保持真实感,用一些新闻演播室中的即兴表演片段制造出日常生活中的混乱和狂热感。此外,靠真实的新闻片段拼凑出了一个参议员麦卡锡,而不是让演员扮演,对此他解释说:“如果我们用演员,人们就会说我们很主观,我们必须再现真实的他和他所做的事。”我们可以很随意就得出结论,在如今的时代,网络和电视是两大巨无霸,它们拥有着不同的分众(重合的比例相信不会很高),网络的海量信息使人迷惑无从判断,而电视则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乔治·克鲁尼在《晚安,好运》中明示当下的电视对于观众的操纵,当然这不仅仅是美国如此,乔治·克鲁尼善意地提醒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离电视/媒体远点,保持相对的独立思考,否则就会丢弃自我。感谢乔治·克鲁尼,他这一剑磨得可真够锋利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06-1-15 22:13 | 只看该作者
嘿嘿,沙发~~
关于李安的那部分对我蛮有用的
谢啦~~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2:51 | 只看该作者
~~~~~~
4#
发表于 2006-1-15 22:5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引用海洋饼干于2006-01-15 22:13发表的:
嘿嘿,沙发~~
关于李安的那部分对我蛮有用的
谢啦~~
写毕业论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