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6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校毕业即失业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0 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就业压力大不大?就业到底难不难?当我就此问题询问身边的朋友时,他们的回答异口同声:“大!难!”现在大学生就业真的这么难吗?当我读完网上的一篇帖子后,受到的触动更大!

  

  这篇帖子的内容是一个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竟然失业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确如此!认真阅毕大量文章之后不由得感叹,每个毕业生都是用人单位的香饽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形势也没有严峻到无论如何努力也找不到工作的地步!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从“精英”劳动者变为“普通”劳动者的过程,是必经的阵痛!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究竟如何?毕业生面对就业保持何种积极心态?需要避免哪些就业误区?如何有针对性的渡过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但愿这篇小文能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一些帮助!

  某著名高校论坛上的两个热点帖子

  郁闷之极的原始帖子

  偶记得当年我还在29楼住的时候,夏天从北新过,看见卖凉皮的摊前面一长串儿队伍,我和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其实卖凉皮也挺挣钱的。将来我们找不到工作,就在学校卖凉皮好了,也能养活自己。只希望学校后勤看在我们是北大毕业生的份儿上不要收太重的税。

  03年本科毕业,我们这群文科外地女小本,被称为是就业最弱势的一个群体。我们成天奔走,最后还是有不少人没有找到工作。那年夏天,我的家乡中学里又考上了一个小师妹,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当时回家和父母一起去吃她家的谢师酒,看着那家人欢呼雀跃的样子,真是很感慨。其实考上北大又如何呢,考上北大并不是进了保险箱。我想,倒回4年前,肯定没有人相信我们这帮考上北大的会找不到工作。说实话,我也没想过。

  但是事实就是,我毕业了,然后紧接着就失业了。不止我如此,我们系我这样还没找到工作的女孩子还有不少。

  有时候想想,自己大学里学了些什么?在图书馆泡了四年,仿佛也没有浪费什么时是间,也没有过堕落的日子,但是现在毕业了,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除了半脑子杂七杂八的书,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一件都没有。经济双学位?我当初读文科还不就是因为数学差么?没修。英语?能勉强考了七十多分的六级就谢天谢地了。去应聘把,也只敢投投诸如秘书文员之类的岗位,就这个人家都不要。有中专毕业的女孩子就够了。人家还么受过文秘训练攻关训练的。sigh~

  去当记者编辑吧,人家要专业的,什么汽车计算机之类的。要不就是张口就要硕士毕业的。sigh~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了,人家一看,哎,那还有个北京户口的。sigh~

  有时候一发狠,真想干脆点,去酒店里当个前台小姐吧!tmd!!又觉得对不起男朋友。

  去南方找?我倒也想。可是bf在北京上研,感情都这么多久了,都打算过两年就结婚的,我实在是不想拿家庭换事业。

  我那几个同学说,没办法了,就去南方找找吧,机会大点。心理还想着,北大毕竟还是名牌,南方挺希罕的吧。回来全都惨败。一问,原来她们一去,你拿出北大的招牌来人家眼皮都不动弹动弹。北大清华的去人欢迎没错,可是那得看什么专业。你要是计算机啥啥啥的,要的当然多。文科的?切,去当中学老师人家都不要。为什么?人家问:你们开过普通话课没有?当然没。人家要师范的、专门的。

  现在我们这帮人都在北京租了小地下室窝着,考研。哎,越来越没底了。瞧瞧今年考研的人多的……

  真是前途迷茫……

  有的时候钻牛角尖,说:我什么也不干了!!!工作也不找了!!!好歹每个月bf还有千把快补助,就这么混着吧,等到他博士毕业了,总饿不死我。可是这也只能发狠时想想罢了。人要是真这么着,那当初就该傍大款去了,我还找他干吗?sigh~所以也只能想想了。再想,家里还有父母呢,老了还得养吧;再想,瞧bf那个瘦的,那千把块钱还是得给他买点好吃的……

  人活着,真难啊……

  难……

  激情洋溢的回帖

  刚开始看了我还挺同情的,越看我越生气。这种女生,根本就是丢北大的脸,活该你找不到工作。这种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在北京找个国有银行或者是出版社之类的单位,每个月什么活也不用干,拿它每个月五六千块钱,年底再发点鸡蛋粮油之类的,乐不滋滋地给老公做几顿饭,跟小姐妹们聊天、逛街,纯粹一浪费国家粮食的典型!

  找不到工作?现在才知道找不到工作?早你干吗去了?想都不用想,一准是以为自己考上北大就是个人物,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自己是天之骄子了,刚上大学没一两年就开始谈恋爱了,没事就去南配楼看录像,跟男朋友在图书馆里卿卿我我,晚上煲电话粥,怕什么,俺可是北大的,还怕毕业找不到工作?先尽情享受我们美好的大学青春岁月吧!你就美吧,乐吧,甜蜜吧!

  这个世界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很优秀,也不可能每个北大本科生都一毕业就拿到4万港元的月薪。不过,我还真不相信一个北大毕业生真的找不到工作,只不过是这个矫情的女生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吧。人家宁要中专生也不要你?这话你自己相信吗?你是老板,一个中专生和一个北大本科生拿同样的薪水干同样的活,你为什么不要这个北大的本科生?

  我妈有个同事的女儿,当年高考没考上大学,到北京郊区去了一个民办大学(我就不说名字了),没文凭、没户口,现在在北京找了一个月薪3000的低级工作。当然了,这份工作,我们这位大小姐岂能看上眼,真是宁可在地下室里呆着,也非要憋到去个有户口、有地位、工作清闲、能全心全意做主妇的工作。

  我自己有个朋友,也是女生,在家乡上的专科,去年来北京闯世界。无户口,低文凭(专科,还是个烂校)。现在在**电视台,每个月税后大概有八九千块钱,攒了两年,找家里又借了几万块钱,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了(她没有男朋友,全靠自己一个人挣的钱)。当然,她的工作很辛苦,而且单位也不解决户口和三险一金。这份工作,我估计我们北大的这位小姐也是看不上的。穷归穷,俺还是北京户口嘛,还是有个能考上研的美好前程嘛,岂是这些麻雀们能比得上的。

  你呀,我看就是上了研,也没啥出息。你就跟你的gg守着吧,继续谈你的小恋爱吧!真看不起你!

  未就业族有多少?

  目前高学历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并非个别人、个别地市的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可提供劳动岗位4000万个,平均每年有800万个。而高学历的人才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147万人,2003年达到214万人,按此趋势,至2005年应届大学生将达到330多万人。如果再算民办高等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四五百万人,可占800万个就业岗位数量的一半以上,加之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呈年轻化趋势,五年间也腾不出多少就业岗位,所以高学历就业难在情理之中。据教育部负责人透露,截至8月20日,除去一些临时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没有履行签约手续,尚有5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由于就业难,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暂未就业群体的30%左右。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既不考研也没有就业,约占暂未就业的50%左右。实际真正在家闲呆着找不到事做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到本地或者沿海打工。呆在家里的毕业生中,又分三种情况,有的家庭条件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在家呆着;有的准备出国深造;再就是社会竞争能力弱,自身条件较差找不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属于时而待业、时而打工的不断跳槽一族。这些毕业生约占暂未就业的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多。


  教育人事部门的同志指出,暂未就业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户分离,不好管理。


  什么导致“知识失业”?


  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无论大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正视并且应对这个现实。更为严峻的是,时下捧着大学学历找不到工作的人已越来越多,这种无奈甚至已波及到研究生、博士生。对此,高校内部人士认为,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教育体制、求职者本身、劳动力中介组织、政府等几方面。


  从教育体制上来看,中国大学许多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清楚,师资队伍也存在问题。中国在快速市场化,但教育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有些方面还在沿用苏联的体制。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学里的一些专业非常狭窄,而且不是从市场出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教育也应该有法人治理结构。校长怎么产生、教授怎么产生,都需要改革。国外不教书的人是不能当教授的,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在中介组织上,国外很多大学都有职业服务中心,为求职者提供怎样写自荐信、怎样面试等方面的服务,缩短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距离。目前我国职业中介组织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从求职者来讲,求职者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和心目中的保留工资,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不是天生就该从事“高贵职业”或“白领”工作的。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企业裁员,一些大学生到纽约竞聘酒馆的服务员。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正常的事情。


  另一个因素是政府。政府应该推动教育的改革、企业的改革。前一段时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劳动力资源应该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教育应该真正从现代化、国家未来的需要出发。


  “知识失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件好事,可以让全社会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思考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如果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本投资失败了,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大学生就业心态扫描


  自信者:哪怕扫地我也愿意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0001班姜泽强的大部分同学都去找工作或考研了,但他现在还在忙活校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姜告诉记者,他坚信自己能找到工作。


  大学期间,姜泽强担任过学生会、宿舍管理中心、校新闻网等处的多份工作。虽然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但他相信自己找到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喜欢,他说:“我会扎扎实实把工作干好,有成就感了就会爱上它。”


  对于今后找工作,姜泽强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会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即使不喜欢的工作我也情愿做,哪怕去扫地我也愿意,社会上激烈地竞争不会给你太大的选择余地。”


  激情者: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老家在湖北荆州的田野学的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虽然田野正在准备考研,但也动过找工作的念头。


  田野认为自身专业的就业面很广,可以去不少单位。他想进大的企业,他觉得那样可以和不少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可以汲取他们的长处,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不过田野还有其它的想法:进企业有一点儿不好,薪水不会太高,其实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田野自主创业的条件比其他人优厚。他父亲也是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而且毕业后自主创业开了一个洪发机电公司,在荆州还小有名气。田野说:“如果老爸的公司扩建,我可能会让他分我一个小公司经营。”


  平静者:失业是很正常的


  就读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刘习波是湖北天门人,刘曾任校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勤工助学基地管理部副部长。


  在校期间,刘习波从事了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交际能力、思辩能力等能力也在组织校园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看好他,然而刘习波却告诉记者:“失业其实是件很正常的事。”


  刘习波认为求职的不稳定因素太多,哪怕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会成为公司对你说“NO”的把柄。因此就算你有能力也不一定会被“伯乐”相中。“其实就算你找到了单位也很难像父母那样一辈子都呆在那里。现代社会的人才流动大,即使你不跳槽,说不定哪天你也会被列入‘下岗名单’”,刘补充说。


  刘习波对职位的要求不高,他说:“从基层做起不一定是坏事,有的东西在基层能学到,而到了高层可能还学不到。”


  理智者:降低标准,投身西部


  老家在江西九江的交通运输专业大四学生周任民最近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周任民的成绩不太好,四级还没过,他也不太喜欢交通运输专业,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迷茫。


  加重周任民就业压力的还有另一个原因。他父亲是景德镇瓷器经销商,高中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现在瓷器市场不景气,他的家境不比从前了。


  周任民说:“找不到好工作就去找差一点的吧,人总要现实一点。”周想到了投身西部,他觉得西部的人才相对匮乏一些,在那里容易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另外国家扶持志愿服务西部的政策也不错。


  “我的要求不高”,周任民说:“找的是不是名企也不是很重要,有名的公司都是从无名起步的嘛。”


  幻想者:出卖智慧,成为自由职业者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大四的胡序升目前现任该校勤工助学基地业务部部长,胡还担任过校创业者协会会长。


  当记者问胡序升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时,他语出惊人:“我不会去找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自由职业者,像放弃吉百利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职位的汪大正那样的自由职业者……”


  胡序升说,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能做到的也不一定想得出。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出卖智慧的人”。


  胡序升曾经设想假如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后,会是什么样子。“当你是只狼时,你要拼命奔跑,不然你会饿死;当你是只羊时,你要拼命奔跑,不然你会被狼吃掉。”


  胡序升说:“相信烧不死的鸡才是火凤凰,所以不管我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必须努力,这样才能为自己开拓更大的平台。”


  倔强者:绝不降低择业标准


  “毕业生未就业先失业”,前段时间这条新闻疯狂地被各媒体转载,说的是毕业生如在半年内未找到工作,就会被列入“失业名单”。不少毕业生为此十分担扰。


  不过,祖籍山东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大四的郭晖,则认为没啥好大惊小怪的。“它可能只是一个状态统计,像下岗失业登记,或者是国家想对他们进行什么帮助才统计的。”而当记者问郭晖是否会因类似的情形而降低择业标准时,郭晖立即斩钉截铁地说:“绝不会!对我来说,找不到工作只会是暂时的。”


  在校期间,郭晖曾任南苑文学社外联部部长,他经常上网,逛BB5,现为某网站“傲游天下”论坛的管理员。此前,已经有公司向郭晖抛出了橄榄枝,请他去做一个网站的新闻主管,他还在考虑中。


  “我觉得要找就要找好工作,找喜欢做的工作。”郭晖说他希望找一些管理或策划方面的工作做,像网站策划等等。


  担忧者:难以适应社会,学识会烂肚中


  学法学的谢芩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她在校期间没参加什么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对于今后找工作,谢芩对自己很有信心,但也有些担忧。


  谢芩目前还没有参加招聘会的打算,她希望明年9月份去英国留学,但如果签证失败,她只能面对现实和同学一样去找工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0 15:39 | 只看该作者
 谢芩对记者说:“我认识不少社会上的朋友,他们已经工作多年,有的做资管经理、业务经理,但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他们的能力和学识并不成正比。”谢芩认为,学校就像是瓶子上的标签,标签再好,但如果个人修养与社会无法接轨,你一肚子的学识照样会烂在肚子里。“不是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吗?’”,谢芩说:“社会锻炼和学习同样重要。”


  谢芩就读的法学专业的“套路”一般是先去法院实习,毕业后去律师事务所。虽然在法院实习过,了解了不少人情世故,但谢芩还是感觉自己的社会阅历太浅薄。


  择业误区知多少


  久负盛名的北京大学


  从大学生就业的特征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


  为了就业,千方百计考证,以期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官员认为,现在媒体上把持证上岗炒滥了,给人一种只有考证才能上岗的错觉,这并不利于就业。中国目前的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有极大关系的部分领域内推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另外,证书只是一种资格的象征,并不是说你将来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


  为了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起来,是一种侥幸心理,并不可取。


  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不足,或不如以前充分,消极面对。比较客观的态度是,无论是人才市场,还是高校,对用人需求的统计都是有限的,在你所看到的用人信息之外,一定还会有岗位缺人,而那些岗位也许恰好适合你。所以,找工作,根本在“找”上。


  嫉妒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落井下石,以期坐收渔翁之利。比较客观的态度是,调整心态,祝福别人,勉励自己,光明磊落地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并且坚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


  “慌不择路”,有单位就签,结果受骗上当。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有的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翼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