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孕妇剖腹产率世界第二
远超世卫组织警戒线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间,孕妇剖腹产率高达46%,仅次于墨西哥的50%,成为“世界亚军”。而世卫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是15%。
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剖腹产率达60%至80%。选择剖腹产的产妇中,约有20%以上可以自然生产。为何剖腹产成为众多产妇的选择?
各医院剖腹产率飙升
上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的剖腹产率仅在5%左右,80年代以后快速上升到30%以上,目前部分城市的剖腹产率已经达到50%以上,甚至少数医院已超过60%。
剖腹产率为何居高不下?记者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一番拉网式调查和搜索。
8月下旬,是中国各大医院妇产科压力最大的时间,因为想让孩子早一年读书等因素,众多产妇一定要在9月1日前进行剖腹产。
全国各大城市的情况大都如此。
今年8月30日,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有23位准妈妈摘掉了“准”字,生下了宝宝。这些新生儿中,不少距离预产期还有1至3周。
浙江宁波,平时一天约有10个孩子降生在宁大附属医院妇产科,而在8月29日至31日,该院“生”了55个,其中42例是剖腹产手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8月31日分外繁忙,“超过70%的产妇选择剖腹,原因只有一个:9月1日出生的孩子上学要比8月31日出生的孩子晚整整一年。”
广州天河区一位准妈妈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因为小孩到时候上学,9月1日以后生的都要推迟一年,这样一来小孩心里头是一个压力,比别的小孩都高一点,而且岁数也大一点,小孩心里肯定有一定的阴影,所以提前剖腹产,让他在8月份能够正常地入学。”
这次全国范围内不约而同的“齐刷刷”“争剖”行动,源于我国《教育法》中的一条规定。根据该条例,出生在9月1日前的孩子,在6岁那一年的9月1日是符合规定的6周岁要求,而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则还不够6周岁,不能顺利入学。
为赶良辰吉日选剖腹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邓玲红在接受采访时说,除了“9月1日”这个分水岭,其他诸多良辰吉日也成为准妈妈们争做剖腹产的日子。包括“金猪年”,猴年都成了一些产妇“抢生”的动机。
2004年,是中国的猴年,这一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产妇创25年来的新高。邓玲红告诉记者:“按往年统计,进入10月份后才是生育的高峰,但是当年提前到了8月。由于产妇太多,产科不得不加床。”2003年,全年到该院分娩的产妇是650人,而猴年则超过了1000例,是该院此前25年的顶峰。
此外,选择2008年8月8日,2009年9月9日,或国庆等吉日做剖腹产手术的人也不少。去年国庆60周年时,就曾掀起一轮“争剖”高潮。
“我们家的‘小国庆’就是那时降生的,不过她本来应该在10月8日出生的!”王丹至今仍津津乐道去年的“吉日剖腹”,依然激动不已。王丹解释,他们两口子和双方父母一直想让宝宝在新中国60华诞当天降生,征求医生同意后,如愿在去年“十一”清晨进行了剖腹产手术。
眼下,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各大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们也已做好了加班的准备。
新兴观念宁愿花钱挨刀
广州市儿童医院一位从事多年产科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剖腹产率偏高,有“80后”人群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因素,无法承受自然生产带来的痛苦。另外,现代消费方式也影响了“80后”的分娩消费观。
该院一位产科专家表示,“现代医疗科学的发达,确实使选择剖腹产的产妇容易获得心理安全感。”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很多时候,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明码标价时。“80后”正是在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共同推动下,对孕育子女产生了新的消费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没有必要面对生殖痛苦的同时,也努力在消费层面破除消费社会“新穷人”观念,渴望被贴上新时代的消费标签,被同龄人和现代消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
医院有苦衷动刀好过顺产
不可否认,剖腹产率偏高与医院多少是有关系的。有医生表示:“这是由医院的评估体系决定的,拿顺产来讲,医生护士陪着产妇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能生产就算是顺利的了。医护人员费这么大力气,评估起来还不能算是‘做手术’,考核结果提不上去。而剖腹产手术通常1个小时就会结束。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此外,剖腹产的花费是顺产的两倍以上,为了经济利益而鼓励产妇进行剖腹产的情况,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医生为了增加收入,常常对产妇说:现在剖腹产已经是小手术了,比自然分娩舒服得多。还有医生说:剖腹产的小孩比较好,为孩子挨一刀值,还能避免身体变形,有的医生甚至干脆在孕妇住进妇产科时,先灌输顺产的疼痛和风险,给产妇造成心理恐慌,接着讲解剖腹产对母婴的种种好处,如此众多产妇大多选择剖腹产。摘自《羊城晚报》
|
|
|