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二(之亲情篇)
冬天在让人感受寒冷,感觉孤独外,还会带给童话故事里的美丽心情,这本来是矛盾的。可在突然之间却是那么的和谐了。
在来到西部的小镇上,一开始就打算,过年不回家了。一是觉得可以剩下一大把路费,其二是想经历一下在异乡过年的感觉。趁机可以去各地,领略跟享受一下,川蜀大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可,同时同是从娘肚子里来的姐姐的一个电话,让我把这个想法,变成了冬天里的另一个童话。
父母是中国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爸爸的文化“程度不高”,用这个“程度不高”已经是夸张级了,爸爸只上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大家庭识了一些字。母亲那就是没有文化了,小学没读,听妈妈讲那小时候的故事的时候,依稀知道妈妈上过一年学前班。除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百把字外,基本不识字。姐姐,是同年同月同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虽然在读中学之前,还是我最大的“仇人”,但以后的日子里,姐弟情是这辈子不会忘怀和割裂的。
大学四年,历历在目,已记不得往家里捎了多少家信。这个或许只有父亲最清楚,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儿子的我只能出门在外的时候,常报以平安相告。
父母亲不会表达对儿的爱,但我却能深刻体味到,父母的那片爱。从上了中学已经明白在父母亲的眼里,我已经长大,爸妈似乎认为不应该给我太大的约束,可以让我自由茁长的成长。而我曾不止一次让他们为这样的一种“放纵”的教育方式而失望。
后来来到海院,或是,这四年大学就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里,没有父母亲、姐姐角色,而更多的是自己与另外一群同龄人的演出,友情的大学含盖了所有,而爸妈只是我的这一出童话剧中最忠实的观众。
我是一个贪玩的,长不大的孩子。
跟在父母亲眼里,早已长大懂事的想法竟然是相差甚远。
四年大学暑假,在家的时间加在一起就一个月左右,我是个“贪玩”在外,不解亲情的人。
可还是清楚,父母是极为惦念着儿的。虽然,大学时,父母从没给我打过一个电话,知晓儿子动态的途径,除了儿不定时打电话外,每学期雷打不动的经常的家信外,主要是通过姐姐所了解到的。而每次给姐姐打电话,或姐挂来的电话中,说着说着总会回来那个永恒的主题——家。“——有多少天没给家里打电话了?老爸老妈又问我,你现在学校情况了”,这样的话,姐姐在电话里是经常的。
我始终都没有问爸妈,为什么即使在离开学校后,只身来到遥远的异乡亦是如此。爸妈似乎一直坚守着这样一种没有约定的约定——从来都不给我打电话。而这次例外的是,在我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我打来一个电话,生日了,要我自己买点喜欢吃的,照顾好自己。也并未讲多少什么更多话,本来也并不需要说些什么的,我亦懂得,这份珍贵——爸妈是不善于给儿表达内心感情的人。这个一直懂得,从小就懂的。
不会忘记大学最后一个国庆节,在节日到来前几天,高兴地给家里打了电话,因为国庆节快到了,终于自己可以在长假里,调整自己,能够舒服地待在图书馆里几天了,然后乘这个机会,去外面逛一下。因而开心。接电话的那头是爸爸还是妈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是,模糊着这样一个声音“又不回来啊——,那你在学校好好看书吧——”。四年大学的三年大学国庆长假都没回去,而大三的暑假在家也只待了短短几天。我知道,爸妈仍然是想我回家看看的。国庆长假的第三天上午,也许是这辈子又会牢记的一天,图书馆里,并没坐着多少人,也许日子的确是应该属于假期的吧。可我还是在猛补我的CET,实在差到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要补。像每场球赛都有中场休息一样,乘休息,给姐姐打了个电话。“——弟,为什么不回家啊,爸昨天晚上都梦见你,你说不喜欢回家,都哭了——”,后面的话都省略了,不想写下去。我只想回家,放下书,飞似地回寝室,收拾一下——,傍晚终于到了家。相信,这次回家是爸妈最开心的一次看到游子的归来——,可我的内心是愧疚的
如今,在离家乡遥远的地方,独守着那份感激。本来,就跟家里说了好多次,我想过年不回家了,在离开家前就说了,因为知道亲情的涵义。想趁过年,去各地走走,西部的岁月清贫,寻找心中最美的撒哈拉,但一直还没找到。想去跋涉,去一下大渡河,去看看红军走过的地方,少年时候最真的一个孩儿时都会有的梦。红军长征是旧中国人民抗争的童话,在找不到撒哈拉的日子,想去找寻那个童话。
但姐姐的一个电话,使我有了另一个童话的开始。习惯于每天24小时开机的我。半夜三点多,手机响起,是姐姐来的电话,“弟,刚梦见你就醒了,给你打个电话,好吗?”“我好的——”——
我除了是个年轻人,应该有满腔的热血外,同时,我更是一个儿子,于是决定过年回家。
这个冬天比较暖和,因为冬日里的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